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在做中学语文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实践”一词出现超过40次,语文实践活动受到了空前重视。本文将从为什么要做、做得时候注意什么、怎样做三个方面阐述“做中学”这种语文实践活动。力争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做中学;实践;核心素养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和“双减”政策的实施,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和课外辅导负担,传统听听、记记、写写的语文学习方式已经不能达到新方案的要求了。所以,“做中学”语文,越来越能适应当下形势,能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做中学”的依据
2011年版和2022年版的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都作出了界定,均突出了“实践、运用、综合”三个关键词,而这些也正是“做中学”要着力完成的任务。2022版课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育的核心素养”的定义为:“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做中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为强调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承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路,将语文学习任务群作为课程内容的组织形态,意味着“做中学”这类语文实践活动课程组织形态已经从语文课程的边缘进入了语文课程的中心,意味着“做中学”成为语文课程的主体和常态。
二、“做中学”的注意点
(一)“做中学”目标和边界始终是“语文”
“做中学”的关键词在“做”这个字上,所谓的“做”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语文内部的实践,是听说读写的实践;二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践:三是我们语文学科与生活的综合实践。尽管这三个层面的“做”都很重要,但归根到底,在做中学语文是语文的一种学习方式,是综合的学习语文,而不是学习其他学科,其目标指向和边界都应该是语文。
从2021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一门独立课程。同时,我上学年任教的七年级语文,正好有一个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结合这两个背景,我在某个周末布置了一篇作文,叫做“一道名叫孝心的菜”。学生从阅读菜谱、设计菜肴、准备工作等,有的孩子甚至连燃气灶都没使用过,可以看说明书,或者请教家长。写作烧菜过程,是说明文的范畴,这道菜暗藏“孝心”,又涉及到融情于物的写法,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去阅读,参考着写作。我真的是让同学们去烧菜吗?不是的。我的目的是从生活中间找到一个具有真实性的任务。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同学们学到了语文,和为学语文而学语文的感觉、氛围、路径、方式是不一样的。
(二)“做中学”是一种学习方式
“做中学”,跟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在性质上不一样。写作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是从言语行为方式这个角度切入进去的,它们属于语文的学科形态,就像物理学科里的电学、热学、力学一样,看得见、摸得着,是显性的。而“做中学”则是从语文的学习方式入手的,属于教学形态。与其他四个学习领域相比,它提出的纬度、层面、角度、性质、呈现方式以及内涵全都是不一样的。
“做中学”是言语实践活动,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轴,它与读写听说的关系是统领融合的关系,不是并列对立的关系。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做中学”就是玩,搞活动,是置身于读写听说之外的、与之互不相干的活动。因而,教学中就刻意把“做中学”和读写听说分而治之,这对于“做中学”的落实以及整个语文教学都是极为有害的,因为把“做中学”独立于读写听说之外,无异于把鱼从水中“捞”了出来。因此,“做中学”的理念要自始至终贯穿于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要渗透于语文学习的全部。
三、“做中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境
情境性是“做中学”的重要性特征,良好的情境设计既能为学生言语技能和策略的运用提供情境,又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活动的展开提供动力。
1.虚拟情境的创设
虚拟情境就是利用文字、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再现逼真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虚拟情境有两个优点:一是情境是为实现学习目标而量身定做,因此设计的方向性强,活动也更容易聚焦。二是风险小,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可控性强,便于管理。
在中考复习期间,我根据现实情况,设计过一个“做中学”的虚拟情境:给家里不愿意运动锻炼的亲友写一封信,说服他去运动。实质上就是复习驳论文和演讲稿的写作。
2.真实情境的创设
尽管虚拟的情境具有目标集中、高效可控等优点,但是,不管模拟的情境多么逼真,它都不可能等同于感受原汁原味的生活。学校作为一个微型的社会,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而且对于师生来说,在自己班级、学校和家庭里,人员便于沟通、资源便于获取、活动便于组织,因此,班级、学校和家庭应作为活动设计的“主阵地”。
七年级上册有个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我在班级做了一个漂流本的活动,活动情境是:进入初中不久,你在新学校新班级交到新朋友了吗?请你写下你的“交友之道”,在全班漂流,愿意与之交友的同学请在该同学的“交友之道”下方留言。通过这一真实情境的设计,写作活动就不再仅仅是为写作而写作,而是有了明确的用途——它将展现同学们的交友观,帮助每个同学交到良友。
(二)设计各类支架
完成了情境设计之后,教师还要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资源,搭建活动“支架”。在这些“支架”的帮助下,学生才可能顺利地“登堂入室”,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将大量的“支架”归纳为四种类型:活动支架、知识支架、思维支架、资源支架。
1.活动支架
各个活动的功能并不相同,辅助类的活动对主体活动起到了支撑作用,我们称它们为“活动支架”。还是以上述劝说亲友打疫苗的活动为例子。仔细分析上述活动由5个活动构成“活动链”就不难发现,各个活动的功能并不相同。活动5是任务的主体,为劝服亲友提供了“演讲”经历;而其他活动则是它们的辅助,为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知识储备或心理准备。如活动1、2,引导孩子进行口语交际,了解不同亲友对打新冠疫苗的态度,以及不愿意打的原因。活动3既起到了热身的效果,又提供了知识准备;活动4为劝说亲友提供科学依据,让劝说有理有据。这样一来,这些辅助类的活动就对主体活动起到了支撑的作用,我们把它们称为“活动支架”,有了这些支架,整个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
