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平凉好课堂”视域下以游戏教学、研学旅行、学科竞赛、劳动实践为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探索
摘要: “平凉好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是关注生命成长、学教融合的课堂,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语文是工具学科,在语文课上学语文,途径单一、资源整合差、学习效率不高,需要打破学科界限,发现学习语文的新资源,找到高效学习语文的新途径。游戏教学、研学旅行、学科竞赛、学校活动、劳动实践,处处都是学习语文、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时机,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去,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游戏教学 研学旅行 学科竞赛 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能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我在长期的督学实践中,总结出了用游戏教学、研学旅行、学科竞赛、劳动实践等途径设计教学活动,语文课堂授课地点不再单一,课堂的体验性、互动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明显增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发展。
一、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平凉好课堂”的价值归宿
“平凉好课堂”贯串着“简约性、幸福感、生命力”这三个维度,而这三个维度,恰恰指向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生成,指向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指向了文化自信与文明的传承,指向了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师生精神的共同成长,教会学生用文化的工具,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自觉践行文化责任和文明担当。
二、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点要求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路径多样化
语言文字是符号,符号就有能指和所指两个层面,任何学科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符号作用,语文教师据此可以扩大语文的内涵和外延,把教语文课本的观念,变为教语文课程。思路的变化,导致教学策略、学习素材、教学的途径发生了变化。数学、物理等教材中有语文,研学旅行中可以学语文,游戏教学中可以表演语文,学校各项活动中可以展示语文,劳动活动中可以体会语文。学生通过活动,搜集素材、组织结构进行写作的能力也显著得到了增强。
三、游戏教学、研学旅行、学科竞赛、劳动实践为途径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1.创设真实问题情境,点燃学生参与欲望
语言文字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当时事件和情感的记录,现在的学生一方面年龄较小,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很少,而现在的生活场景又与书中记载的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师生合作编游戏、演游戏,或者师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到事件发生的地点,亲自看一看主人公生活的真实状态,从而理解主人公的选择和情感。比如笔者在教《陈涉世家》的时候,就组织学生编写游戏,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当时不同人物的不同选择,从讲故事到做游戏,大大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事件的能力,假期的时候,我还组织学生到西安,参观兵马俑,听秦腔,感受秦人的气魄和个性,学生通过这两种方式的学习,都对《陈涉世家》中的课文选段应该掌握的知识点非常熟悉。
2.调动所有感知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平凉好课堂”的典型特点就是“口眼手脑并用”、“以人为本、学教融合”,语文阅读材料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加工,变成了可以表演的游戏,这个过程,本身需要学生调动多个感知器官,首先要对文字进行口语化的改变,不同角色不同的学生的选择、道具的配备,都是手脑并用,学习材料变成了教学材料、研究材料、表演材料,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游戏设计的展开被激发,学生时而侧耳倾听,时而会心微笑,学习效率比老师讲学生听提高了很多,语文学科的“语言的构建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只有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的感知体验,才能真正达成。
3.传授辩证思维方法,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习的本质是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教师的作用就是运用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感知到的生活场景,在游戏化教学和研学旅行中,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收集素材,然后变素材为信息,对信息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加工,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思维,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比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篇文章中,笔者设计了游戏表演环节,同学们被邹忌和齐王的表演逗得哈哈大笑,我不失时机的问学生:“邹忌为什么要和别人比美?他一个大男人有必要吗?这和生活有什么差距?邹忌是不是真的比美比不过别人?”这些问题,学生在具体的游戏表演情境下,更能深入思考这些问题。
4.设置多元闯关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提问最能反映一个教师对课程、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程度,“平凉好课堂”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课堂中贯串着高水平的问题生成,游戏课堂、研学旅行、劳动课程,不光有教师对课程、教材的深入解读,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材料要挖掘整理到什么层次,教师都有高水平的预设问题,在真正进入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一些生成性的问题浮出水面,这才是学生的真问题,这些问题的彻底解决,有时甚至关乎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教师善于解决这些问题,善于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启发不会提问题的学生提出问题,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5.挖掘文化元素内涵,引导学生情感生成
“平凉好课堂”是立德树人的课堂,研学旅行课程、游戏课程、劳动课程,需要教师综合文科、理科的知识,塑造出具体可感的知识情境,引导学生有高尚的情感生成。我在组织学生端午节活动时,排练了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屈原》,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的情怀。游戏课堂、研学旅行需要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将深刻的道理和高尚的情操,渗透到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达到师生情感共鸣。
在组织学生到高堡村“开心农场”劳动基地进行研学、劳动实践的时候,我设计了田园诗创作大赛、红军长征诗歌背诵大赛,学生在劳动的时候,体会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生活体验,在背诵长征诗歌的时候,体会到了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语言的整合运用、文化的自觉传承、积极的审美体验,这些语文的核心素养在学生的劳动实践过程的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6.挖掘竞赛语文元素,启发学生融会贯通
教师能不能随时发现学生身边可以提升语文素养的活动,反映了一个教师学科素养意识,笔者在组织教研的时候,发现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听说习惯、美观书写最好的锻炼机会,恰恰是在各种竞赛活动、班级讲演、国旗下讲话时。有了这个发现,我就参与到不同学科的竞赛中,在中国儿童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我组织学生写钢笔字,组织学生绘画,让他们在古代的诗歌中,寻找创作的美感和灵感,好多学生从此认识了王维、认识了李白,认识了苏轼,创造出了古朴典雅的绘画作品,我也多次获得了优秀组织的奖励。
在省教育厅主办的智能设计和创意编程大赛、中央电教馆主办的编程设计大赛中,我发挥语文教师的优势,教会学生读懂出题人的意图,从语文书中找素材,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从书中找到了诗意的家乡,找到了家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的编程方向和产品智能设计方向转向了解决家乡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出了很多精彩的点子。在竞赛到了面试阶段,我又交给学生如何高效率的表达,如何与面试考官深层互动,学生们在竞赛实战中,语文素养得到了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教融合 促基启智——关于“平凉好课堂”的几点思考[J]. 曹宁子. 基础教育课程. 2016,(20)
2. 学教融合 促基启智——关于“平凉好课堂”的几点思考[J]. 曹宁子.基础教育课程. 2016(10)
本文系“平凉好课堂”视域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研究及2021年平凉市教育课题[2021]PLQWZ08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