-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数字化背景下河南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近年来国内社会经济的飞速增长,国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目光从物质生活逐渐转移到了精神生活,带动了全国各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而在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文旅融合创新发展成为目前旅游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这一新的发展方向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还丰富了旅游行业的文化内涵,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全面发展。河南省有着丰富环境资源与深厚文化底蕴,是许多人向往的游览胜地,但河南省的文旅融合项目起步较晚,目前正面临着新发展背景所带来的挑战,只有将河南省本地文化特色与自然环境特征有机结合,运用创新型思维科学合理、高质量的规划未来发展路径才能保证河南文旅产业长久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创新路径;数字化背景
1.引言
旅游是在社会经济达到到一定水平后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时代产物,这种产物属于一种娱乐项目,可以帮助人们愉悦身心、满足人们在精神生活上的需求,地方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实地体验成为人们在选择旅游地点时最为关注的重点。文化旅游在这一过程中还凸显出其独特的经济效益,不仅能够帮助旅游目的地吸引外地旅游者消费,还能吸引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同时为当地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当地的收入水平。在国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逐渐步入小康社会,近几年的文化旅游行业发展态势也因此变得迅猛,发展至今,国内的旅游行业市场已经接近饱和。而旅游行业作为一个关联性、包容性较强的产业,可以与其他产业进行创新融合以突破目前的发展瓶颈。在新时代数字化背景下,如何让地方文旅高质量融合对目前发展路径进行创新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河南文旅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
2.1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的文旅产业在全国的同类产业中竞争力较弱。例如河南省内的旅游景区,能够产生较高经济效益或有较高知名度的景区较少;5A级文旅景区虽然有十四个,但是不属于国内热门的旅游景区。这一资源条件间接导致其省内文旅发展不均衡,没能形成较大的经济支柱产业,景区整体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差,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不足,竞争力较弱。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大部分城市的文旅产业结构都存在不够科学合理的现象,对游客游玩的吃喝住行、购买娱乐等等重要的旅游产业要素欠缺考虑:大部分城市的游玩项目较少,缺乏以当地文化特色为基础的建设;购买吸引力较低,没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文旅纪念品的售卖;娱乐项目种类较少,且景区门票价格昂贵。城市文旅产业要素考虑不完全,分布不均匀等不合理结构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南省的文旅产业发展。
2.3产业缺乏品牌意识
文旅品牌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一个优秀的品牌可以帮助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引入更多的投资,以此帮助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但实际上河南省缺乏对省内特色资源的发掘利用,有着丰富的黄河流域文化底蕴却没能建立起“黄河文旅”的品牌,缺乏对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背景的宣传。
2.4产业相关基础建设不充分
根据对游客进行的河南省旅游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游客提出两点急需改进的地方:第一点,景区周边的基础设施较少,缺乏公共交通服务、停车场少等等;第二点,景区卫生管理状态较差,景区内存在隐形消费的问题。这不仅是河南省旅游景点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全国景区需要进行调整的地方。
3.河南现有资源及文旅融合优势
3.1现有资源
首先是河南博物馆,其位于我国中原地区的中心地带,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河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积累,一步步沉淀形成了如今的河南博物馆。展馆的面积超过了一万平方米,藏品总数量高达十七万件,人们在这里可以趁机在青铜器、玉石器、陶瓷器中,感受华夏文化的渊博,这里是文化艺术的殿堂。其次是饶有风味的经典古诗词,河南洛阳作为古时多个朝代的国都,有着许多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了诗句,使其具有独特的古文化优势,吸引着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游玩。洛阳城有着很多非物质文化资产,许多经典古诗词都描绘着洛阳城中的景色,为洛阳城的知名度打下了基础。最后是黄河文化,河南地理位置处于黄河流域,有着黄河文化的熏陶。黄河是中国人文的起源,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黄河两岸流传着许多蕴含着伟大精神的故事,愚公移山的坚定不移、大禹治水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黄河文化传承了下来,激励着中华儿女不断地奋斗,这些宝贵而伟大的精神的延续让中华民族有了现在的繁荣昌盛。
3.2河南文旅融合优势分析
结合对河南省现有资源的分析及实际情况的了解,目前河南省在文旅融合这条道路上主要有两点优势:第一点,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从国内旅游行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我国政府就一直重视着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道路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文创融合抱有积极的支持态度。其中国家颁布的《博物馆条例》表示博物馆可以进行具有一定商业性质的经营活动,例如推出一定的文创产品,以此来帮助博物馆筹集资金促进发展。河南省有着四座文化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文化作为文旅融合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项要素,让河南省在文旅融合创新发展中有着更大的优势;第二点,便利的交通环境。河南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区,在黄河中部流域,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河南省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游客可以通过飞机、火车、高铁等等多种交通方式来到河南省,便利的交通环境使得河南省每年的客流量非常可观,对文旅融合的开展非常有利。
