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人物传记类作品教学研究

安家(校外教育)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优秀的人物传记作品通常具有较高的认识意义和教育价值。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较多的人物传记选篇,结合课本中具体选编作品,以文体特点去探讨教学重难点,进而提出关于人物传记作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建议,使教材发挥出最大价值,提升教学效果,立德树人。

关键词:统编版;初中语文;人物传记;教学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人物传记类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在统编版教科书中占一席之地。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人物传记类作品共有16篇,约占六册总篇目的百分之十,比重较之前的语文课本有所提升,对于教学来说有着一定的价值与意义。

一、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人物传记选篇的教学价值

(一)提升阅读能力,调动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学生应学会和文本对话,在阅读中分析、整理、概括作者的真实想法。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录的人物传记不仅是一幅极为广阔丰富的时代画卷,还对阅读教学有着极大的价值。比如,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库。初中的学生好奇心很重,当某位传主的一段生活经历或者是某方面的性格对学生激起强烈的兴趣的时候,学生就会想去阅读关于传主的其他著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资料,或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调动阅读兴趣。

(二)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中选录课文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阅读,传记作为一种实用文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值得教师重视与探究的。学生通过学习人物传记类文章,可以把作品中的素材和提供的方法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人物类传记的中心是“人”,是通过描写典型人物的生平来表达精神的作品,这就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物素材。另外,人物传记类文章中也不缺乏生动优美的语言,很多名人名言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中的材料,这就需要学生平时多多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宝库。人物传记作品往往要求“真、信、活”,这也是我们写作文时的基本要求,学生可以研读人物传记类作品是如何表现“真、信、活”,在阅读中思考写作方法,从而用到自己的写作上。

(三)学习优秀品格,获得人生启迪

读人物传记,是在旁观别人的人生,从而能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人生。初中的学生阅历还不够丰富,价值观也正处于塑造阶段,阅读人物传记类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去汲取伟人的智慧,激励学生前进,获得心灵上的安慰。如通过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使学生感受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与革命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学生在阅读此类文章的课文的时候便会情不自禁地与作品中的人物相比较,重新审视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好,初中的学生模仿性很强,通过学习优秀的人物传记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以文体特点建构教学重难点

人物传记类作品与散文、小说、诗歌有所不同,了解人物传记类文体特点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重难点。

(一)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专门设计了人物传记类阅读单元,选取的文章有博学睿智的科学家——《邓稼先》、有叱诧风云的民主斗士——《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还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的文学艺术家——《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以上三篇文章为我们选取了三个领域内的佼佼者。《邓稼先》是杨振宁先生写的一篇记人传记类文章,邓稼先是新中国核武的开创者,是国之重器的奠基者,邓稼先所处的时代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在国难深重的年代他投身科学事业,振兴国家科技,保卫国家安全,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的一个人物。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而时间不会倒流。那么,人物传记类文章无疑是学生了解过去的一个窗口。学生在阅读人物传记类作品时,可以跨越时空去感受人物的非凡气质,从而有利于唤起学生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二)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

人物传记不同于小说、诗歌,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选材的真实性。作者在写传时,描写对象是历史上或者是现实中的人物,所写的事件、经历也都要符合历史事实。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所选事件具有典型性。作者在写传时,所选材料要有所取舍,要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人物特征的事件详细记述,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一笔带过。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人物传记作品都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特点。

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选录的是鲁迅所写的《藤野先生》,作者鲁迅在回忆藤野先生时,着重选取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从典型事件来赞颂藤野先生认真负责、毫无民族偏见,使得藤野先生的形象立体起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人物传记文体这一特点教学生写作。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版块”正是教学生学写传记,让学生明白传记是一定要求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必须是准确的。在记述事件时,也应选取典型事件来表现传主的独特气质。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人物传记为主题的单元,在阅读教学结束后,写作版块又紧随其后,让学生学会知识之后并且会运用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文章的史实性与艺术性

传记文学姓“史”名“文学”,以严格的传主经历的史实为主体,这是传记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一个精髓。中国的传记文学由来已久,有很多古代人物传记类作品现在依然活跃于我们的教科书上,优秀的作品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虽然,人物传记写作要求内容真实,但是人物传记也应该写得有“色彩”,要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在不影响历史真实性的情况下,人物传记文章应是文史并茂,注重文字的锤炼,讲究艺术手法的运用。统编版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于单元的设置采取双线模式,即人文主题与语文知识能力相结合,教师在对人物传记类作品教学时不仅要学习作品中时代楷模的精神与品格,还应培养生阅读的能力,比如教会学生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细节描写、风格多样的语言等艺术特点。

三、以多样活动提升课堂阅读教学效果

(一)群文教学,拓宽视野

近年来,我国阅读教学实践中被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就是——群文教学。关于“群文”的思想我们并不陌生,孔子在《论语》中就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无论引譬连类,还是协调沟通,都把“群”的功能提到显处。把“群文阅读法”运用到传记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视野,也有利于教师挖掘课文内容。比如,在执教《回忆鲁迅先生》时,教师既可以把找来郁达夫的《回忆鲁迅》与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进行对比,使学生能更全面的了解鲁迅,把握人物特征。另外教师还可以找来萧红的其他作品如《呼兰河传》片段与《回忆鲁迅先生》组成群文来学习萧红作品的语言特色以及细节描写。

在运用“群文阅读法”时,首先要注意的是所选材料要“精”。因为时间的限制,所选内容过多,将不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这样对文本的把握只停留在表层,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了解掌握学生的接受能力,所选材料要在学生可接受范围之内。其次,教师应把握好“群文”之间的联结点。文本之间有了联结点,学生不会觉得联系松散,难以把握。

(二)开展活动,提高能力

初中生活泼好动、想象力丰富,也很喜欢表现自己来获得他人的肯定。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个性,来开展一些丰富的活动。例如在执教《藤野先生》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传记中的人物,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分析,改编成剧本。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掌握文章内容,揣摩藤野先生人物形象。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编演,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篇课文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此类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改编文本能力。教师还可以举办读书交流活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七至九年级学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统编版教材中也为学生推荐了五本传记名著,学生可以自由组成阅读小组,两周之后汇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概括能力,其它的学生还可以学习同学分析作品的不同角度,让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物传记类文章有其独特的魅力,对教学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以让学生多层面、全方位的学习语文,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感受传主独特的人性光辉以及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人物传记作品的文体特点有意识的建构重难点,设计多样的活动,架起人物传记类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更好地去用教材教,使教材发挥其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凑春,刘欣. 论传记在部编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运用[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1, 41(2): 102-108.

[2]楼银仙. 学习传记文学,提升写作能力[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2(2): 27-29.

[3]王国杰. 是小说,还是回忆录?——关于《朝花夕拾》的一桩公案[J]. 鲁迅研究月刊, 2013(4): 21-25, 4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5]易丽华. 传记作品阅读意义之浅见[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S1): 57-58.

[6]温儒敏. “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 课程.教材.教法, 2016, 36(11): 3-11.

[7]陈兰村,许晓平. 传记作品的独特魅力与教学探索[J]. 语文建设, 2021(11): 28-31.[3]

[8]温儒敏. 《温儒敏谈读书》[J]. 新阅读, 2019(7): 86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