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摘要: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岗课赛证”四融通的培养模式受到各方关注。该模式的内涵就是以社会对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岗位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标准,以各类证书和竞赛为依托平台,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为核心,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具体到高职物流管理的“岗课证赛”水平的提升,必须做到物流业务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岗位能力的提升;获取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合格证书;相关的竞赛活动必须注重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岗课证赛”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从四个方面提供了“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路径:(一)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二)丰富教学组织形式;(三)创新教学方法;(四)完善课程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
关键词:“1+X”证书制度 高职物流管理 “岗课赛证”融通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于2019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了“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旨在提升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破解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难题,推动职业院校在教材、教法、教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在此进程中,作为职业院校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知识与技能的更新与学习,以促进学生德、才、技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竞争力。该制度自发布起引发了职业教育的高度关注,并开启了改革创新之路。
在“1+X”证书制度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面对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形成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完成常规的X证书考证和打通学业晋升的通道;以培养学生将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造就适合于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目标的“岗课赛证”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各方关注。
一、“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在“岗课赛证”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岗”指各专业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所对接的岗位,即工作岗位,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工作落脚点,体现着企事业单位及组织对人才的岗位需求;“课”即是课程,是教学的“基本点”,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实现岗位需求、完成证书考取、取得竞赛成果的坚实基础;“证”指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体现个人专业能力及个人综合素质的相关证书,是学生就业的准入门匙,是体现个人知识技能水平的凭证;“赛”指学生参加的各类与开设课程相关的竞赛,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检测和提升手段。因此,构建高职物流管理“岗课赛证”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对学生的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各岗位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养为标准,以各类证书和竞赛为依托平台,以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为核心,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物流管理课程体系,有效实现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
二、“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关于“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岗课赛证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指将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二是对实施“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进行了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这一培养模式可以使课程与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与相关课程资格证书的获取及课程相关赛项进行融合,对实现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大部分研究者赞同岗课赛证融入高职课程改革这一观点,这为研究岗课赛证教学模式融入高职物流管理教学提供了思想共鸣和价值基础。
三是对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改革进行深入研究及实践,对对接“课证赛”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授课模式等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对“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在国外比较丰富,且开始较早。在国外的制造业大国中尤其丰富,特别是在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双重身份,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能更快地适应专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纵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界关于“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价值、培育的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以“岗课赛证”为主题研究多,但对“岗课赛证与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为主题的研究屈指可数。二是研究内容方面对岗课赛证融入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的结合点、内容契合度研究较少,对二者融合的路径研究不够深入。三是研究方法不够全面,大多数学者侧重于文献分析法,用问卷调查法和理论联系实践以及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比较少。因此,笔者对所在院校进行了针对性的行动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三、高职物流管理“岗证赛”分析
(一)岗位能力分析
为响应国家提出的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能力,笔者利用每学年寒暑假集中进行企业实践,深入各个岗位,在提高自身岗位实践能力的同时,及时了解并掌握各企业单位所需人才培养的规格、学历层次、物流管理水平及物流管理应用能力的要求、物流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等。调研得出,不同层次的企事业组织对不同岗位的员工物流管理水平要求不一,但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岗位基本能力。基本能力包括物流作业能力和物流管理能力,如物流业务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物流设备操作与维护能力,物流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能力等。
2、岗位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针对各岗位的核心能力,包括运输组织与规划设计能力、仓配组织与规划设计能力、国际货运代理操作能力、物流节点入库、在库、拣选与出库作业操作能力、供应链设计与运营能力等。
3、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竞赛项目分析
目前,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竞赛活动主要有:
