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摘要: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受到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教师重视古诗词的翻译教学,强调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对古诗词意象情境的感知,导致学生难以从古诗词学习中爱上这种优美的语言艺术。针对当前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窘境,教师需从语文核心素养出发,凸显语言鉴赏、情境感知与文化探寻的特点,提高学生语用、审美等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40-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秉承“传承优秀文化,提高审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的目标,既要让学生领会古诗词语言风格的艺术性,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又要从思想道德教育的层面,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中的人生哲理与生活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立足于诗词情感,促使学生洞悉诗词价值观念
《诗大序》中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古诗词本就承载着教化社会的作用。古诗词具有典雅精妙、言微义丰、意境高远的特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选取既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古典文学的语言知识,又能够向学生传达高雅的志趣、幽微的情怀等思想情感。古诗词中作者表达出的深厚情感能够折射出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将古诗词的情感内涵和本质提取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与领悟,不仅能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加深对诗人思想的感知,还能够从学生主观发展的层面,促进他们在于文本的深层对话中的激活自己的情感状态,在积累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更多对人生价值观的感悟。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应立足于感情赏析,促使学生洞悉诗词的价值观念,进而凝练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例如: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情感赏析中,通过对创作背景的阅读和作品鉴赏的整体赏析,可以了解到作者以此诗为好友抒发感愤、寄托慰藉,前半部分以春光消逝的环境氛围表达了好友远赴“左迁”的凄楚意境,后半部分以寄情于景的写作手法编织了对好友劝勉和宽慰的朦胧梦境,通过将杨花、子规、明月、风这些意境人格化,表现出友情的真挚感人。
二、立足于诗词背景,帮助学生领悟诗词创作动机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在写作结构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还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先人文学底蕴和写作智慧凝练而成的艺术成果。古诗词具有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的特点,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语言教学增添色彩,且蕴含深厚的价值内涵更是有益于人文精神教育。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以精练的语言叙述了深厚的思想情感,但由于其语言形式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较强的时代隔阂,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为切入点,将作者生平经历、所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状态等相关内容科普给学生,通过对这些边缘知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诗词内容的深刻解读,进而使他们领悟诗词的创作动机,增强对古诗词主旨的触动性思考。例如:在学习《望岳》时,可从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作为解读诗词内容内涵的切入点,首先让学生回顾已学习的杜甫诗词作品,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些都是学生已阅读过的经典篇目,而后从杜甫的人物生平和文学特点中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杜甫的诗词写作特点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后期多为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望岳》这首诗作为前期作品充满了壮志豪情与伟大抱负,以浓烈的感情表露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立足于诗词诵读,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情感基调
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突破,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对文本的多元解读,然而古诗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特殊的文学体裁,教师为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侧重于直接翻译和内容解析,忽略了对古诗词的语言分析与意境感知,且教学目标以让学生记忆重点词义、背诵整首诗词为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古诗词的赏析方式。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本身就讲究平仄,极富音韵美,在阅读中要根据其韵脚和节奏进行有感情的朗诵,将古诗词的语言艺术表现出来。从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中可以发现,“重背诵,轻诵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更倾向于在讲解完诗词内容后,将背诵作为课后作业,虽然同样需要学生读出来,但背诵中往往缺乏感情。鉴于此,教师应立足于古诗词的朗诵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词句的抑扬顿挫,从曲调和语流中感悟诗词情感基调。教师需指导学生在古诗词朗诵中的平仄、韵脚、轻重音、断句,并以配乐朗读的方式借助音乐为衬托,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地朗读中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基调。如:在朗诵《夜雨寄北》这首诗时,以背景音乐为情境依托,让学生诵读出“君问归期”的期盼,读出“未有期”的怅惘,感受到“巴山夜雨”的伤感,以及“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悲凉。
总而言之,为落实新课标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要从分析诗词情感基调、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洞悉诗词价值观念三方面入手,以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丰富充盈的教学知识内容和情感细化的教学过程体验,达到增强学生文学素养、落实语文审美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顾洋一.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J]. 汉字文化,2022,(18):97-99.
[2]戴小彬.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师作业观[J]. 教学与管理,2022,(25):39-42.
[3]丁元. 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议题设置的依据与策略[J]. 教师教育论坛,2022,35(08):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