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浅谈小学教育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

学习报·教育研究
古交市教研科研中心 山西省太原市 030200

摘要:在教育过程当中对学生加以适当的赞赏,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的赏识,能够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从而获得充足的信心,并且可以得到情绪上的满足。本文从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入手,从赏识教育在学校课堂中的作用、赏识教育在学校课堂案例中的运用,以及所必须重视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详尽论述了赏识教育在学校课堂中的运用,期望对小学教师水平提升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赏识教育;应用

引言:赏识教育其实是爱的教育的表现,以相互尊重作为重要的基础,因为学生更希望获得教师与父母的赞赏,从而能够逐渐获得正面情绪,而通过良好的赏识教育也能够有助于学生们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好的抉择,去决定作为一种什么样品质的人,包括未来的品格和面对人生的心态,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

(一)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式教学主要是从根源上出发,能够通过赞赏的方法对学生表示认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并帮助学生迅速地把生活经验融合到校园生活中。很多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所以心理素质较差,而且自理能力也不好,当面临许多同龄的,或在某些方面明显强于自己的人时,就极易产生敏感、自卑的心态,或者同时面临挫败,而缺乏应对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较为自信的学生,通常也可以良好的克服面临的问题,所以,学校教育中最关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提高学生的自信。

(二)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运用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因为教师们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通过运用赏识教育的手段,能够给学生提供最有力的学习激励,使学生树立足够坚强的信心,来应对学习中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学校与教师双方通力合作,在良性的环境运用赏识教育的学习手段,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长期的引导,促进学生发展兴趣。最后,赏识教育不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任何行为单纯的显示出赞赏的姿态,正确的批评也可以有助于学生了解真正的自我,教师提出帮助学生的发展的意见,明确学生的优点与不足所在,帮助学生改变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积极应对问题,锻炼心态,迎接未来的考验。

二、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一)丰富赏识教育的作用

目前的赏识式教学以表扬为主,通过批评指正为辅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主张给学生培养自信,而并非完全是忽略了学生的缺陷,只是一味地对学生提出赞扬。而过度的赞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自负心理,不利于学校和其他同学之间的交流,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根本无法正视真正的自我。所以,作为教师需要能够充分肯定学生自身的优势后,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批判,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改正缺点,从而合理地引导学生成长。例如,在开展语文教学的时候,如果学生对一篇古诗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不仅仅是根据古诗文中所表现的意思,教师便能够先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看法加以赞赏,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意见对与古诗文的意思相悖之处加以解释,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习,还可以增进学生对学习的认识。

(二)爱护学生,用爱心发挥赏识教育作用

学校的教学工作相对简单,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公正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教师需要把整个教学班都当成课堂的中心,而不是某一位学生。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不得对某一位学生采取特殊的态度对待,这样往往容意使得学生出现不良的心态。尤其是针对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作为教师也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其他方面的长处加以发现,理解学生心中的问题,用心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与教师交流的方法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并身体力行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好榜样,告诉学生奋斗的方向,能够通过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克服困难。作为教师需要积极深入理解学生,以爱心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身水平,认真帮助学生体验校园生活的快乐。

结语:综上所述,赏识式教育对于学校教师来说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教师以真诚面对学生,对学生有足够的关注,并密切联系家长,一起关心学校的发展。采取引导和批评等措施为学生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培育学生合理的价值观,指导学生培养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加强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发掘学生的个人特色,让学生有充足的信心应对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烨烨,颜晓.积极心理学、赏识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民族地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12):94-96.

[2]赵启.试析赏识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对策[J].考试周刊,2022(2):96-99.

[3]卢奕婷.浅谈赏识教育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课内外,2020,000(015):40.

[4]刘金辉.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浅析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22(6):3.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