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学术论文的翻译研究
摘要:如今,我国文化发展日新月异,与国际间的学术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对英语学术论文的汉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本篇论文建立在对一篇题目为“Reel Royal Diversity? The Glass Ceiling in Disney’s Mulan and Princess and the Frog”的学术性论文翻译的基础之上,采用文献研究法,主要研究如何在学术性文本翻译中实现功能对等。本文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学术论文的特点,从功能对等的四项基本原则出发,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对学术论文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翻译研究;功能对等;学术论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尤金·奈达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核心理论是功能对等。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文能再现原文的语言及内涵信息,与学术文本以传递信息为主的特点相契合;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读者反应,译文首先要做到通顺自然,译者便可以摆脱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不必追求形式对等,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翻译自由;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也要实现语体与原文对等,学术文本的译文应体现逻辑严密、客观的语体特点,因此功能对等理论对学术文本的翻译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在当下,英语学术论文的汉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而对英语学术文本翻译的研究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丰富学术翻译的理论。笔者以劳伦·邓德斯(Lauren Dundes)和玛德琳·斯特雷夫(Madeline Streiff)的学术论文“Reel Royal Diversity? The Glass Ceiling in Disney’s Mulan and Princess and the Frog”为翻译素材,结合功能对等理论的内涵和学术论文的特点,从“功能对等”原则的四项基本要求出发,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对学术论文翻译的指导作用。
2. 功能对等理论与学术论文
2.1 功能对等理论简介
作为西方翻译理论语言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奈达(Nida)在长期的《圣经》翻译实践基础之上提出了功能对等理论。该理论形成之初命名为“动态对等”。奈达提到,“动态对等”指的是“在译语中用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首先是意义对等,其次是风格对等”。在以动态对等为导向的翻译中,翻译的标准是接受者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和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存在的关系相同。
后来,奈达认为“动态对等”易让人产生误解,评述译文得体程度时,使用“功能对等”这一术语似乎更为令人满意,所以奈达将其改为“功能对等”,并对功能对等进行了最低限度和最高限度的划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最高限度的对等是很难达到的。奈达的观点认为由于原文的读者与译文的读者在接受信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可能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真正对等。“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
功能对等理论主张从读者的角度,而不是译文的形式看翻译,这就意味着:要看译文能否为读者所理解。衡量的标准不在于译文中所用词语能否被理解,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范,而在于整个译文使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因此,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能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对等,更不能刻意追求字词句方面的完全对等。如果严格按照原文形式翻译,会让译文显得拖沓,为读者制造困难。应在保证意义对等和文体对等的基础之上,用最自然的语言表达原语信息,实现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和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反应类似。
2.2 学术性论文的特点
学术论文的三个一般性特点是学术性、创造性和科学性。学术性表现在选题专业、内容专业、语言表达专业术语化;创造性表现在填补学术上的空白、推翻前人的谬见、完善发展前人成果、对前人成果做出创造性综合、提出独立见解;科学性表现在结论的科学性、论证材料的可靠性和论述的逻辑性。学术论文属于论述文体,而论述文一般是社会科学的论著、研究报告、文献资料以及报刊社论和评论论述文体有两个特点:用词比较端重、典雅、规范、严谨,论述文句子结构比较复杂、句型变化及扩展样式较多。
笔者所译素材是一篇讨迪士尼电影中性别歧视的学术性论文。在学术论文汉译中会发现英汉两种句法差异很大。英语重形合,句法结构严谨,所以表意十分精确,而汉语重意合,更加多变。除了上文涉及的学术论文一般性特点和部分语言特点外,本篇翻译素材的特点主要概括如下:(1)使用较多电影领域的专业术语;(2)句子嵌套较为复杂,从句连接较多;(3)句式结构严谨,篇章连贯,逻辑性强。
2.3 功能对等理论对学术论文翻译的指导作用
功能对等理论的核心定义是: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该定义中包含了几种关键信息,即“再现原语信息”、“对等语”、“最自然”、“最切近”、“语义”、“语体”。在《新编奈达论翻译》一书中对此定义有详细的解析,其重点概括如下:第一,在再现原语信息过程中不强求保持其表达形式;第二,理想的译文没有翻译腔;第三,要达到理想的翻译,不仅要在译语中找到顺乎自然的对等语,而且要找到最切近的对等语;第四,翻译的首要之点,是翻译信息的内容,即翻译原文的意思;第五,与内容相比,语体居于次要地位,但这并不等于说语体就不重要。奈达还提出了功能对等原则的四项基本要求,即言之成理、传达原文精神风格、表达自然流畅、产生共鸣。
对信息型和呼唤型文本的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更是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根据莱思的文本类型理论,文本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而学术论文就属于信息型文本。大部分学者撰写学术论文主要是为了发表研究成果,阐述观点,使他人理解并接受。因此,借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学术论文的翻译实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王晓玲(1998—),女,汉族,山东烟台,学生,硕士,青岛大学,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