1、智能仓储优化方案设计与实施项目。此赛项是针对仓储相关能力设置的比赛项目(对接省赛及国赛),涉及的能力要求有岗位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
2、国际货运代理项目。此赛项针对国际物流货运代理设计的比赛(对接省赛、国赛和世界技能大赛),旨在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3、供应链设计创新创业挑战赛。此赛项旨在提高学生供应链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沟通协调能力。
4、演讲技能大赛,此赛项为学生个人赛事,竞赛内容主要以企业及各行业组织的前沿动态为主题,以演讲表达、演讲交际、职场礼仪等为主要内容,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开设的赛事展示了当代社会对学生物流管理能力所需的核心技能,以此为引领,指导高职物流管理课程改革,可以使教学更能适应专业岗位需求。
(三)高职物流管理相关证书分析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物流管理能力的需求,切实契合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旨在贯彻落实《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推动全国职业物理管理教育发展,推动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物流管理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的研发是出于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推动院校教学改革、对接企业用人需求、完善物流管理能力测评体系等多方面的深入考虑。在多方共同努力下,该考试将为落实教育部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培养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在国际化市场的就业竞争力做出新的贡献。
四、基于“岗课证赛”融通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前期调研总结,结合多年教学工作实践,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岗课赛证”融通高职物流管理教学的实践:
(一)重构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进行了基于“岗课证赛”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改革,建立了以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的“课证融通+课赛融通”的课程体系。
1.“课证融通”课程是学校部分专业课程与企业认证(证书)对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培训认证体系,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习得真功夫,在学校所学知识、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将证书认证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解构、重构,将知识与技能需求转化为学生的素养、能力要求,着力推进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案与认证体系互嵌共生、互动共长。
2.“课赛融通”课程是学校将职业技能大赛项目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将大赛内容进行解构,将其碎片化,项目化,然后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并将大赛评价纳入该课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教师把指导竞赛中了解、应用的行业标准、规范融入日常教学和训练,使技能教学标准化、规范化,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评价体系,增加了经济性、安全性等指标,体现对学生素质、知识能力的综合评价要求,改变了教学评价中主观分占比大的弊端。
(二)丰富教学组织形式
一方面,根据学生水平及不同需求,结合校内双师型教师建设现状,进行分层教学、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合作教学、第二课堂延伸教学等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笔者在开展“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合作教学”实践中,将课程项目进行分解,分成理论部分和实操部分,其中理论部分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讲授教学,实操部分由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另一方面,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加快高职物流管理立体化教材的建设。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笔者进行了针对学生“岗证赛”的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职教云课程资源建设,创新教学资源,进行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高效的信息化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笔者对该校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问卷调研,结果表明80%以上的学生倾向于在课堂进行信息化融入式的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职教云等多种课堂移动终端、微课信息资源、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以情景体验,直观融入。
(四)完善课程考核标准,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
通过校内各类物流管理技能比赛,选拔较为优秀的学生,参加省级高职物流技能比赛,是检验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手段;组织学生考取各类物流管理等级证书,检验成效;通过参加物流管理技能大赛及相关赛事,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拓展了其就业的广度。同时,将考证与比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后续的课程当中,做出一定的改进从而保证后续课程的补充与促进。在课程结束后,采用多级考核方式,包括职业物流管理等级证书的考取、参加比赛成绩、平时表现等方式多方面进行,保证学生技能的真正掌握。
五、实施效果
在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所在的教研室教师团队一起构建了高职物流管理在“1+X”制度下的“课证融通”课程和“课赛融通”课程,明确了高职物流管理课程对接的X,打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推进了“1”与“X”的有机衔接。同时,开发和实施岗位对接的竞赛型活动,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高质量。笔者通过此课程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一方面,基于岗位——证书——竞赛的课程活动使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了有效提高,物流管理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各项赛事取得了显著成绩,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物流管理学习主动性。最后,物流管理等级证书的获取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提升通道,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结语
在“1+X”证书制度下,高职物流管理课程通过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物流管理学习自信心,提高物流管理教学质量,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要落实这一教学模式,还需要在学校层面构建运行机制,并提供管理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霞.岗、课、证、赛互相融合建立商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
[2]郑美华.“岗、课、证、赛四位一体”的国贸实务双语课程考核体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
[3]李霞.“岗课赛证融合”渐进型的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1).
[4]曾用强.职业物流管理能力构念的实证研究[J].外语界,2020(4).
[5]胡冰.“1+X”证书制度下高职公共物流管理三元课程体系设置探索[J].中外企业家,2020(9).
[6]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制度,2020(2).
[7]曾智良.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改革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19(10).
[8]吴南中,夏海鹰.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变革逻辑与推进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