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以课例研修为载体,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学校兴,兴在质量;质量兴,兴在教师,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学校建设的生命力。基于课例研修,学校积极构建“一体两翼四维”的教师专业发展结构,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体,以教师的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为两翼,从“思想价值力、教学专业力、课程开发力、教育创新力”四个维度,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跨越式发展,以期实现教师的职业理想。
关键词:一体 双翼 四维 课例研修
一、缘起: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通过调研,我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存在“四不”现象:思想价值引领思而不深,教学能力提升研而不精,课程开发知而不行,教师教育创新行而不远。“学校兴,兴在质量;质量兴,兴在教师”,本校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5%,青年教师的成长成为学校建设的“生命力”。因此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的职业理想,成为我们师训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内涵:一体两翼四维
以“教师工作坊”为活动载体,建立“一体两翼四维”的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如图),“一体”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体,“两翼”是指教师的操作系统和动力系统,“四维”是以“思想价值力、教学专业力、课程开发力、教育创新力”为四个维度。两翼中的动力系统解决着教师想不想发展的问题;操作系统解决着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技术问题。两大系统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互为作用,相互促进,最终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教师的职业理想。
三、策略:聚焦四维助其提升
(一)增强认同丰厚底蕴,提升思想价值力,让教师习而有悟
1.职业认同——提升教师思想价值力的原始动力
作为教师,应经常反问自己“我是谁?我要成为何种类型的教师?”通过“教师工作坊”开展理念学习、课堂实践、教学诊断等活动,提升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内在认同,激发教师对教育思想的不懈追求。只有教师本人具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庄严的使命感和事业的责任感,才能不断凝聚对教育的价值追求,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文化积淀——提升教师思想价值力的丰厚土壤
文化修养是思想生长的土壤,教师只有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具备自由驾驭学科知识和教学的能力。学校设置了教师梯级培养目标,通过唤醒教师内驱力、秀而不同的职业规划、草根研究等活动,增强思考力,让教师有所领悟。
(二)以课例研修为载体,提升教学专业力,让教师研而有效
根据顾泠沅教授的“三个阶段、两次反思、行为跟进”的基本模式,采用“一课三研”研修模式,开展了青年教师深度的课例研修,团队合作。下面以青年教师执教的《角的度量》为例加以阐述。
1.基于教师个人经验的首轮研究— —原行为阶段研究即常态课
《角的度量》第一次教学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数学活动。教学实践后发现,花时多课堂效率低,知识的达成情况不理想,原因在于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不到位,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
2.基于教师团队的二轮研究— —新设计阶段研究即研究课
把握知识起点,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通过单位角度量进行角的大小比较,从而有利于学生建构清晰而稳定的表象,有利于知识的“生长”。
问题:老师提供一个10°角作为标准角,能精准比较出另外两个角相差几度吗?
这样设计能够把握知识本质,通过设置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深实现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课后教学诊断时,老师发现部分学生在使用量角器量角时,对测量方法的体验不够深刻。
3.基于实践智慧的三轮研究— —新行为阶段设计即精品课
量角的实质,就是单位小角的叠加。教学中,学生能够根据角的位置、方向,不断地调整自己量角的方法,让学生讨论不同度量方法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个体经验的改造、丰富和提炼,实现了数学活动经验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进阶发展。
(三)学思融合深化实践,提升课程开发力,让教师研而有获
学校以课例研修为载体,以教研组建设为平台,唤醒教师专业自觉,培养青年教师“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在能力形成过程中知行学思交融并进,积极尝试“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深度学习,让教师研而有获。
(四)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升教育创新力,让教师学而有成
近两年来,以课例研修为载体,通过“一体两翼四维”提升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立足课堂,深耕课堂,深度研修,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更新了教学理念
基于课例研修的教学实践,“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深深根植于教师的心中,提高了教师教学的站位高度,着眼整体,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深度学习的机会,不断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2.转变了教学方式
基于课例研修的教学实践,积极构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显著。
教学设计做到“因学设教”:教学设计要充分抓准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结合点,通过数据分析,能够清晰地诊断执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多的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做到因学设教。
课堂观察做到“以学施教”:执教教师能结合学生表现加以适时的点拨、引导,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向一定的高度与深度,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境界,真正实现以学施教。
课后研讨做到“以学论教”:做好前后测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工作,前测重在确定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在学习内容之前已经知道了什么,以便做到“以学定教”;后测重在分析达成,主要检测学生学习以后的达成度,以便“据此析教”。这样的方式能帮助青年老师们更好的了解学生,从而做到以学定教。
3.提升了科研水平
以“课例研修”为载体,不仅提升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也大大增强教师的科研水平。两年来,青年教师共有2项杭州市教研课题,10项区级课题,28篇论文获奖,其中区一等奖及以上论文9篇。
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基于课例研修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也许每天的收获比较小,但初心不变,历久弥坚,立足课例研修,相信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定会取得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