【附】总任务:给家里不愿意运动锻炼的亲友写一封信,说服他运动。
子任务1:采访亲友(活动1:拟写采访提纲活动2:我来采访)
子任务2:科学看“生命在于运动”(活动3:辩论:“生命在于运动”和“生命在于静养 活动4:介绍“我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子任务3:学会辩驳(活动5:劝说亲友)
2.知识支架
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去搜索教材中学过的内容,构成新的知识体系。
八上第一单元“新闻采访”为活动1、2服务;八上第五单元“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和八下第二单元“说明的顺序”为活动4服务;九下第四单元“辩论”、八下第四单元“撰写演讲稿”、九上第二单元“观点要明确”、九上第三单元“议论文要言之有据”和九上第五单元“论证要合理”都是为活动5服务的。当然,学生还需要去阅读老师提供的时文材料,来自报纸杂志、专业书籍,或者自己去搜集更多资料。
3.思维支架
为了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我还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思维工具”作为“思维支架”,如漫画、图片、表格和思维导图等。
4.资源支架
在教材中,编者提供了九年级驳论文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和八年级下的演讲活动探究单元为样例,如闻一多、丁肇中、王选、顾拜旦的演讲。这些精选的资源为学生的劝说文提供了范例,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因此称之为“资源支架”。资源支架的选择,就如同教科书的选文一样,充分体现了任务设计的专业品质:提供什么和不提供什么,需要从学习内容出发作出仔细的推敲和权衡。
在语文活动设计中,有效地使用以上四种类型的支架,可以使精心的预设和灵活的生成做到辩证的统一,从而提高做中学语文的有效性。
(三)组织多样活动
在“做中学”的学习领域里,活动与语文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1.活动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内容
比如我们初一年级设计过一个“为我们班的牛人写小传”的活动。首先让学生去收集资料,收集班级里同学的照片、视频、作品等,存起来做研究。然后去采访,采访老师同学,或者趁放学时候采访牛人的父母,问牛人在家是什么样的;还可以采访牛人同学的小学同学,问他以前是什么样的。采访完了就开始写。写完以后,逐字逐句念给牛人同学听,念给全班同学听,大家笑得前仰后翻,没有一个人走神。之后,同学相互之间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建议,修改定稿后,再配上照片,按照统一的格式打印出来,全班同学的作品就装订成一册《初一某班牛人集》。我跟同学们约定,二十年后再来看,那多有纪念意义。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一,老师没事干,很轻松;第二,有效得多。所以“做中学”是有魅力的。
2.活动不是语文方面的知识,但蕴含了语文方面的内容
常州同济中学贾秋萍校长做过一个《向祖国报告》的主题报告会活动,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和产品报告,体现科技进步和发展,在报告中感受祖国的进步与发展,感恩伟大时代。做完这个活动,学生学到了关于语文方面的知识,因为几乎所有的科技创新成果都是以语文的形式存在的,不管是哪一方面的科技成果,你都能通过文字的媒介找到它。学生找科技创新成果、准备主题报告会,全部是在搞语文,这是活动和语文的第二种关系。
3.活动是为语文学习搭台阶的
这类活动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必要环节,我们换一个活动也可以的。我曾设计过一个与音乐有关的活动,它由这么四部分构成。设计背景是:我们曾经用过的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有篇文章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是长篇节选,又是外国作品翻译过来的,很难读懂。所以我设计这个活动热热身,让学生对贝多芬、对音乐有些了解,有些兴趣。
第一,找一首你喜欢的乐曲,不说这首乐曲的题目或者内容,如果是歌曲的话,也不说歌词,你只能对音乐本身进行描述,目的是借助你的描述让别人猜出乐曲的名字。我是要让学生们知道,语言有的时候也是无力的。然后才能深刻地感受到《贝多芬传》中对音乐的描绘语言有多精妙。
第二,让学生对一种乐器的声音进行描述:然后请同学猜猜这种乐器的名字。
第三,让全班同学一起聆听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然后以《田园交响曲随想》为题,写写感想,写好后读一读,再听乐曲,边听边改。
第四,搞音乐讲座。推荐全班写得最好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收集有关资料,综合考虑以后,为别人讲音乐欣赏,口语交际、阅读、写作,全放在里面了。这些活动全部是为语文搭台阶的,本来课文很难,搭了这些台阶,就容易多了。
真正的生活中的语文都是综合性的,“做中学”主要是让语文返回真实的世界。只要将真实的生活引入教学,“做中学”实质上可以在任何一堂语文课中,在任何一个语文学习活动中。
(四)进行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做中学”最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把几个学生分成一组,学生自然就会进行合作学习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组织小组合作是一项复杂的教学技术,如果不得要领,小组学习的优势就难以体现,有时甚至会起负作用。美国的约翰逊兄弟始终致力于合作学习的研究,并总结出了小组合作的五大要素,其中以下三个要素最值得关注。第一,小组成员分工明确,产生互相依赖,荣辱与共的思想,从而调动每个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第二,要使小组合作富有成效,学生还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即交际性工作,如彼此的认可和信任、接纳和支持、清晰而准确的交流、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等。第三,学习的进步依靠的是持续不所的自我反思,“未经反思过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这句话对于小组合作中的学习者来说也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3-18
[2]申宣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初中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6-45
[3]王荣生.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5-76
本文系“十四五”规划课题《基于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优化“语文三分课时制”2.0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wjk2021-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