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
摘要:通过开发与运用生成性资源,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得到稳步提升,自身全面发展也随之得到有效实现,教学有效性也得到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生成性资源概念及运用于教学中的原则,并提出其开发与运用策略,希望对教学有所助益。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有生命力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发展学生思维并促进学生发展已成为教师重要教学任务。但在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学,学生紧跟教师思维,缺乏独立思考与展现自己观点的时间与空间,创新思维、自学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与发展,自身全面发展进而无法得到实现,教学也毫无生机。在这一现实背景下生成性资源走进广大教师视野,并以其增加教学生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诸多优势成为开展语文教学的全新手段。教师要以科学的手段开发与运用生成性教学资源,以此推动学生与教学进一步发展。
一、生成性资源概念及运用于教学中的原则
生成性资源包含两大内涵:一是资源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形成,即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产生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师无法做出提前安排与设计,二是指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以此为课程目标实现提供助益。在应用时一是要坚持倡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和感悟延伸教学,使学生既能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生成性资源,又能够利用生成性资源发展思维及能力;二是要坚持师生平等的原则,使学生能够在包容、和谐的课堂氛围下充分发散思维,提出属于自己的创造性观点,并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启发,以此实现提升认知与发展思维的重要目标。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
1.课前高效导入,激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亦是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关键所在。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实现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策略,教师要在课前采取如游戏导入、案例导入等手段提升导入环节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学生思维,以此为课堂教学环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学习《少年闰土》为例,教师可在课前为学生分享鲁迅的生平事迹及时代背景,并组织学生思考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鲁迅会在文章中融入什么情感,并在探讨后不做统一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结论与疑问阅读课文,以此完成导入环节。
2.善用课堂提问,促进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
提问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是思维启发剂。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实现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灵活运用开放性、拓展性问题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内涵及拓展外延不断生成问题,并采用相关策略引导学生释疑解疑,大胆阐述自己的独特观点,最终以学生间不同声音、不同思维的碰撞实现动态生成。以学习《田忌赛马》为例,教师可首先抛出问题“田忌是否只有这一种赢得比赛的方式”,以此引发学生疑问,这时很多学生反馈“田忌还有其他赢得比赛方法”,也有学生反馈“没有”,这时教师可以学生间不同的观点为探究主题,并尝试引导学生通过排列组合等探究方式列举出田忌赛马的全部方式,分析出哪种方式能够赢得比赛,以此完成教学任务。
3.善用学生疑问,促进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思维天马行空,观察与思考的角度不同于成人,且缺乏观察与思考的方法及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环节时常会生出与教学毫不相关的问题,这虽然会为教学带来负担,但把握得当也会为教师开展教学提供新思路。可以说动态生成既可由学生的质疑生成,又可由学生的观察生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为实现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学生提出的质疑,以此实现动态生成。以学习《浪淘沙》为例,在朗读诗词后学生便产生疑问,黄河真的“九曲弯”吗?真的有“万里沙”吗?这时教师可为学生展示黄河视频,使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到黄河的雄伟壮阔,以此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黄河的气势,进而能够深度理解诗词内容。
4.善用错误回答,促进生成性资源开发利用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个别学生会产生错误地回答及结论,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有效地予以思维引导及释疑,采取强行制止或强行为学生植入既定答案的措施会使学生更加迷茫,这并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而错误往往也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应当允许学生犯错。因此为实现生成性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利用,教师也要因势利导的利用错误资源促进动态生成,以识错、纠错等探究活动实现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学生能够在由错变对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并得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层面的有效锻炼。以学习《海上日出》为例,有一位学生提出质疑文中“射得人眼睛发痛”是表示作者不喜欢海上日出,因为觉得太刺眼了,与文章情感元素矛盾。这时教师可不急于反驳,或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后带着疑问继续阅读,尝试在教师思维引导下回归正解,或立刻组织学生展开讨论,由其他同学以自己的思路说服这位同学,使这位同学回归正解,进而达到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所收获的教学目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生成性资源既是小学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要求,又是促进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核心素养,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深度分析生成性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优势,并在课前高效导入激发学生思维,课上善用课堂提问、学生疑问及错误回答等契机促进生成性资源的有效生成,并利用这些资源丰富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以此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教学有效性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廷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 学周刊,2021,19(19):137-138.
[2] 张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J]. 新课程,2021(35):135.
[3] 熊翠玲.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