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朴正熙权威主义领导力成因分析

科学与学术文集
釜山外国语大学

摘要:上世界70年代,韩国经济实现了腾飞,而奠定韩国“汉江奇迹”的推手正是朴正熙。基于朴正熙威权政治体系下韩国经济快速、良好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对朴正熙权威领导力的形成动因进行科学探讨,找出权威政治产生和社会个人的内在联系,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一带一路”选拔人才提供一些可行的借鉴。本文从社会宏观与个人微观两种视角出发,剖析朴正熙权威主义领导力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韩国经济;朴正熙;权威主义领导力

前言

20 世纪 70 年代,韩国当时的陆军大将朴正熙在发动了军事政变并推翻了当时的政权后,建立了朴正熙威权主义政治体系。 在朴正熙威权主义政治体系的管理下,韩国在短时期内诞生了以“汉江奇迹”为代表的一系列经济建设突出案例。韩国在朴正熙在位期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来源,在于朴正熙一手建立的韩国威权主义政治体系,因此研究朴正熙权威主义形成原因,对当今我国的经济规划发展与人才选拔依然具有借鉴价值。而关于朴正熙威权主义政治体系的产生原因,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从当时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宏观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笔者认为,还应该从朴正熙个人出身、求学、早期职业经历发展等个人微观角度进行系统观察,更精准地剖析出朴正熙权威主义领导力的形成原因。

一、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治体系产生的社会宏观原因

首先,朴正熙威权主义政治体系的产生是基于韩国传统文化在当时的良好延续。在反对殖民主义的社会进程中,儒家文化成为了韩国人思想领域的中坚力量,儒家文化提倡的种种理念、制度,在韩国的社会政治变革中得以充分体现,这是导致朴正熙威权主义政治体系产生的思想文化领域的原因。

其次,韩国激烈的党派斗争、混乱的社会秩序催生了朴正熙威权主义政治体系的出现。在朴正熙掌权之前的韩国李朝时期,社会秩序异常混乱,朴正熙意识到党派纷争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么巨大,只有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政治体系,才能真正改善党派纷争带来的社会混乱现状,让韩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快车道。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朴正熙在掌权后,马上建立的了军人统治下的威权主义政治体系。

最后,朴正熙上任之前韩国严重的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的社会现状,是催生朴正熙威权主义政治体系出现的又一社会原因。在当时韩国积贫积弱这样的背景下,韩国政府由于治理能力低下,也无法对国内的矛盾进行有效调和。因而,以朴正熙代表的韩国军队中的纪律严明、组织有序的军事力量开始崭露头角,并在朴正熙的带领下,通过政治革命成功推翻了当时的政府,建立的韩国新的政治体系。

二、朴正熙权威主义政治体系产生的个人微观原因

回归到朴正熙本人经历对他权威主义领导力形成的影响,有以下四点。

首先,朴正熙果断坚毅的性格来源于父兄的影响。朴正熙出生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朝鲜庆尚北道善山郡龟尾面上毛沙谷洞(今属龟尾市)。朴正熙的家族高灵朴氏在朝鲜王朝时期出过名臣朴文秀,但后来逐渐没落,并且由文入武,好几代考中武科。他的父亲朴成彬在年少时曾武科科举及第,并被授予了效力副尉的官职。由于不满朝鲜王朝末期的戚道政治和贪腐横行,朴成彬于1894年参加了东学党起义,朴成彬因此失去了官职。朴正熙当上总统之后,曾看着挂在青瓦台的父亲的照片,对旁人坦言:“你爷爷特别可怕。现在想起他还是很害怕;父亲只要下定决心,便一定要将事情做成的那份执着、那种果断刚直的品性,以及好酒量都原封不动地传给了我。”对朴正熙来说,还有一个人同他父亲一样可敬,那就是他的三哥朴尚熙。当时,朴尚熙事实上代替父亲支撑起整个家庭,他还是小朴正熙的精神支柱和偶像。朴正熙曾回忆,朴相熙是位爱读书的人,经常从外面借来些好书。一日,朴正熙在他那里看到了一本《拿破仑传》,被深深吸引。这是他除课本外,他所读的第一本书籍。“忠义救国”的李舜臣和富有“挑战精神”的拿破仑对少年朴正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权威、严厉的父亲和哥哥的熏陶之下长大的朴正熙总统成长为一名刚强而又执着的军人,和他“铁石”、“日本武士”、“毒蛇”的外号相符。最终,他通过5.16军事政变掌权。取得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残酷地镇压民主化势力。这种种的作为正是父亲刚强、严厉的武士气质的再现。

其次,清贫困苦的家庭环境塑造了朴正熙“必须脱贫”的意志和实用主义价值观。朴正熙曾说, 生活的意志是‘必死则生’, 即“做好死的准备就是活着本身”。成长期的饥饿和贫困生活对他日后的5.16军事政变产生了很大的动因影响,这种精神和肉体的双重影响,即使在他成为总统后也一直没有退去。而这种贫苦生活也塑造了朴素的“实用主义”价值观,朴正熙在执政后颁布的一系列经济、外交、人事等政策都具现了其朴素的“实用主义”风格。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韩日邦交正常化”。可见,如果没有超越其他韩国政治人物的日本认识和务实思维,就不可能做出韩日邦交的重大决策。

再者,青年时期的教师教学经历助力朴正熙锻炼了卓越的国民意识改造能力和思想动员能力。1937年,朴正熙从大邱师范大学毕业后,去韩国农村一所普通的小学任教。但是,朴正熙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一直在提醒自己“为了使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必须使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丰富的知识和一颗善良的心”。他经常把在大邱师范学校学到的民族主义精神讲给学生听,教导他们不要忘记自己是个朝鲜人。朴正熙曾说,教育学生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日本攻占上海以后,开始了持续八年之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被日本占领的区域,一律要求使用日语,学校里还挂着日本天皇的照片,要求所有师生礼拜。在这种形式下,朴正熙按耐不住内心的愤怒和对祖国的怀念之情,时刻不忘教育自己的学生,使其不要忘记国家的“民族魂”。

成为总统后,朴正熙提出了”祖国近代化”的蓝图(Vision),最先集中的领域便是国民意识改革。朴正熙通过强调国民性的伟大,鼓励“勤劳、自助、合作” 等传统价值,从心理上鼓励国民”我们也好好生活一次”、”我们也能做好”,一系列举措改变了当时韩国普通国民的意识,激发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最能体现这一举措的案例就是后来的“新农村运动”。朴正熙总统以国民应该认识的正确心态,致力于鼓励勤劳、自助、合作这三种价值观, 为了扩散新村运动精神,朴正熙总统亲自写歌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演唱。这一系列的举措,与其说是军队自上而下命令式的管理,不如说更像是校园里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行为。朴正熙的存在,与其说是韩国军政府的领导者,更像是当时国民的精神导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