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化合作对英语翻译人才需求探析

科教创新与实践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要:农业合作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与中国合作的国家数量众多,各具差异,合作范围广,合作潜力巨大,这就需要相关的语言人才为之服务。英语翻译人才需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并具备农科类相关知识和国别文化知识,另外,对高素质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关键词:“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翻译人才

引言

自2013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以来,中国已陆续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农业合作是建设一带一路“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1]”。2017 年5月,农业部、发改委、商务部和外交部又联合发布《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农业国际合作由此成为“唯一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的‘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领域[2]”。中国将利用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和市场环境,推进农业领域的对外合作,既能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发展农业,也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国家和全球粮食安全,意义深远 。

在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中,语言沟通不可或缺,无论是投资、贸易还是人文交流,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撑。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各国语言也各不相同,但英语作为通用语言,在交流中起主要作用。所以,随着交流的增加,对英语翻译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多。体现在农业合作领域,除了译者有扎实的中英文功底外,还需要有与农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另外,“一带一路”倡议覆盖的国家数量众多,各地的风土人情不一,政治与文化信仰有着很大差异,因此,需要一批优秀的外贸翻译人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习俗有一定了解。

一、农业国际化合作现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农业比重大的发展中国家,虽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但资金、技术、装备、基础设施等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缺乏,因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总的来说,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有以下两个特征:

(一)农业国际合作国家众多,国与国之间差异明显

目前,世界上已有150个国家加入了“一带一路”,这些国家大多农业占比重、资源禀赋好,与我国农业发展可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融入“一带一路”,推动技术互补、优势互补、产品互补,实现发展创新、利益融合,成为各国的共同诉求。与中国有农业合作的国家有欧盟、中东、非洲、中亚、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的各个国家。

中国与各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比如,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进出口就有其特点。中国进口自中东欧的产品“多为海产品、动物源性产物、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中国出口中东欧的农产品多为畜肉及杂碎、可可及其制品、烟草及其制品等[3]”。而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 烟草和水果,从东南亚进口的农产品以稻米、天然橡胶、棕榈油为主[4]”。

(二)农业合作潜力巨大,范围宽广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是深具潜力的,合作范围也较为宽广。随着全球粮食危机的日益凸显,各国越来越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农业方面的合作也必然增多。现如今,几乎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完全靠国内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国与国的农业合作将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未来我国和各国在农业方面的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在合作范围方面,也将出现合作形式多样,范围宽广的特点,包括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投资活动;我国实行农业产业和科技“走出去”,向他国提供先进农业技术、经营管理经验等;各国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农业科技交流也是人文交流活动,高校、科研部门之间的农业方面的合作也是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农业科技人才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二、对农业合作领域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分析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而语言相通是实现这‘五通’的基础[5]”。在翻译现实需求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时代与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翻译人才其不仅应具备优秀的外语翻译能力,还需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并且精通当地文化风俗等。而针对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的特点则要求翻译人才需要具备农科类专业知识和沿线国家国别文化知识及较强应变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一)外语+农科专业知识的翻译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7)》显示,在“一带一路”人才需求上,语言类人才分别列国内媒体和网民关注度排名第一位。对于翻译人才来说,语言能力是基础,扎实的中英文基础、熟练运用外语专业知识是必备技能。然而在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过程中,翻译人员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的语言交流方面,而是需要具有运用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和谈判沟通能力,来实现有效沟通的目的。

农业合作会涉及各类农科专业知识,加上合作范围较广,形式较为多样化,需要译者储备该领域的基础知识,针对这一需求,农业类高等院校中设置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通过对农科类专业知识的双语学习,学生具备外语+农科类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这无疑会对以后农科类国际合作的翻译工作奠定有利基础。

(二)区域国别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世界各大洲的国家陆续加入,涉及到的国家众多,而各国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法律法规、习俗民风、人文特点各有不同,在农业合作领域,同样具有国家众多,各有差异这样的特点,我们进行商贸往来、技术合作的同时,还是文明互鉴和人文交流的过程,所以语言服务人员不仅能提供语言服务,还需要提高文化服务,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区域国别文化知识。

世界各地区文化迥异,比如在东南亚地区,各类文明在此碰撞融合,各大宗教在此交汇,此地具备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与中国的文化环境差异甚大,可能会导致中国企业出现极不适应,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增加很多变数。若译者了解该地区的文化禁忌和风俗习惯,将会使工作更顺利推进。

(三)高水平复合型翻译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随着与众多沿线国家的合作增多,供需矛盾日益体现出来,未来会需要大量复合型、高素质的翻译人才。翻译人员需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宽泛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心理素质、宽广的国际视野、敏捷的应变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等。

根据访谈和调研,我们发现不同企业对于语言类翻译人才有不同方面、不同能力层次的需求。例如从事物流业务的公司更需要有较强语言能力,可迅速完成订单、跟单、投诉等业务的翻译人才;而人力资源公司则需要跨文化知识的翻译人才,以便更顺利完成商务洽谈和社交活动。“一带一路”沿线企业更希望聘用拥有全方位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翻译人才。通晓英语和小语种双外语型人才也是缺口很大,“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官方语言,涵盖了英语、俄语、阿拉伯语、波兰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葡萄牙语、泰语等。所以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选修二外时能考虑到这一需求,更能满足“一带一路”带来的市场变化。翻译人才最好具有跨文化能力,即文化包容力、理解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开展商务活动时,用人单位希望翻译人才能和各国的商务人士开展符合商务礼仪及对方国家文化习俗的无障碍沟通,同时,需要了解相应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法规、国情、宗教和文化。

结语

“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化合作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他领域的合作一样,与中国进行农业合作的国家众多,合作范围广,国家文化差异较大,涉及到的语言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再加上农业领域的特殊性、多样性、广泛性,使得这一领域对翻译人才需求较为多样化,其中,外语+农科知识的人才首当其冲;其次,具有区域国别知识的人才也备受推崇;再者,高水平复合型外语人才是各企业各部门争抢的对象。所以,高校对于外语人才的培养,可适当调整培养模式,以适应未来市场变化所带来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 于敏等. “一带一路” 背景下的中塔农业合作[J]. 经贸导刊,2017(10):21.

[2] 宋东升.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省农业“走出去”的路径与举措[J]. 经济论坛,2020(4):5.

[3] 李珊珊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北省与中东欧农业合作模式研究[J]. 河北企业,2019(5):55.

[4] 李洋等.“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农业合作前景[J].AO农业展望,2018(5):77.

[5] 岳欣. “一带一路”视阈下翻译人才培养探析[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9):4.

课题项目:河北省科技厅2021年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项目《“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化合作对英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研究》(KY2021098)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