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对参赛选手的影响和改进建议

安家(校外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00234

摘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在梳理25篇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对比当前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宗旨和流程,总结出当前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对参赛选手存在包括科学自我认知、深入职业认知、提升综合能力、赢得优质岗位和重树学习目标五大正面影响和盲目参赛、参与感低、缺少选手互评和评审片面覆盖四大非正面影响,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正面影响;非正面影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dopting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and interview method, based on combing 25 interview records, comparing the purpose and process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Career Planning Competition, and summariz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Career Planning Competition for contestants, including scientific self-recognition Knowledge, in-depth professional cognition, improvement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winning high-quality positions and re-establishing learning goals five positive impacts and blind participation, low sense of participation, lack of mutual evaluation of players, and one-sided coverage of four non-positive impacts, and propos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Keywords: career planning competition; positive influence; non-positive influence

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自2009年5月启动以来,共有24个省市1000余所高校70万学生参与了该比赛,目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涉及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大学生活动。它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职业感知、职业生涯定位、学习生活规划和职前能力准备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该赛事不仅加强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也响应了党的号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创新型复合人才,这是国家创新教育的一个有益尝试。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十分必要。

目前国内对该大赛的研究数量极少,且主要集中于对地方或某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开展情况作描述和评价,如赵烁宁等根据某地方高校的该大赛举办细节,分析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方法,提出相应的建议[]。又如何龙山等在呈现其所在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内容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大赛应具备的因素[]。可见对大赛举办主体、活动成效、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未涉及,仍有较大研究价值和空间。本研究拟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对参赛选手的影响层面着手,结合实例,提出对该大赛的改进建议。

一、名词解释

职业生涯规划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全面认识自身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当前环境形势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的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计划安排及行动措施以期实现良好的人职匹配,为一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其最大的特征是个性化,且要求具备可行性、适时性、灵活性和持续性等特征,主要包括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职业生涯定位、规划与行动、评估反馈和调整五大环节。[]

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是由教育部指导,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办的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大型赛事。该活动旨在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科学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和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大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主要包括职业测评、导师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作品展示和反馈调整五大步骤,这可以说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本身所应包含的框架的具体化。另外,也有学校加入了诸如职场体验、生涯人物访谈、参赛选手作品互评和职场情景模拟等拓展选手素质的环节,大大丰富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内涵。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对参赛选手的影响

学生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主要参与者,所受影响不可谓不大。笔者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主旨和访谈信息,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正面影响。

1、科学认知自我,客观评价优劣

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可直接影响职业生涯目标的可行度和持久性,而大多数学生主要靠个人主观评价或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极易出现过分肯定和过分否定两种极端现象,从而导致两种错误职业规划结果:第一,职业发展期望过高,职业定位是“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低位),严重脱离现实,不顾国家需要,踏入职场后易受挫而产生职业倦怠。第二,职业发展期望过低,无法找到自身定位,产生自卑心理,对前途失去信心。因此,科学认知自我,正确看待自身优缺点,对理性规划职业目标具有导向作用。

参赛选手可在赛前通过学校购买的专业测评系统,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目标设计原则、职业规划相关理论(如人职匹配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和职业生涯决策理论等)以及职业规划基本步骤,运用SWOT、PPDF等科学的分析法进行自我评估,理性认识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情商、优缺点和职业价值观取向等因素,准确定位自身的价值。这在回收的访谈信息中也得到了印证,其中72%的人认为通过职业规划大赛重新认识了真实的自己,如成都某信息工程大学一位学生说:“ 在老师和专业测评工具的帮助下,我发现我的绘画爱好和长期业余时间积累的素养是非常匹配的,加上我平日里有观察和记录生活细节的习惯,使得我的画作在细腻的同时更具写实性,这与我的数字媒体专业有契合性,让我在广告设计、影视动画行业有一些优势且符合我的口味……”

