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之如何让学生作文落实“两忌”“三此”写作观念
摘 要:通过对公开课《“告别与重启”作文讲评》教学的点评,探讨“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之“如何让学生作文落实‘两忌’‘三此’写作观念”的问题。针对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探索和存在的问题,认识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之“两忌”“三此”写作观念对高中学生写作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从几个方面提出解决方案:一是加强理论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两忌”“三此”的写作观念,并自觉运用此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二是加强学生作文针对性的讲评指导,并进行升格训练,使学生写作水平逐步提高;三是教师坚持写下水文,利用下水作文形成对学生作文更具体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写作更为规范。
关键词: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两忌”;“三此”
正文:
上周五(5月20日)第四节课,在551班学习了周老师执教的一堂公开课——《“告别与重启”作文讲评》。这是“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课题组的一堂实践探索公开课。
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血性”。罗辀重先生认为:“血性是要‘诚’而‘愚’的。就是血性的人,非常本色,非常老实,一是一,二是二,心地光明,行为正大,决不虚伪,决不扯谎,决不欺诈,决不取巧。”具体到学生写作,更是提出“两忌”“三此”的写作观念。这是“血性”教育思想在写作教学中更具体的落实。
“两忌”是指忌“言之无物”,忌“人云亦云”。用罗辀重先生的话来说,“言之无物”就是“空空洞洞写了一大篇,人家看了,不知你说些什么”;忌“人云亦云”就是“人家已经说过了的话,实在不要你再说了,对于人我都无益处”。这实在是切中了当今高中生写作的痛处。写了这么多年作文,总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学的作文“言之无物”“人云亦云”。
“三此”则是“此时”“此地”“此人”。罗辀重先生说:“你所作的文一定要注意时间性。譬如你作的是今年五五写的,那么在五四也不能用,五六也不能用,和去年的五五写的不合,与明年的五五更不合。”“你作的文是在这里写的,就要和在别处写的完全不同,使别人看了你的文章,就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作的。”“姓赵的所作文章与姓李的所作的,决不相合,因为各人应有各人的作风,就是描写张三的文章,也决不能用来描写李四。”“三此”的观念就是针对“言之无物”“人云亦云”的通病而提出来的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罗辀重先生“两忌”“三此”的作文观对今天的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周老师深深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专门设计了这样一堂作文讲评公开课来指导学生落实罗辀重先生这一作文观,这是周老师在“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中的一次成功探索。
这堂公开课的实践探索,让我们明白,“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从来不是空谈,更不是过时的理论,它对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和很大的理论价值。
周老师为了上好这一堂公开课,可以说是真下了一番“磨血”的功夫。我们知道,作文讲评课是建立在作文批改的基础之上的,改完之后要从中筛选优秀或典型病例,然后根据学生作文的情况来设计讲评教学重点并落实教案。这个过程用周老师自己的话说“付出了大量心血”。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效果,周老师在设计出教学方案之后又虚心向几位老师请教,对教案一再修改,并亲自下水,写了作文升格示范文,制作了PPT,编印了学案。这样下来,这一堂课在教师心中早已谙熟,课堂教学可想而知会呈现出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事实上,这一堂课的执教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将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之作文观贯彻于作文讲评教学之中,并以此作文观成功指导学生进行升格作文写作实践,学生升格作文呈现可喜的面貌。这种面貌在以前很多老师的作文讲评公开课中是见不到的。它充分说明了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对高中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具体说来,这一堂课的成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是明确地将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之“两忌”“三此”作文观写入教学目标,并一开始就将“三此”写作观与“写作主体意识”“写作背景意识”“写作对象意识”“写作语体意识”等新高考作文理念相结合,从理论上使学生构建写作知识体系并形成正确的写作观念。新高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特别强调写作要表明“你的态度”、亮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因此文中必须有“我”的存在,写作主体、读者对象、写作情境、写作语体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与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之“此时”“此地”“此人”作文观是非常吻合的。正是这样,周老师把“明确写作主体和写作内容,落实‘此时此地此人’的写作观念”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在正式作文讲评之前,即从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入手,使学生明白新高考作文的“写作主体意识”“写作背景意识”“写作对象意识”“写作语体意识”,从而使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起了这一作文观念。有了这个基础,再和学生一起来回看作文题、回看学生作文,就很容易看出例文中的毛病“言之无物”“人云亦云”了。
二是成功指导学生对照“三此”写作观对病例作文一一剖析,明确学生作文存在的通病:“言之无物”“人云亦云”。周老师把病例作文印在学案上,要求学生对照“三此”写作观来分“开头”“结尾”“中间”三个部分来评析这篇作文存在的主要毛病。要求“开头要精而巧”“结尾要精而应”“议论段论证层次要清晰,有恰当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观点”。由于要求具体,学生能够快捷地看出这篇文章存在着的毛病——“言之无物”“人云亦云”。如病例作文的开头:
昼是夜的告别,死是生的告别,告别是生活的常态。千人千面,对于告别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悲观的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乐观的人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达观的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春光复始,适常如斯。我们,即将告别高中,开启另一段人生。展望未来,把握当下,回顾过往,岂能无感?
