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情感互动”模式的构建探讨

安家(校外教育)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河北省 067000

摘要: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内在规律影响,使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展现,对此,高职院校需创新出适合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使用的情感互动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提出创设情感互动情境、建立良性情感互动、挖掘情感教育资源三项措施,实现情感互动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互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合理创设互动情景,强化思政理论课程感染力

开展思政理论课教学活动时,通过营造教学氛围,有助于教师、学生在思想与情感方面发生变化,并在符合课程实情的教学情境中,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生成情感互动,达到彼此感染、影响的效果[1]。

教师需根据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合理教学情境与氛围,并在正确指引下,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以此避免学生产生逆向情感,并在思政课程知识点的影响下,促使课堂情境打动、感染学生。教师应先深层次探索学生认知思维与发展特征,同时还需了解学科背景,在此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规划进行合理设计。同时,教师可借助日常生活、影视作品、音乐语言等完善情境,促使教学内容与形式得以丰富,并达到于形象中说理、于情境中育情的效果,为学生营造更为轻松且活跃的学习氛围,并在相应的情境中掌握思政理论知识,产生情感共鸣。师生情感互动交流环境打造后,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自我表达渴望特点,将更多表达、表现机会提供给学生,并在此过程中,引发学生自主思考,还能将思政理论知识有效教授给学生,实现其对知识的深层次了解与掌握。教师需在民主互动、和谐友好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并形成正确的情感认知,促使情感互动教育价值得以发挥。比如,在讲解爱国主义时,教师可在课前播放共产党成立纪录片、五四运动周年纪念片等相关视频资料,以此实现学生与知识点之间的情感共鸣,再采用以境育情的教学方式,将历史深深印刻于学生脑海中,达到对其爱国主义思想以及爱国精神的培养。

二、情感教育资源挖掘,增强思政理论课程说服力

思政理论课教学期间,教师需充分挖掘与课程相关的情感教育资源,并将其通过多媒体、实践活动的方式应用于课堂知识点讲解中,发挥出信息技术优势,促使学生生成新鲜感与亲切感,为师生情感互动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动作、语言以及表情加深情感教育资源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作为课堂引导者,教师所发生的动作与表情均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调动起学生课堂激情,并以一种更为饱满的精神态度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中,与此同时,教师需利用极具情感性的语言来缓解学生课堂紧张情绪,增强学习效果。重视新媒体软件与网络教育平台的应用,以此强化课堂教学感染力,并在数字化平台的支撑下,实现师生线上实时交流互动,针对课程问题展开深层次研讨,鼓励学生勇于概述思政理论课程学习心得,以此实现班级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此外,教师可将收集到的情感教育资料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加以展示,资源尽可能为图片或视频,以保证教育资源的生动性,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增强各类教辅资源以及教材知识点的说服力。教师还需深入探索情感教育资源与各理论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将资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融入到理论教学中,这一教学模式可有效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热情,并主动接受来自于外界以及书本知识点中蕴含情感的熏陶,整合当前社会存在的焦点问题,利用思政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处理,达到以理动情的教学效果,以此增强思政理论课程感召力,促使教学质量全面提升[2]。

三、建立良性情感互动,提高思政课程教师亲和力

教师要想同学生建立起情感联系,就需提高自身亲和力,基于这一情感态度,构建情感互动型思政理论课堂,高校教师亲和力特征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其一,尊重。大学生即将迈入社会,与低年龄段学生不同,其对于某一知识点会生成自己的见解,而大学思政理论课程中,所提到的问题大部分没有统一答案,对此,教师需尊重每位学生想法,对于错误观念采取的合理的方式加以纠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教师生成亲近感。其二,自然。教师授课时,需根据教学进度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并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满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程度,达到彼此间情感的有效互动。但需求满足不代表刻意迎合,后者教育方式虽然能够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但情感关系并不牢固,甚至还会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需以更为自然的方式与学生相处,将思政理论知识按照教学计划讲述给学生,以此强化教学成效。其三,共情。思政理论课程中涵盖极为丰富的共情内涵,比如授课时,教师需观察学生对纯理论知识缺乏有效认知的心情,还应深入了解学生对思政理论较为贫瘠的学习状态,基于观察结果,站在情感、态度、知识素养等多重角度构建出极具亲和力的情感互动型思政理论课堂。此外,教师还需注重自身教学共情能力的提高,根据课程内容选择更贴合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教学案例,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直观、清晰把握,基于情感认知,强化知识学习效果。

结束语: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改模式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将专业知识加以讲解,促使其对思政课理论内容的有效掌握,还需重视同学生情感之间的交流,深层次挖掘情感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加强情感互动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以此增强思政理论课程感染力、说服力、亲和力。

参考文献

[1]许烽,陶慧.亲和力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7):172-174.

[2]张昊,张晓静,刘衡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获得感的影响因素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4):90-93+97.

本文系:承德护理治理职业学院院级课题 项目编号:Y202119项目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情感模式创新研究 本文系: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情感模式创新研究 项目编号:JZY21017

作者简介:吕峥(1986.8),女,满族,河北省承德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