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究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学前教育的路径
摘要: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教育水平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人工智能的有效运用更是促进着教育的快速发展。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最基础部分,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更是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了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教育中,动态的故事情节更是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的提高了整体教育质量。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运用于学前教育进行了研究,结合园所教育实践,探讨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学前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教师首先要理解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对教育有怎样的促进作用、教师怎样运用人工智能等。教师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要素,才能更好的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真正促进人工智能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一、人机协作,共同管理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空间具有灵活性、人性化、开放性、智能性、包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协同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聚焦在学前教学领域就能为幼儿提供多元学习空间。在多元空间的条件下,教师的管理能力就必须有新的要求和转变。如(1)在活动课前环节,要求教师要具备掌握幼儿学习能力的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结合知识框架,人工智能可以预测幼儿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与困难,教师要能够根据预测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案。(2)在课中,教师要有应对新型课堂的调控能力,包括幼儿的活动动态、学习环境的监测等。(3)在课后,教师要有及时调控反馈能力。如,依据人工智能的评估系统,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表情、语言等进行动态监管,教师可更具数据结果进行方案调整。
二、教师适时介入,激发人工智能技术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从实质上来看就是一个工具和媒介,无法替代教师本身的作用。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教师一定要明确自身定位,做到适时介入活动中。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作用的发挥,保障幼儿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活动融合应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什么条件下介入,怎样介入?一直是教师们深究的问题。幼儿教育活动过程中常用的介入方式以平行介入为主。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可能需要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因此,在建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幼儿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当幼儿在活动中呈现出以下表现,教师可以适时介入:1.幼儿在活动中失去兴趣,目光游离;2.幼儿不断重复游戏行为,难以拓展和深入时;3.出现安全或秩序问题时;4.幼儿各自操作,缺乏协商和配合时,无法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创设的课堂氛围中。此时教师可以选择平行介入的方式,主动且自然地对幼儿进行引导,用语言或行动激发幼儿对情境创设的兴趣,给幼儿提供一定的示范,增强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探索和专注的态度。
三、实施“数字画像”,实现个性化教育
与传统教学相比,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制定精准的教学策略,更有效地指导教学。在进行教学决策时,教师可借助大数据描绘出每位幼儿的“数字画像”,实现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化决策,真正关心每一位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幼儿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针对幼儿的不同需求,如思维能力水平、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点等不同的个性化情况提供合理的学习方式。换言之,人工智能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实践融合过程中,教育者切忌盲目追求高科技而偏离了教育工作的中心——幼儿。应当始终将幼儿作为开展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位置,结合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信息接收能力、信息接收水平来灵活地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助力幼儿全面发展。
四、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幼儿发展
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对体量宏大、类型多样的相关教学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使教学决策不在局限于解决问题,而是转向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读懂儿童,将大数据与儿童特点进行融合。学前教育中应当注重生活化教学,且游戏教育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教育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实现幼儿身体、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教育要求,在开展人工智能技术与学前教育融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涵灵活结合起来让人工智能技术随着教育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让教育需求随着幼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在开展"狮驼岭”这一游戏的教育实践中,老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游戏剧情和角色需要,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游戏的感染力,让幼儿更直观地感知“狮驼岭”游戏中的角色形象,从而更好地将游戏进行下去。
五、变革教学形态,共享教学资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发展,教学形态逐步发生着改变,教师要勇于通过各种方式“晒课”,把自己的“私家课”变成优质课、公开课、网络课,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资源库、学习平台等获取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资源共享中促进反思。如,教师通过“三顾云”上传自己的优质课件,学习其他优质课件,让教学资源突破时间、空间的界限,教师可以自由、自主的学习,拓展了教学资源的局限性。此外,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在网上聆听专家现场讲座,与全国各地幼教人交流经验做法。同时,我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优质的课辐射到贫困山区,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运用于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教学中,促进人工智能在学前教育领域的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窦丽华,肖杨。基于信息流的网络动态重构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7(12))。
2.钟欣.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研究 [J].山东师范大学学2007-04-10。
3.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新课程·上旬》.2014年4期.张园。
4.赵国宏,王晶.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 [J].中小学电教,2016-01-20。
5.郑茜,创客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探索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6年2期。
作者简介:吴建霞,1987年1月19日出生,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四川,职务/职称:教师,中小学二级,学历:本科,单位:成都市第二十三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