这样的开头基本上就是照搬材料:
昼是夜的告别,死是生的告别,告别是生活的常态。对于告别,悲观的人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乐观的人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达观的人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每一场告别,都是一次重启。我与旧事归于尽,来年依旧迎花开。保持那一份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过往虽难忘,未来更可期。
春光复始,适常如斯。二十一世纪已过完21个年头,我们,即将告别高中,开启另一段人生。展望未来,把握当下,回顾过往,岂能无感?
三是成功地进行了作文升格训练。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很多作文讲评课堂上升格训练只是浮于形式,很难落实。但这一堂课由于训练目标明确,指导分析文章的毛病较具体,在进行升格训练时又将任务分工到三个大组,每一大组只负责升格一个部分的写作训练,这样,课堂上就能及时得到反馈和指导,从而使作文升格训练不是走形式,而得到了落实。从展示出来的升格作文来看,这种升格训练的成绩大有可观,看得出学生在这一堂课里明显的收获。在展示讲评学生的升格作文之后,老师更是展示了自己亲自下水写作的升格文段,给到学生示范引领,既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收获,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升格作文写作的兴趣。
这堂公开课的实践探索,对当今作文教学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让我们明白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中“两忌”“三此”作文观对指导学生写作的现实意义。如何让学生作文落实“两忌”“三此”写作观念,切实提高写作水平呢?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思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一、加强理论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两忌”“三此”的写作观念,并自觉运用此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达芬奇说:“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才不会是盲目的实践活动。写作实践也同样是如此。学生之所以出现写作“言之无物”“人云亦云”的毛病,根本原因就是“三此”的写作观未能深入内心,因而他们的写作实践是随心所为的,是缺乏自觉性的。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活动时,要首先交给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写作”的理论,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写作知识体系。
具体到这一堂课,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典型病例作文的分析来认识什么是“言之无物”什么是“人云亦云”,从而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使自己的写作不再犯这样的毛病。
如这堂课中的病例作文的开头段,照搬材料就是典型的“人云亦云”。知道了这一毛病,就会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去有意识地不再照搬材料,而是运用自己的语言,既紧扣材料,又精而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如文中第二段:
告别,是对过去的所有遗憾说再见。1949年10月1日,我国正式与过去那一百年间的屈辱史说再见;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归国,正式与在美国被拘禁的日子说再见……在那一刻,过去的都已成过去,也不必再拘泥于所承受的一定要讨回来,吸取经验教训,从中有所感悟才是最重要的。吸取“闭关锁国”的教训,中国变得开放,包容;在冬奥会上受到不公待遇,武大靖苦练技艺,让别国选手没有碰到他的机会,在什么地方吃亏就用力弥补,但却也不成为和那所讨厌的一样,而是正式告一段落,只是一段记忆罢了。
这一段的内容,我们只要对照题目要求,就可以知道,它写得很“空乏”,也就是“言之无物”。题目的要求是:
我们,即将告别高中,开启另一段人生。展望未来,把握当下,回顾过往,岂能无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里的“我们”,是即将告别高中的高三学生。根据“三此”写作观,“此时”“此地”“此人”,应该写的是高三的“我们”,在“即将告别高中”的时候,“回顾过往”“展望未来”。然而,例文中所写事例是“建国”“孟晚舟”“武大靖”,全然不见“我们”的过往与未来,这样的写作就是“言之无物”的。
当我们把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之“三此”作文观教给学生,把“写作主体意识”“写作背景意识”“写作对象意识”“写作语体意识”等新高考作文理念教给学生之后,相信,更多的学生就不会再拿一些“空乏”的事例来套作,从而做一个有血性的“诚”而“愚”的人,写出有真情实感、真切体验的作文来。
二是加强学生作文针对性的讲评指导,并进行升格训练,使学生写作水平逐步提高。
我们大部分老师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讲评时,虽然也有针对性,但是大多是比较笼统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贯彻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的“三血主义”(磨血、呕血、耗尽心血),在对学生作文进行详批细改之后认真研究,选择典型病例作文,确定讲评指导点。在学生作文的讲评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一定要进行升格训练。
升格作文训练最需要老师的“功力”了。听过很多堂作文讲评指导课,也看到过很多老师对学生升格作文的指导。自己“功力”不够深厚的老师往往只能对学生升格后的作文较笼统地进行点评,或者只是简单的表扬就完事了。殊不知,这样的升格训练可以说是聊胜于无,学生是不会有大的收获的。
如这一堂课展示的第一段学生升格作文:
李大钊有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的背后,乃在我们前面,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毕业在即,面对告别,我们不应感到黯然,应当保持热爱,迎向未来,奔赴下一场山海!