2、深化职业认知,落实职业目标

职业认知一般包括职业兴趣认知、职业能力认知、职业气质认知、职业性格认知和职业价值观认知。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类型、水平的能力、性格、价值观等,只有当这些认知全部或大部分和目标职业需求吻合时,才可能达到人职匹配。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确定的职业目标才更具可接受性和可行性,并成为职业生涯顺利发展的前提。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在前期指导培训阶段,导师除了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外,更多的是关注选手对涉猎职业的了解程度。通过学长经验分享、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主管宣讲和寒暑假单位走访等方式将相关职业情况详实地呈现在参赛选手面前。在具体感知职业概况之后,再通过职业能力测评、性格气质分析和360°评估,即从自己、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各个方面和各个角度来评估自己后,得出较为中肯的职业评价,为确定目标职业奠定基础。在河南省2011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在深入了解职业要求、发展前景、晋升渠道等信息后,参赛选手响应国家号召,立足自身能力和兴趣,在入围全省分赛区决赛的180名选手中,“志愿到贫困县和农村服务”的占 11%,“愿意到非公有制企业等基层单位就业”的占72%,“先就业积累一定经验和资金后自主创业”的占17%。[]这不仅提升了高校人才的职业匹配度和满意度,还支援了国家建设,优化了人才资源的配置。

3、提升核心能力,拓展综合素质

从心理学角度看,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这体现在职业中就是能直接影响职业活动效率和使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当下已进入常规工作自动化时代,人们未来所要从事的是更具创新性和情感性的工作,这已和信息时代知识工作者所要求的知识学习、迁移和运用能力有了根本的不同。它需要更多元和综合的能力,如语言理解能力、情景创建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的灵活运用。

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地锻炼和提升选手综合能力的过程,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授中锻炼选手的言语理解和知识框架建构能力,职业测评结果分析中强化选手的数据处理和逻辑思维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展示中提升选手书面表达、现场演讲、办公软件应用、抽象思维等能力,作品展示阶段增强了选手临场应变和快速组织能力,岗位体验环节中培养了选手动手操作和环境适应能力……

在大赛经历中积累和锻炼的这些能力对于促进选手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其中进步最快的可迁移能力,如PPT制作能力、公众演讲能力及灵活应变能力可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快速运用并不断发展。而选手在入职后的第一个挑战往往不是工作内容本身,而是通过环境识别、沟通交往、吃苦耐劳等综合能力适应并融入新的集体,而这些通用能力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都有得到强化。在实际中也有这方面的案例来佐证,如西安某外国语大学毕业一年后的一位参赛选手感言:“真的非常感谢当年指导我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导师,……让我从一个“PPT”小白变成一个课件制作爱好者,为此我在这个方面耕耘了两年,终于在我毕业时达到“教授”级别,现在任职一家信息咨询公司,负责新员工的办公软件培训,在闲暇之余还制作“PPT”模板到各大平台挂着,可以赚一些外快。另外,我在反复的演讲练习中克服了人多就恐惧的心理障碍,在刚入职时的见面会中即兴发表了个人演讲,收获了大家的一致赞扬……这对我融入这个大家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赢得优质岗位机会,缓解就业难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不仅是学校打响自己招牌,展示学生风采的平台,也是企事业单位寻觅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年来,各省市的本土民办企业以人才储备为出发点,专门开发适合优质大学生的就业和实习岗位,同时也站在校企合作的角度为大赛的筹办提出更切合实际的建议,这为形成大赛和就业互通的良性循环提供了条件。据浙江省2008年到2017年对大赛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50.75%选手的第一份工作是通过该大赛模式下校企合作推荐得到的,23.88%是通过人才市场招牌获得第一份工作的,另外企业预定的情况达到了总数的13.43%。这足以看出超过一半的选手特别是冠军选手的第一份工作获益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且在后续访谈中也了解到通过大赛获得第一份工作的人的满意度较高,离职率也明显低于同批次毕业学生。由此可见,该大赛的成功举办对缓解大学生绝对性和结构性就业难问题有重要作用。

