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先抑后扬呈曲折,出人意料印象深
摘要: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和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本文旨在从欲扬先抑的妙处与用法以及学生运用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欲扬先抑;作文技巧
《周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尺蠖本来要向前爬行,但要先弯曲身体。我们也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运动员跳高,要先有一个下蹲的动作,拳师的拳头缩回来再打出去,才更有力。写文章刻画人物形象,也有类似的以退为进的方法。记叙文描写的形象,本是为了赞扬的,却不直接写其美好的品行,而是先用嘲讽的态度极力贬低和否定,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之后,再作正面描写,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叫做“欲扬先抑”,或者叫做“先抑后扬”。
“欲扬先抑”这里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在写作时,特别是写记叙类作文时,叙事总是过于平淡。 其实,只要变换写作方法,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同样的内容可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欲扬先抑”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如能巧妙运用,必会使作文增色不少。
一、“欲扬先抑”的妙处:
欲扬先抑,也可以看作一种修辞手法——对比。 因为在对比中能让美好的东西越发美好,逆转往往能给人更大的震撼或更深的印象,它会让原本单调的东西变得丰富。 在作文中,欲扬先抑有这样的四点妙处:
1、人物形象,丰满真实。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饱含深情地追忆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但文章开篇首先写的是阿长种种让人“讨厌”甚至“憎恶”的行为,饶舌、多事、睡相不好、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比如“我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可以说“抑”至极点。 随后才写阿长的好处,尤其是给“我”买来了念念不忘的带图的 《山海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得很成功”,“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对她的怨恨,也“从此完全消灭了”……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既符合对一个人的认识过程,又使对阿长的追忆显得真实可信,刻画出了一位淳朴、宽厚、善良、仁慈而又粗俗愚昧的旧社会下层妇女形象,这一更能使人物形象生动、丰满,避免了简单化、刻板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
2、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鲁迅的 《范爱农》 也是运用欲扬先抑的典型范例。 文章开头通过打电报、拟电文表现出范爱农简直是一个不通人情、胆小如鼠的不革命的懦夫,对此,作者甚至写道:“这范爱农……很可恶……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是“抑”。 然而下文叙写了通过多次交往得知范爱农不是那样的人,他和自己一样对反动派残酷杀害革命者是极其愤恨的,只是当时对发电报的作用有看法。 这是“扬”。 通过这一抑一扬,使一个正直、爱国、愤世嫉俗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跃然纸上,情节显得波澜起伏,避免了行文的平庸呆板、单调乏味,文章也更能打动人。
3、情感表达,真挚感人。杨朔的著名散文 《荔枝蜜》,开篇写因为自己小时候被蜜蜂蛰过,对它总有厌恶之感,但后来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后,对蜜蜂产生了敬仰之情,那勤恳、无私的品质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 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先抑后扬中,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真挚、自然,增加了作品的感人力量。
4、内容主旨,深化突出。 香港作家小思的 《蝉》 一文,由烦蝉到知蝉,再到恕蝉,最后用简短的一句“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道出了蝉的生命意义。 至此,作者对蝉的感情发生了微妙而彻底的变化,不仅““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更赞扬了蝉生命的伟大,表达了自己对蝉的赞美。 在“抑”与“扬”的对比中,文章的主题得到了深化突出。
二、“欲扬先抑”技巧运用的要点:
