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非遗传承和创新创业需求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探析

安家(校外教育)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 柳州 545006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热点。文章根据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现状,分析了将非遗传承融入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然后给出了基于非遗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创业;民族地区;服装设计人才

中图分类号:J523.4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2008 年文化部在向社会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0大要点中,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进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当年度的工作重点。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三十四条再次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1]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丰富多样并且鲜活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时代”,鼓励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打造“创新中国”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设优质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4]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渐渐成为地方各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关注点。

1 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甚至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5]我国的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都比较弱,这些地区高校的软硬件配套与实践条件也不如国内的其他高校,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数不成体系,与市场脱轨。

1.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国的服装行业现已进入自主品牌、产品创新与研发阶段,对服装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一直在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具有“双创”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但是,我国多数地方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目标不够清晰,创新创业类课程多数放在选修课程上,教学内容缺乏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活动多停留在学科竞赛上,人才培养机制沿袭旧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不清晰。

1.2 基于非遗传承的创新创业类教学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近年,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民族地区高校的软件、硬件条件相对较弱,故民族地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时,会考虑将本地域的特色文化融入相关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所能赋予的有益作用,加上地处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能响应区域民族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政策,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也尝试将非遗引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区内高校的设计类专业多数都会结合非遗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师资、设备、时间等因素影响,使得基于非遗传承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无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基于非遗传承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系统化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引入高校相关课程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已经逐步开始,但不论是站在非遗传承角度手工艺式的传授,还是站在产品设计角度创意产品的开发,都没有建立一种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数非遗传承人没有经过系统的现代设计理念培训,一代代传承的仅仅是操作技艺,而非核心文化价值,又没有任何文化意义的拓展,从而局限了非遗的创新传承。[6]

2 基于非遗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有效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服装设计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及地区非遗紧密结合,制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现“认同性”课程向“创造性”课程的转变,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的层次上升到想象、创新的高度,[7]制定出相应可行的有深度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方案、大纲,能更有效的培育出符合需求的人才。

2.2 有利于民族非遗的有效保护与创新传承

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民族非遗的创新传承和发展相结合,发挥服装设计教学中非遗的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双重优势,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在现代服装服饰设计领域的实践和应用,实现非遗的创新性保护。高校中聚集了大量的理论型、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可充分利用此人才优势对非遗的传统工艺美进行创新设计,使其顺应时代美学的不断发展,满足当下审美需求,实现创新传承,并加大非遗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2.3 有助于建立一支集教学、科研、保护为一体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传统技艺的教学需要,一方面高校可以对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工作研讨、培训;另一方面聘请代表性民间非遗传承人和设计从业人员等担任外聘教师,对相关专业师生进行教学。根据外聘教师的授课内容,专业教师可将学到的相关知识融入自己日常的教学及科研中。

2.4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民族传统技艺具有独特的设计语言,其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不是简单地纹样、款式照搬,只有在了解非遗文化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将设计想法与传统技艺进行结合,巧妙的融入并应用于服装、服饰等设计当中,帮助社会大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3 基于非遗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北京服装学院校长贾荣林前不久介绍说,现今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创新设计仍然相对不足、服饰文化研究仍旧存在断层等问题。创新的基础是研究与传承。探索传统服饰文化如何与当代时尚设计和生活方式相结合,赋予传统服饰文化新的生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要进行融合非遗传承的“双创”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研究区域非遗,创建合适的服装设计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在本地区探寻适合的优秀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意蕴、民俗特点、工艺技法、配色、图案等等,然后通过针对性、专业性的课程设置,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提炼、凝结出特色鲜明的服饰设计元素,融入相对应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使高校学生不但学习非遗的工艺技法、纹样、色彩特征,而且能深入了解非遗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最终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良性发展,促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具备创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创新发展可能。

3.2 研究适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将非遗传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区域特色发展需求,研究适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将区域民族非遗融入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课程,制定教学大纲,让专业课程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将会针对选择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划分,注重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3.3 健全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保障体系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计划是否合理,民族传统文化的高校“活态”传承是否保证其本真性,这些最终都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要健全专业教育的相关保障体系,要创建、完善各类创新设计实验室、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创新、创业为一体的产教实践基地等,尽量拉近学生与纺织服装行业的距离,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校内实践基地“广西科技大学苗锦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为地处民族地区的广西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形成科学合理的“非遗传承+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保障。

3.4 加强非遗传承师资队伍建设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大多并未经过相关设计知识学习,在作品构思创新及理论研究上存在不足,而现代高校中的师资队伍,普遍都是设计、创新相关知识丰富,但是对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技法熟悉的极为少数。因此想要将传统手工艺技法与现代服装服饰创新设计长期、深入结合,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教师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能力,培养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技法、了解传统工艺文化又能从事设计创新的专业教师,为服装行业设计创新带来新能量,也为优秀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发扬提供新前景。

4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可以为高校的服装设计教育补充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为非遗的创新传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将优秀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引入高校进行创新教育传承,并对其传承的形式、内容进行分解、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将拓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它的“活态”传承和长远发展,同时,也能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拓宽设计专业教育的研究范畴,实现区域特色办学,促进地方文化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冰心.从南丰傩舞进校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 《华夏文化》编辑部.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华夏文化,2017,(2):P1.

[3] 丁凡刚.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学习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J].各界,2018,(12):P24.

[4] 吴洁,牛彦飞.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23):P63-67.

[5] 贾彦峰,李月云,刘来霞.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不足及其改进--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调研[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P55-56.

[6] 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P139-141.

[7] 刘蔚,金立生,唐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P105-107.

基金项目:

2020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20JGB250)阶段成果;

2019年度广西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