4.河南文旅融合创新发展路径
4.1充分发掘黄河文化资源
文旅资源具有可持续利用性,拥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可以为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在进行产业融合时,我们需要对河南省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在河南省众多文化底蕴中最具特色,有着可持续利用的特性,将黄河文化作为研究创新发展路径的突破点,引入数字化科学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对黄河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逐渐创造出河南省文旅产业品牌。然后深入发掘本土文旅资源,将目光更多的放在游客的精神体验感上,积极地开发特色文旅产品,通过黄河文化充分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提升黄河文化等等文化的特色文旅产品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
4.2创建文旅信息传播平台
一个好的信息传播平台可以帮助文旅融合可以更好的完成对本土文化的宣传,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旅信息传播平台的创建。在创建信息平台之前,需要对全省的文旅信息进行收集与整合,包括文物、旅游景区、博物馆、图书馆等等,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文化资源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省内的公共服务资源,一方面可以填补河南文化资源传播不充分的缺陷。最后利用大数据、新媒体等等新型数字化技术,实现对文化资源数据库状态可视化与实时管理,让游客可以直观的对河南文旅产业进行了解。在完成文旅信息传播平台的创建之后,我们需要制定相关的平台管理制度、宣传标准,设立相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管,充分发挥平台的宣传价值。
4.3建设新型公共服务体系
河南省原有的公共服务系统存在一定问题,游客也对河南省公共服务措施提出了一定的建议,我们需要借用现代数字化科技对原有的服务体系进行优化升级,建设“智慧城市”。例如对图书馆的建设,我们可以将书库智能化,引入现代先进技术,跟随时代脚步发展,完成智能化建设后与旅游服务相接轨,建立起图书馆文化统合宣传体系,帮助宣传河南文化,方便旅客游玩。智能化公共服务体系相较于传统公共服务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汇聚着大量的省内社会大数据,游客可以以此来制定旅游计划,在游玩过程中更为顺利舒心。
4.4文旅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目前河南省的文旅产业发展状态不够理想,我们应该对原有的文旅产业进行创新融合,让产业在新型融合方式下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演变出新型文旅产物。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以摩擦出不同的旅游活动,在保留当地文化特色的同时不仅能让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得到提升,还能更有力地宣传当地文化特色,增强人们对河南文化的认同感,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玩。此外,文旅融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研发文创产品,一方面可以供游客购买收藏以作纪念,一方面可以以此作为产业收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5.结束语
河南省在我国中原地带,是黄河流域的核心地区,传承着优秀的黄河文化。但目前河南省的文旅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基础措施不够等等。在数字化背景下,要实现河南省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结合河南省本土文旅资源的优势,首先要深入发掘黄河文化,其次引入现代先进技术,创建本土文旅信息传播平台,帮助宣传河南文化,然后建设好旅游行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原来服务体系基础上进行优化创新,在景区及游玩地点增设基础设施,全方位提升游客的游玩满意度,最后利用创新型思维将文旅产业重新拆分后再融合发展,保证文旅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性与多元性,促进河南省文旅产业的经济发展,提升河南文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姚娟,刘自为.科技赋能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研究[J].学理论,2022(09):91-93.
[2]汤小红,郭梦晓,袁宝龙.旅游体验视角下农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通道县芋头古侗寨为例[J/OL].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91-98[2022-09-07].
[3]汪本勤,王云鹤,王家祥,杨劲松,涂福磊,傅恬,毕毅,汪耀武,崔黎明.六安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2,38(04):46-50.
[4]吕凤娟,王民飞.新形势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探究[J].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2,24(07):54-58.
[5]芦人静,余日季.数字化助力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05):152-158.
郑州西亚斯学院2020年校级科研项目支撑论文 编号2020-YB-11
河南省2020年度高等学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郑州西亚斯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支撑材料
河南省2020年度民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资助项目(市场营销)(教政法[2020]162号)
作者简介(李静 1977、女 河南洛阳、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新媒体营销、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