在对学生升格作文的点评中,如果老师能更具体的帮助学生分析这升格作文的不足,并当场修改,学生的收获必将更大。这一段作文,实际上由两句话构成,先引用李大钊的名言,然后用一句话直接呼应题目,点出自己的观点。两句话之间并未建立起逻辑联系,这样的开头太过于简单,能在课堂上修改如下,是不是教学效果会更好?
修改:
李大钊有言:“黄金时代,不在我们的背后,乃在我们前面,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是啊,高中即将毕业的我们,面对告别,我们是不是可以保持一份淡然?告别现在,迎向未来,等待我们的是理想大学。让我们勇敢前行,向未来奔去,我们必将迎来美好的明天!
学生作文最大的弊端就在于,语言之间的连贯缺少逻辑联系,从而导致议论浅薄和空乏,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咬文嚼字”,教给他们修改的窍门,每一次作文讲评指导课如果能坚持这样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必然更加快捷。
三是教师坚持写下水文,利用下水作文形成对学生作文更具体的示范指导,使学生写作更为规范。
要学生爱读书,老师必须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同样,要学生写好作文,老师也须能写出好的作文。很多老师自己从不写作文,试想,这样的老师能教出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来吗?对此我是表示严重怀疑的。
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就特别强调“身教”,罗辀先生说:“‘以教人者先教己’,是我们唯一的信条。”罗辀重先生提倡的“三血主义”,更是要求教师“磨血、呕血、耗尽心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写作教学中,我是一直提倡并坚持写作“下水作文”的。我们的市教研员赵老师评价说:“这种‘下水’就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态度:放下身架,合作学习,真实体验,教学相长。”是啊,当你“脱去老师之衣装,与学生同时抄起纸笔,一同跳入作文练习之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构思成文的河流中,一起扑通,一同面对,一样收获”时,又何愁你的学生写作兴趣不浓,写作水平不能提高呢?
可喜的是,这堂课里周老师就亲自下水,写了“升格作文”。看得出来,当学生看到周老师的下水作文时,内心里燃起的那种激动是形于言表的。我也为周老师能写作下水文而高兴,并希望周老师能一直坚持写作,形成习惯,随着自己写作越来越多,对学生作文写作的体验也必将越来越丰富,再来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就不会再只是如此堂课里的简单表扬而不能即兴修改了 。
关于下水作文,我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下水”。所谓“下水”,并不是简单的根据题目进行写作,而是设想自己就是一名高中学生,以学生所应该能写作的标准进行写作实践,并且要求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能给到学生“示范”。这样的写作也就不要求老师彰显自己才华与学识修养,在更大程度上要写出学生看了后能学习写作的文章。这就要求老师更多的写作“规范”的文章,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更加合乎“规范”。
总之,周老师的这堂“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公开课,成功地探索了作文讲评指导课中如何让学生作文落实“两忌”“三此”作文观念,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作文讲评课的教学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对这堂课的点评、分析、研究、探讨,我们加深了对“罗辀重血性教育思想之‘两忌’‘三此’作文观”的认识,并且在今后的教学中必将这一成果发扬,努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和作文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成绩。
2022年5月24日星期二
作者简介:姓名:黄翼新;性别:男;出生年月日:1967年3月10日;贯籍:湖南湘乡;民族:汉;学历:本科;职称:中学高级语文;研究方向:作文教学、语文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