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非遗融入幼儿园现状研究
摘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启蒙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非遗与幼儿园的结合,不仅可以推动自身的保护与传承,也可以促进幼儿园课程的地方化、特色化。本文以周口市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为视角,分析了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意义,剖析了当前非遗融入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希望以此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非遗;幼儿园;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非遗融入幼儿园教育必要性
1.1丰富非遗文化内涵,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在以素质教育为导向,重视培育幼儿创新能力的今天,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不仅仅是幼儿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非遗作品中所蕴含的色彩、造型及技巧等审美内涵,与幼儿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纯真、自然、色彩鲜艳大胆等审美特点十分契合,且幼儿在艺术活动中常常会伴随着丰富的联想,不自觉地就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倾注到审美对象中,进而接受其带来的审美熏陶。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不仅可以很好地诠释非遗文化的内涵,更能让幼儿从小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感受美”的能力,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
1.2传承非遗文化经典,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
在幼儿园教育中渗透非遗文化的传承,是一种根基性教育。传承非遗经典,可以让幼儿初步了解非遗文化的形式、特点与风格,在良好又健全的艺术氛围和环境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激发幼儿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传承非遗文化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幼儿园积极开展绘画、音乐与舞蹈等艺术教学活动,使幼儿从小接触我国传统的非遗文化,更加有利于培养幼儿“表现美”的能力,塑造其不俗的艺术气质。
1.3强化非遗文化教育,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重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渗透非遗文化的方式来进行幼儿艺术教育,不是纯粹地在现有的艺术教学活动中加入新成分,而主要是对原有教学活动的呈现。我们必须采用新的方法把部分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同现实生活和非遗文化结合起来,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幼儿艺术教育的结合真正成为一个极具生活性的、趣味性的过程,进而提高幼儿对传统非遗文化的接受程度,激发幼儿对学习非遗文化的兴趣,逐步培养幼儿“创造美”的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幼儿教育中的长足发展[1]。
2.周口市非遗融入幼儿园现状分析
2.1非遗内容选择困难
非遗内容选择困难的原因是非遗内容的“无形性”。非遗只能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技艺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延续。这样的“无形性”使幼儿园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感到困难,周口市多数幼儿园倾向于选择那些易搜集的资料和现成范例,这就使得幼儿园非遗课程失去了周口地区特色。非遗内容选择困难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体现,幼儿园开展的非遗活动多集中于艺术领域,其他领域涉及不多,即使有幼儿园从非遗资源现状中了解到有部分非遗内容可以与其他领域结合起来,在选择时也会遇到困难。
2.2非遗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性
从上文可知,幼儿园开展非遗活动的方式主要是集体教学活动和环境创设活动,虽然周口市部分幼儿园有参观非遗基地的活动,还有幼儿园有自创“扑蝶舞”的活动,但这些活动开展得不多。传统的活动形式有一定的优势,但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形式。如果内容无法改变,就要从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用能够吸引幼儿的方式开展非遗活动,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感受非遗文化。
2.3教师对非遗教育的意识淡薄
教师教学的前提是自身拥有一定量的知识储备。但是,从周口地区现状来看,多数教师并没有足够的非遗知识储备,也并没有表现出积极学习的态度。既然多数教师支持非遗入园,那么就需要积极地学习非遗的相关知识,增强非遗教育的意识[2]。
3.非遗融入幼儿园的建议
3.1政府
3.1.1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从近几年的非遗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备受关注。有文件指出,非遗的保护可以依托学校教育进行。各界地方政府应该紧跟政策指引,为非遗入园制定相关地方法规,确保教育经费的支持,为幼儿园开展非遗课程提供有力的保障。
3.1.2建立非遗课程资源库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的基础,想要将非遗真正融入幼儿园,就要做好非遗资源的收集,对资源进行深入探索,挖掘其中的价值,设置专门的非遗课程资源库对非遗资源进行整理与保存。相关人员在收集过程中,要打破局限,除了实物资源外,图片、音频、视频也是重要的资源,同时要注意资源的整理编排和补充更新。
3.2幼儿园
3.2.1开发非遗园本课程
周口市幼儿园可以在借鉴他园范例的基础上,利用所在地的非遗资源,设计非遗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增设非遗内容,具体来说,可以在省编教材基础上,将非遗元素作为课程内容的延伸补充,或是增加非遗内容,丰富实际教学,也可直接增设专门的教学活动。另外,可以巧妙借助隐性课程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在环境建设、常规生活中渗透非遗元素。
3.2.2努力发掘园外资源
非遗启蒙教育不应局限于园内活动,园外的博物馆、非遗传承单位也是幼儿直接、全面接触非遗教育的场所,因此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前往实地参观,同时也可以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沟通,邀请博物馆人员、单位专家“送教入园”,开展非遗宣教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园减轻压力,也可以保证非遗活动的专业性。
3.2.3提升教师的非遗素养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非遗素养直接决定非遗入园能否由构想转为现实。教师的非遗素养是指教师的非遗知识认知、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非遗素养,需要幼儿园与教师双方的努力:一方面幼儿园可以邀请专家入园指导,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性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自己需要不断学习积累、反复实践,寻找非遗与幼儿园课程的契合点。
结束语:
中国的非遗传承应该以更大的比例融入到幼儿园教育中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扎根于幼儿的心灵,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幼儿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在幼儿园教育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底蕴与魅力,是幼儿园教育努力的方向,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儿童意识”培养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涂远娜,颜岭. 本土民间艺术资源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以吉安鲤鱼灯彩为例[J]. 才智,2018(34):19-20.
[2]涂远娜. 生态观视角下赣灯彩文化在幼儿园艺术领域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19(0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