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昆明城市文化发展研究

科学与学术文集
昆明文理学院城市学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00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c3aa/c3aa202206/c3aa202206267-2-l.jpg">

摘要:为了适应新时期城市与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本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对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进行研究,并利用AHP层次分析法将有关指标与成都做对比,找出昆明城市文化发展的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昆明 城市文化  层次分析法  成都

一、昆明城市文化发展概况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近年来,昆明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发展战略,狠抓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力度,提升服务品质,着力把文创产业打造成为全市重要支柱性产业。目前,昆明市初步形成以创意设计业为龙头,以数字文化产业、文化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以工艺美术业、广告会展业为支撑,以影视动漫业、新闻出版业、休闲娱乐业为特色的新产业发展格局。

截止2018年,昆明市注册博物馆36个,公共图书馆16个,文化馆16个,文化站138个。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个,登记在册的业余文化艺术表演团体2182个。年末全市有线电视实际用户149.39万户。全市电视综合覆盖率99.89%,广播综合覆盖率99.94%。有官渡古镇、文明街片区和南墙街片区等多处历史文化街区。

昆明市2015——2022年的相关文化产业数据显示,文创产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193.8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约288.53亿元,年均增长8.3%,占GDP比重约为4.28%。2021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收129.02亿元,同比增长7.3%,占全省的41.2%。

2016年以来,昆明市争取中央、省级扶持补助资金6200万元,投入市级专项资金1.7亿元,共扶持文创项目、文艺精品和文化活动946个,对推动园区建设、加快项目实施、扶持企业发展、打造品牌活动等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同时,为加快发展新型文创业态,昆明市通过老旧厂房转型、业态变更以及新建业态等方式加快文创园区建设,积极打造园区、基地、楼宇、文化街区、特色小镇五级文创空间,成立昆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联盟,统筹推动园区差异化发展,不断促进文创园区提质增效。

截至2021年,昆明市共建成34个国家和省、市级挂牌文创园区(基地),园区内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9.14亿元,入园企业4016家,从业人员41651人;十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建成7个,十大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已建成5个,十大市级重大标志性文体设施已建成3个,十大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已建成9个,十大文化旅游体育(节庆)活动品牌已全部打造完成。此外,“创意昆明”系列主题活动、昆明聂耳音乐合唱周、昆明郑和国际文化旅游节等21项品牌文化活动已成为昆明市重要的城市文化品牌。昆明市的历史文化极大的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城市文化发展支撑体系

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需要能够体现历史文化的东西来支撑。这些支撑点就是城市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风貌、城市布局、建筑特色和相关的城市管理。经过指标筛选,建立适合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发展支撑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将要评价系统的各种要素分解成若干层次,并且同一层次的各种要素以上一层要素为准则,进行两两比较并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根据综合权重按照最大权重原则确定最优方案。

确定支撑体系的权重时,本文采用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专家打分法。打分采用“1-9标度”打分法,用1~9表示指标的重要程度,1表示最不重要,9表示最重要。根据打分情况建立判断矩阵,通过计算、调整、一致性检验,得出指标体系的同层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权重值,在通过归一化处理确定具体数据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最终权值。如下表所示:

三、实证研究

本文将昆明市城市文化发展支撑体系的相关指标与成都作对比,针对2012年——2022年十一年进行研究。支撑体系中具体数据层的数据本文用调查问卷(有效调查问卷共85份)的方式将其定量化,调查问卷采用“1—10赋值法”将其赋值,对每年指标变化程度进行赋值。用1~10表示指标发展好坏程度,1表示指标发展最不好,10表示发展最好。将调查问卷每年指标进行统计并计算平均值得出指标因子变化的最后得分。

有些指标单位不统一,因此在计算前将每个指标的具体数值标准化。找出每个指标十年数据中的最大值作为分母,每年对应的数值与最大值相比所得的数即标准化之后的值。将每年的每个指标因子权重与标准化值相乘得出每个指标因子在本年内的因子指数,再将具体数据层指标指数相加最终得出本年度城市文化发展支撑体系综合指数。