首先,欲扬先抑,对比鲜明。 要注意“抑”和“扬”的内容必须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这种对照越鲜明越好。例如笔者学生习作《窗前的木棉树》,开头写出了木棉树的“粗糙,简单,没有风姿”,还影响了“我”“眺望的视线”,既写出了木棉树外形的丑陋,又写出了“我”对木棉树的厌恶,甚至于曾建议将它砍掉,盼望它死去,真可谓“抑”到了极点。但后来“我”对木棉树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但喜欢上了木棉树,而且还从木棉树得到深深的启示。这样就从前文极度的“抑”转到后文热情的“扬”,对比烘托,更好地突出了主题,给读者强烈的感情冲击,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先抑后扬,转变自然。 无论事情的发展变化还是人的情感态度的转变,总要有一个过程,且需要恰当的过渡衔接,否则很容易失去真实性。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描写白杨树的一段就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这里开头一句,文章的“意”急转而下,言外之意,白杨树是不美的。可是第二句,作者却没有说白杨树是不美,而是用了一个表猜测的语气副词“也许”。文章至此,一抑一转。第三句,如果承接上句,应该用“其实它是美 的”来承接。但作者却没有这么写,他用“如果”提出一个美的标准,再用“那么”承认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又一转一抑。第四句作者用“但是”猛然一转,再来赞美白杨树的美质就水到渠成。整个文段写得迭宕起伏,婉转动人。
最后,欲扬先抑,详略得当。 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而是应该将“扬”作为重点来写,“抑”只要起到反衬、铺垫的作用即可。 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第三,要注意“抑”和“扬”的顺序,“抑”的内容先写,“扬”的内容后写。 例如笔者的学生习作中,学生写“我”跟随父母出门旅游,上了旅游大巴,见女导游从发型、化妆到衣着都显得“时髦”,“妖气”,就连她的一言一行也显得“虚伪”,“装腔作势”,从而“我”觉得她非常讨厌,因而不愿看她一眼,并断定她所谓“热情”的目的是为了招徕游客,多赚钱。后来,旅行团中的一位游客因晕车吐在了这位女导游美丽的衣裙上。她不但无怨言,还安慰游客,并把随身备好的晕车药给那位游客。在“无济于事”的情况下,又下车把那位游客送到了医院。这时,“我”看着女导游扶游客远去的背影,突然感到她“美丽且高大”起来。小作者写作时候只用了一段文字简单描绘了自己从表面看到的现象,用了大量的笔墨记叙了女导游热情帮助游客的善举,详略得当,对比鲜明,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欲扬先抑”的技法为文章增光添彩。
三、学生实践运用“欲扬先抑”技巧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对于初中生而言,能够通过老师的讲解学习并领悟到欲扬先抑这种写作手法并不困难。而且在文本的阅读中,学生们也能够通过迁移来掌握它。但是“看出”与“写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我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在写作中对于欲扬先抑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列举几个例子来做分析:
学生A:(抑)他对学生又骂又打,的确不是一个好老师。(扬)但他也有温柔的一面,给学生讲题很认真。丁
分析:“扬”的部分力度不够,不足以感染人。
学生B:拜师学武艺,让站桩,只能站1分钟,被拒绝;后苦练后能站30分钟,终于被老师收下。
分析:前后没有“抑扬”关系。
学生C:同桌逐渐变好了。
分析:优点应该是本来就有、在你非常讨厌他的时候突然间发现的,不是后来变好的。
学生D:(抑)物理老师,别人都嫌他严。(扬)我却喜欢他的严。
分析:“抑”和“扬”应该都是自己一个人的感受,这样才能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学生E:文章一开头就夸人,“他很实在”“他很优秀”……。
分析:这样,还咋“抑”呢?
学生F:一开头就写到了优点和缺点。
分析:这样哪还有悬念呢?
学生G:(抑)这个新同桌,老是因为学习上的事跟我吵架,烦她!(扬)考试成绩揭晓,我进步了70多名,这都是同桌吵的结果。
分析:吵架会有这么神奇吗?不合情理。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运用抑扬顿挫的写作中往往存在着选材(内容)不恰当、过渡不自然、行文平铺直叙毫无波澜等问题。所以在写作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一下方面对学生予以明确和指导:首先,明确主题。主题思路的选择方面可倾向于励志、道德、审美等方向,多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其次,注意选取的内容。文章要明确“抑”什么、“扬”什么。通常“抑”的是人物的外貌、声音、衣着等表象的东西,而“扬”的是精神、品质、内涵等内在的东西。再次,打造线索。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文章长还是短,都要有一条明确的心理(情感)线索,使文段内容紧凑而不涣散。最后,分清详略。通常在写作的过程中,“抑”的部分略写,“扬”的部分详写。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抑,起的是衬垫作用,最后隆重地托出“扬”。这样文章才能够详略得当,跌宕起伏,有波澜自然就会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总而言之,欲扬先抑正是因为使用了“抑”和“扬”的对比才会让美丽的东西越发美丽,精彩的内容更加精彩。清代诗人袁枚认为“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也说过:“一篇作品……不能平铺直叙,始终如一,也不能从头到尾一味紧张,总得有错综变化,迂回曲折。”欲扬先抑的恰当运用,就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在作文中如果能够熟练运用,对提高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