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与挑战

大鑫媒体号
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

摘要:自蔡元培先生提出五育并举这一概念之后,美育受到极大的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成为高校重要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校美育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美育并未发挥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高校在美育过程中应该打破这一困境,顺应时代的挑战,寻求破解之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提升高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高校美育;传统文化;困境与挑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民族发展的深厚沃土,理应得到重视,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极大的传承价值。高校是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高校学生应该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感知其魅力。因此,高校可以借助美育这一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与挑战

(一)学生参与兴趣较低

当下的社会生活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身处其中的青年学生难免浮躁,很难沉下心来学习复杂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以绘画、书法、曲艺、诗词、陶瓷、刺绣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难度较大,较为枯燥,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美育过程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难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难以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二)美育模式较为单一

高校美育以理论讲解为主要方式,即教师讲解绘画、书法、刺绣等文化遗产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以文字的方式了解其本源;再者,教师通常以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展示相关的艺术作品。这样的美育模式与方式较为单一,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进而难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的内涵,这不是美育的价值所在。

(三)学习资源较为匮乏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主要以课本资源为主,对于青年学生而言,这样的学习资源相对而言比较匮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无法从传统学习资源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应该丰富美育资源,以生动化、实践化、生活化、现代化的方式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新其教学方式,丰富其教学资源。

二、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现路径

(一)激发学生兴趣

美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审美能力,因此,美育需要学生的参与,但是对于大部分高校学生而言,美育的过程较为枯燥,他们难以对美育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了解决美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困境,教师应该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切入点,进而开展后续活动。

传统文化极具魅力,但是学生总是游离于之外,未曾进入到传统文化的境界之中,自然无法理解其魅力,因此,美育的第一步应该是调动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评弹艺术”为例,想要让学生了解这一艺术形式具有较大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评弹大家的演奏视频,如吴亮莹老师所演奏的《声声慢》《秦淮景》等,在欣赏这些艺术作品时,学生必然能够被其中的文化魅力所感动,能够对评弹这一艺术形式产生兴趣。在这基础上,教师适时为学生讲解“评弹”的理论知识,解答学生的疑惑。由此可见,学习主动性是学生学习的保证,学生如果缺乏学习积极性,便难以保证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在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之后再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提高美育的质量与效率。总之,为发挥美育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学校与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学生兴趣,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美育的价值。

(二)创新活动形式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美育知识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依靠课堂,而是要借助不同的活动形式学习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以此提升学生的活动参与性,更好地发挥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教师在美育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托于课本还应该创新活动形式,让学生亲身感受艺术,感受美的力量。在引导学生赏析绘画作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实地参观,以专题的形式设计学习任务,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然后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在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活动”,运用所学习的美学理论知识撰写研究调查报告,阐述自身对于美的感受。如果高校在美育的过程中注重组织实践活动,创新实践形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便是具有针对性的,这份针对性的背后是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当学生愿意参与到这些专题活动时,他们必然能够从中感受到美的力量与作用。总之,为了解决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活动形式单一的困境,教师要善于创新活动形式,组织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丰富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决美育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内容单一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到课本之外的鲜活的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以“绘画”艺术为例,欣赏画作不仅需要理解理论知识,还要赏析具体的画作内容、研究结构笔法,也就是说需要学生近距离全方位赏析画作,而不只是学习绘画理论。但是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师生不可能近距离欣赏到所有知名的画作,但是教师可以将绘画与AI相结合,以媒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动态的绘画作品,让名画“活起来”,动态的画作具有较大的直观性,能够降低学生的欣赏难度。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借助当下的纪录片资源展开教学活动,《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以直观的方式再现艺术的魅力,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从中汲取美学养分。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美的历程》《美学散步》等美学作品,延伸课堂内容。总之,单一的美育模式是导致高校美育困境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开展美育,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真实生活,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更容易对传统文化产生探究兴趣,也更加容易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所以,教师应该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之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美育的质量。

(四)注重因材施教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的发展具有自己的个性与差异,教育过程应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依此组织教学活动。美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组织有针对性地教学活动,以期达成理想的美育效果。

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兴趣组织相关的审美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可以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据此进行分组,为每组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模式,如此学生便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学习活动。比如,有的学生对于“陶瓷文化”有探究兴趣,教师便可以以“陶瓷文化初探”为主题设计活动,带学生到博物馆欣赏陶瓷作品,去往相关的作坊工厂体验制作陶瓷制品的过程,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的实践报告。有些同学对“书法文化”有兴趣,教师便可以开展书法比赛,邀请专家点评学生的作品。但是,个性应该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教师不能因为个性而忽视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因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通识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美学理论与美学原理。学习基础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审美实践奠定基础,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审美活动。总之,教师要以学生的差异为基础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让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切实发挥美育的价值。

结语:

改进美育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高校美育的变革要求,高校教师应以此为基本的指引设计有趣的活动形式,丰富美育内容,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发扬美育的价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视野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金亚哲.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与挑战[J].中国文艺家,2021(01):95-96.

[2]张莉,陶佳.高校美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和挑战[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01):27-29.

[3]饶娆.新文科教育理念下高校美育内涵的新拓展[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5[2023-08-2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