目标层的综合指数是体现该年度支撑体系状况的一种方法。经过计算,最终得出2012——2021年十一年间昆明市和成都市的城市文化发展支撑体系综合指数,如图1所示。

条形图显示,昆明和成都十一年间城市文化产业支撑体系指数总体上升。通过对比发现,昆明市的指数走势与成都市的差距整体呈缩小趋势,昆明的指数增长整体比成都的要快,说明昆明的城市文化发展潜力相对较大。与此同时也可以看出,昆明城市文化支撑体系历年指数都比成都低,且从2019年疫情以来,发展缓慢有下降趋势,说明其发展中还有很多问题。

四、问题及建议

1.问题

第一,市场监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成都有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范(2017),昆明也有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范(2016),但是成都的规范更加具体和完善。昆明在城市文化管理体制上,尚未形成完善的文化发展监管措施。在投资体制上过分依赖政府,,投资主体和渠道单一,市场对人才、资金、技术、信 息、项目等文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文化单位内部的经营改革缓慢,尤其是疫情影响之后,很多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普遍缺乏活力。

第二,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与整合意识薄弱,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成都将武侯祠、杜甫草堂、永陵、望江楼、青羊宫、文殊院、明蜀王陵、昭觉寺等众多历史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整合在一起;将大熊猫等野生动植物资源整合,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效果。昆明文化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文化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一是体现在城市建设规划上,没有将文化建设摆在应有位置,致使昆明文化设施的布局、规模、建筑标准等方面不太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的文化需求;二是体现在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一些新建居住小区未按规定建设配套的文化设施等。

第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体现不足。成都市从2005年开始,政府重视对历史街区的建设以及发展,宽窄巷子等历史街区风貌统一并秉承了当地民族特色建筑的特点。昆明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做了各项工作,但由于历史的原因,风貌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在保护过程中,官渡古镇做的稍好,但文明街、南强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市心位置,人口密度较大,不利于街区风貌的保护,老房子较多,年久失修,建筑风貌体现不足。

第四,昆明文化产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大多属于复制或消费型,处于产业链的中下游,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有些房企打造的文化旅游城并没有体现文化特色内涵。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也制约了昆明市文化的发展。

2.建议

本文针对昆明市城市文化发展所涉及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建议,希望对其发展有所帮助。

第一,完善市场监管制度,把握政策机遇。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国家各部委、云南省及昆明市出台了多项制度和政策措施助力文化企业摆脱困境,助推文化市场尽快复苏。基于此,昆明市应抓紧各种政策机遇,优化文化发展结构。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文化,以“古滇文化”为发展契机,来带动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并形成非物质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古城古街区文化特色的产业链,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

第三,提高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将“古滇文化”以及景观建筑特色文化深入挖掘、弘扬、提升并逐步向产业一体化发展,旅游景点、餐饮、住宿、娱乐等与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融合。

第四,城市合理布局充分体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发展新城的同时,保护古街区,调整古街区的人口密度和功能。规划历史文化街区附近的功能以居住、商业、文化和旅游服务为主。保护街区内部的空间尺度、氛围以及历史节点,建筑形式以及风格统一,提升街区内部区域魅力。

第五,寻求融合创新发展新途径。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的广泛应用,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数字文创产业,重点培育成长型种子文化企业、建设有核心竞争力的示范文创产业园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重大文化品牌活动,加快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文创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第六,加大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投入以及宣传力度。构建文化发展的重点体系、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培养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并要考虑到战略的差异化、品牌化和民营化。

总之,城市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尤其是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昆明城市文化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吸取成都文化发展的丰富经验,立足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盘活自身的城市文化资源全面推进城市发展。只有这样, 昆明的文化发展才能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书写出绚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 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R].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颜姜慧,尤莉娟.基于钻石模型的省域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竞争力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9(6):58-61

[3]李正彪,薛勇军.基于AHP模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以云南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93-297

[4]张春香.基于钻石模型的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学报,2018,(12)

[5]丘萍,张鹏.浙江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及融合评价[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

[6]陈然,张鸿雁.特色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软实力建构——以沪宁杭为例[J].城市问题,2014(12):17-24

[7]贾文山,石俊.中国城市文化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9( 9): 139-14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