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研究
摘要:法治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人民法治建设乃至整个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此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整理分析出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教育;必要性;路径研究
1.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理论,并且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而在全社会公民中,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对法治建设具有更为直接而深刻的影响,理应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遗憾的是现有法治教育并不理想,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新闻时常占据舆论的头条。现阶段存在部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与职业能力并不匹配,很多校园出现一些大学生违法现象的社会问题,反映出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不懂得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入普及,法律教育在校园中深入开展,要求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接受法律教育,增强法治意识,开展法律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最佳时间使法律意识深入内心,形成正确的法治信仰,这也对强化依法治国理念的养成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在的高校法制教育明显不足,学生因为不懂法、不知法而频繁造成违法恶性事件。同时,高校开展安全法制教育,有利于学校秩序的稳定发展,构建法制校园。高校是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校的推进,能够有效的维护高校的校园秩序,使得校园环境健康和谐,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 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分析——以H大学为例
当今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大学生犯罪或法律意识薄弱等产生的不良影响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已经加强了对学生的法治教育,本文结合H大学法治教育现状,对H大学的300名在校生和在校任课教师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随即访谈,回收有效问卷286份,问卷回收率95.33%。结果显示,仅有5%的学生表示平时会经常关注法律方面的知识;45%的学生表示遇到被侵权等法律问题时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结果整理发现得出当前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法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
虽然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体系中,高校已经较为积极地开展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就大学教育体系的整体而言,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法治教育受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学教育的重点在于督促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接受专业课教育的同时忽视法治教育,甚至法治教育在有些大学教育体系中正处于一个可有可无的地位。 在大学教育中,高校会开设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修养的公共课,但根据数据结果显示这些课程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不佳。
2.2 大学生法治意识相对淡薄
拥有浓厚的法治意识是大学生法治教育取得成功的显著标志,对全面依法治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屡有发生,违法犯罪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从深层意义上看,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例的增加说明了部分大学生法治意识较为淡薄,容易触碰到法律底线。大学生接受的法治教育使他们有了一定的法治意识,但这并不能说明大学生群体法治意识强。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有些大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会采取极不理智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淡薄,还表现在遇到侵害时不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最典型的就是当大学生面对一些侵权行为时,常常会选择私下解决,不会寻求法律的帮助,缺乏运用法律的能力。
2.3 校园法治教育环境不佳
环境对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实践证明,校园环境是否良好对学校的教育成绩和学生的个人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对大学生法治教育而言,校园法治教育环境的状况会对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从现实结果来看,部分高校的校园法治教育环境是不够理想的。一些较为重视法治教育环境的高校经常通过板报、标语、公示栏等来普及法治教育,但这种形式较为传统,不具备吸引大学生关注的实质内容。
3.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1 改变传统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主体作用
课堂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最重要的渠道,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愈来愈多的高校教师开始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教育教学理念,通过课程思政实现法治教育理念的渗透。教学方式既要能够使学生展现出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要能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法治”有更多自己的思考与探究。高校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学理念,要使学生学会从法律的角度处理日常事务,自觉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法治观念内化于心。
3.2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法治文化
高校法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丰富自己的内涵,在知法、懂法、用法上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高校应在法制教育工作者的选拔上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教师考核以及教师培训方面要一丝不苟,在教材的选择方面要认真负责,使每一个进行法制教育的教师都能够成为合格的法制知识的传授人,满足现代法制教育教学的需要。
3.3社会要给予高校法制教育协助,坚持全员育人理念
高校加强法制教育是为了创建更加和谐的社会,同时社会也应该给予高校法制教育更多协助。这些协助可以表现在对法制教育的舆论宣传上,加强对法制教育的宣传,更全面地阐述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更好地调动学法、懂法、用法的积极性,达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任梅,李炳烁.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6):106-115.
[2]李牧,董明皓.论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大学生法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7):65-70.
[3]曹彦波.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法治教育研究历程、特点与改进[J].法制博览,2022(08):18-20.
[4]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2014(03):76-79.
[5]李全文.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中的大学生法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5):68-70.
[6]杨忠明,何曾艳.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