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苏轼《前赤壁赋》之异同

名立媒体号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239000

摘要: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苏轼《前赤壁赋》都是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作,两者同为寄情山水之作,同样抒发宇宙人生哲理感慨,同为文书双绝之作;但两者在行文手法,情感变化和哲学依托上有所不同,本文略论一二。

关键词:永嘉南渡文人;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前赤壁赋》;比较阅读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永嘉南渡文人心态及文学创作研究”(SK2021A0676);滁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YJY-2021-28)

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苏轼《前赤壁赋》都是文学史上的大家之作,经典作品难免放诸比较,且这两篇伟大的作品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迥异之别。

一、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苏轼《前赤壁赋》相同之处

首先,两者同为寄情山水之作。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战争连绵不断,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为逃避现实的苦难,人们转向探寻内在的精神世界,大谈玄理,寄情山水。王羲之作为永嘉南渡文人,在当时社会玄学风气影响下,《兰亭集序》却风格清丽高雅,别开生面,独树一帜,难能可贵。《兰亭集序》开头描绘了永和九年,三月暮春时节,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美景,崇山峻岭,郁郁苍苍,树林茂密,竹子修长,清幽雅致。又伴有小桥流水,清澈见底,时而涓涓细流,时而急湍掠过。山水美景,天气晴朗,惠风和畅,环境高雅。和《兰亭集序》相同,苏轼《前赤壁赋》开头也是描绘了壬戌之秋,赤壁之下美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高悬,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面对大自然如此美景,王羲之与苏轼同样寄情山水,览物兴怀,千百年后的我们登高望远,游目骋怀亦是如此。

其次,两者同为宇宙人生哲理之作。文人墨客,迁客骚人,或登临高山,或寄情山水,或观赏天地,难免会产生览物之情,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1]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由会稽山阴兰亭眼前的美景,联想到广阔的宇宙,丰富的自然万物,又由宇宙自然联想到人世间两种处世方式不同,一静“悟言一室之内”,一躁“放浪形骸”之外,相同的是当他们对所遇之物开心时可以忘却时间和生死,厌倦之时,想到从前喜爱的已化为陈迹,遂产生感慨。人的寿命或长或短,听凭造化,不是人类主观能决定的,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虽然生命短暂,世事变化无常,但这种览物兴怀之情,触发人们灵魂的点是一样的。无独有偶,苏轼在《前赤壁赋》中面对赤壁美景也是抒发了宇宙人生哲理感慨,联系曹操平生事迹,“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直接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个体的渺小,生命的短暂,自变与不变者两面感慨,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有大自然的美景如清风明月是造物者无穷的宝藏,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大家可以共同享有。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所说:“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1]两篇佳作同样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融合宇宙人生哲理感慨。

第三,两者同为文书双绝之作。王羲之《兰亭集序》和苏轼《前赤壁赋》同样为文学与书法双绝之作,后世对于这两部作品的书法之爱,丝毫不亚于对两部作品的文学热爱,文学成就是其书法传播的根源,书法的传播,成为文学传播的媒介,并加速了文学的传播,两者相辅相成。《兰亭集序》以其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被历朝历代的书法家推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称为“书圣”。明代方孝孺说:“学书家视兰亭,犹学道者之于语孟。羲、献馀书非不佳,唯此得其自然,而兼具众美。”唐太宗《王羲之传赞》说:“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可见,后世对于王羲之《兰亭集序》书法作品的推崇程度。苏轼《前赤壁赋》在文书双绝上也达到同样的高度,苏轼本身也是书法大家,其《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元丰六年(1083),苏轼书写《前赤壁赋》赠予傅尧俞(苏轼,《前赤壁赋》行楷长卷,北宋,纸本,23.9厘米×2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外至少还有滕达道、范子丰兄弟、潘大临兄弟等人邀请他将赤壁之作挥毫落纸。[2]苏轼的追随者从上至下,从古至今不胜枚举。明董其昌赞扬《前赤壁赋》:“是坡公之《兰亭》也”,苏轼无论是在旷达胸襟、高洁灵魂还是艺术手法、人生哲思上都和王羲之有相似之处。