5、重树学习目标,及早规划学习生涯

经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洗礼的学生,对自我有了更为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对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有了更具体的感知,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思维能力提高的情况下,能更准确地定位自己,从而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同时,这也为毕业生创新创业和培养国家所需的复合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本次访谈中便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四川某师范大学一位毕业三年的学生回忆道:“在参加的那次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是都对大学生兼职平台非常感兴趣。在经过能力测评、性格测试、职业感知、职业体验等环节后,我们更坚定了对兼职平台的信心。……在今后的1年多里我们补习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网站设计等知识,最终合5人之力开设了属于我们的兼职平台,虽然现在还在起步,没有斗米兼职这类平台大,但我们相信我们能迎头赶上,甚至实现超越的……”

另外,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发挥其积极作用时,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非正面影响。如:1、从众心理严重,盲目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不以自身个性为出发点,造成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匹配度和可行性偏低,未发挥该大赛应有的作用;2、由于赛程时间短,准备和学习内容较多,造成学生参与感低,呈现作品质量不高,结束后对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3、缺少参赛选手作品互评环节,造成评审团成员权威化,极易引起个别主观意愿挑战比赛客观性的现象,降低该大赛的公平性;4、存在落选选手因未得到正面评价而产生质疑或自卑心理,挫伤参赛选手的积极性等。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非正面影响的改进建议

1、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宣传工作,激发学生参赛热情同时过滤“随大流”学生参赛。

据访谈信息分析,跟风参赛的学生大多由“只闻赛名,不知赛制”造成,简单地认为这仅仅是对未来想从事的职位进行“蓝图式”描绘的比赛,从而在赛前培训、赛中指导、岗位走访等环节中逐渐失去兴趣,草草收场。因此,大赛组委会应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可在校园新闻网、毕业时就业信息网、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平台,辅之以线下海报、宣讲会、校报等形式对大赛概况和进程做宣传报道,动员学生在清楚大赛规则的基础上踊跃报名,使得大赛的普及性和针对性都得到发挥。

2、提前申报比赛项目,分年级进行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从项目申报到比赛期间,最短的只有几个月时间,却容纳了大赛的所有流程。这对于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和选手的能力锻炼都是一项艰巨的挑战,一旦有所纰漏,所有努力将付诸东流。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多数参赛选手只能在指导老师的设计和安排下进行针对性训练,违背了大赛的初衷也压缩了选手全面发展的空间。因此,参赛学习可以提前2-3年申报比赛项目,而每个比赛项目可考虑连续设置3年以上,以减少学校赛事准备的成本,也可缓解准备时间仓促的境地,给指导老师和选手留有足够的时间来发挥。

另外,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低年级的求知欲望强烈,敢问敢干,此时可以系统地讲授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划的工具,开展自我认知和探索,鼓励其参加各种演讲比赛,在公共场合锻炼自己。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社会和学习经验,专业基础相对稳固,需要认识自身能力和目标职业的差距,以此再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填补漏洞,提高人职匹配度。另外还可以带高年级学生观摩学校或学院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做好现场记录以供参考,并且鼓励他们参加寒暑假岗位走访和实习,全面体验职业环境和目标职业岗位,争取在此基础上修改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文本。

3、注重选手之间的互动和评审团的专业性

可在比赛中加入选手作品互评环节,既展现了选手纵观全局和分析对比能力,也降低了评审团对结果影响的权重,最大限度提升比赛的公正性。同时,比赛中的评委可由校内外专家组成,他们分别是从事多年就业指导、个人形象设计以及企事业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可根据企事业单位实际招聘情况对选手的表现进行公正地评判,保证结果的客观性。

四、展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其涉及对象广泛性和影响程度深远性日渐成为各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它不仅成为高校提升就业率的手段,更是一张可“走出去”的一张名片。同时,它对于学生及早规划职业生涯和学习生涯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为日后的人职匹配和职场成功奠定基石。最后,该大赛是建立企业与人才沟通的平台,企业可从大一开始关注和指导相应方向人才的培养,为企业量身定制人力资源,形成校企相连的一条纽带。笔者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会取得越来越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烁宁,张勇财,朱玮.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问题及对策研究——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1):195-196+209.

[2] 何龙山,时薇萍,陈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58-59.

[3] 龚芸,辜桃.大学生职业取向与职业规划[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120.

[4] 文正建.职业规划大赛:助推大学生就业工作走得更深、更远——写在河南省第四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落幕之际[J].河南教育,2012(1):29.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