以上为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苏轼《赤壁赋》相同之处,但是两篇佳作,亦有不同之处。

二、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苏轼《前赤壁赋》的差异

一是行文手法不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是为一群文人墨客在兰亭雅集、曲水流觞所作诗写的序文手稿,王羲之本人亦作《兰亭诗二首》,本是游记文体,这种先写美景,后发哲理,对后世的理趣散文影响深远,为后世的序言文体提供了珍贵的先锋模版。《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被称为“咏赤壁三绝”,赤壁两赋大体继承了汉大赋主客问答的形式,但却弱化了主客之间观念的对立,将行文重点放在情境描绘和哲理抒发上。“客”的角色值得我们思考,他既可能是现实存在的好友,亦可能是苏轼内心另一个矛盾的自我,还可能是苏轼借助现实中存在的好友,加入大量艺术元素,幻化出一个“客”来展示内心的矛盾郁结。

二是情感变化有别。王羲之《兰亭集序》情感变化主线为“乐——痛——悲”,作者由修禊事,雅集盛况、兰亭美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联想到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自然万物可以极人类视听之娱,这实在是一件“乐”事,诚然眼前曲水流觞是高雅的、兰亭环境是清幽的、天气是晴畅的,作者的心境也是快乐的。但是这种美景却不由得令人产生宇宙人生之感慨,越是美好的东西越是短暂,和许多自然万物相比人类的生命是短暂的,世事无常,人类也是无法决定自我生命长短的,即使生命有长有短,但最终的归宿仍是消失殆尽,这是令人“痛”的事,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死生是一件大事,告诫人类应该郑重对待生死。这种对于生死的“悲叹”不仅是对王羲之而言,而是古人、今人、后人甚至整个人类共性的“悲”。从古至今,人类的“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作者认为把生死等同起来是不真实的,把长寿短寿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可“悲”啊,虽然世事变化,但是让人们产生兴怀的原因是一样的。所以作者才写了这篇序文,启发后人思考生命的意义。苏轼《前赤壁赋》中情感变化主线为“乐——悲——喜”,同样与客悠游,面对赤壁美景,清风白露、水光明月,苏轼的情感是快乐的,“于是饮酒乐甚”,但是这种美景快乐是一时,“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联系楚辞“香草美人”的手法,实际上是作者为理想抱负无法实现,政治上的坎坷磨难而“悲”,即使是像曹操这样的一世之雄,也会终期于尽,何况像我们这样的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李白有诗云:“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因此作者产生生命短暂之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和飞仙同游,和明月长存也是不可能的,这不由得不悲。但是苏轼是一位旷达超然者,在人生的苦难中善于调节,自变与不变两面而言,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宇宙万物皆可共享。“客喜而笑”,苏轼获得了短暂的超然和解脱。

三是哲学依托之异。王羲之《兰亭集序》和苏轼《前赤壁赋》思想情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其思想情感在哲学依托方面不同。王羲之生活在玄学盛行的时代,所谓玄学实际为儒道两家调和的产物,王羲之也试图用道家思想调节自我,但是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来看这种调节是失败的,虽是失败的,但是王羲之并没有沦落于这种悲伤之中,更多的是启示我们珍爱生命、郑重看待生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苏轼《前赤壁赋》写于其历经“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期间,政治磨难、仕途失意、个体渺小、生命短暂、功业难成、物是人非,这是苏轼经历的人生坎坷,但他和王羲之一样没有沉浸于悲伤之中,苏轼用佛道思想调节儒士所遇挫折,并且通过佛道思想完成了对儒家政治理想破灭的超越。

综上,王羲之《兰亭集序》与苏轼《前赤壁赋》这两篇绝佳之作,两者同为寄情山水之作,同样抒发宇宙人生哲理感慨,同为文书双绝之作;但两者在行文手法,情感变化和哲学依托上也有不同。无论如何,这两篇经典名篇都值得我们深思,都对后世产生久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王一楠.经典生成:苏轼“赤壁三绝”宋代传播过程中的张力新探[J].艺术学研究.2022(6).

[3] 席思博、潘天英.超越生死与悲乐的生命范式——《兰亭集序》的生命意蕴刍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1).

[4]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5] 孔凡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