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河北民歌《茉莉花》研究综述

安家(校外教育)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 071000

摘要:河北民歌《茉莉花》是全国众多《茉莉花》中最具代表性的版本之一。本文将以知网为主检索到的相关代表性文献进行梳理,重点从河北《茉莉花》(南皮)与江苏《茉莉花》的对比研究、河北民歌《茉莉花》源流以及在教学中的研究三方面,探讨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研究现状。指出该课题的研究还存在很大拓展空间,并为今后此课题研究方向提供客观见解,望能助力河北民间音乐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河北民歌;茉莉花;综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河北民歌作为河北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地域特点。当温婉、柔美的茉莉花盛开在这片音乐风格素有“慷慨悲歌”之称的燕赵大地时,独具北方地域特色的河北民歌《茉莉花》诞生了,并从这片醇厚、质朴的土地上,传唱至五湖四海,成为全国众多《茉莉花》中最具代表性的版本之一。

通过文献搜索与整理可见,现有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河北《茉莉花》(南皮)与江苏《茉莉花》的对比研究

通过整理发现,该课题研究内容最多的就是,将鲜明展现南北方民歌风格差异的江苏《茉莉花》与河北南皮《茉莉花》进行比较研究:

邱艳坤在《江苏〈茉莉花〉与河北南皮〈茉莉花〉之比较》一文中,将两地版本《茉莉花》调式、旋律、语言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首作品的共性与差异,其共性主要表现在二者都属于小调类体裁,歌词、情感表达相近。差异主要体现在由于南北地域、文化生活差异所形成的旋律起伏、节奏及语言风格的不同。邱艳坤强调“对于南北《茉莉花》的分析与比较,从本体与文化两方面对传统音乐进行细致梳理”[1],这样既有利于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发展,也有利于为学习传统音乐提供详实的资料。这样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

裴黎明在《江苏与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比较分析》中,突出分析了两首作品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委婉细软的南方情愫与豪放爽朗的北方情怀形成鲜明对比。此外,王娜娜在《论民歌〈茉莉花〉在传播中的南北地域性差异——以江苏、河北地区为例》一文中,同样强调了歌曲的情感表达,他还展开阐述了《茉莉花》形成南北地域性差异的原因,强调“差异性是民歌在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状态”[2],笔者非常认同此观点,正是这种差异性形成了我国民歌文化遍地开花。

还值得一提的是,张国琴的《典型民歌〈茉莉花〉南北演唱风格之差异》和陈娜的《中国民歌〈茉莉花〉之研究——以江苏、河北两地〈茉莉花〉为例》,二人都就如何演唱、把握好两地的《茉莉花》演唱风格做了详细阐述。他们都在咬字、行腔、衬字上,做了突出分析,更好的体现了南北民歌风格特点的差异。这在众对比研究两地《茉莉花》的作者中是较为少见的,也为从事声乐演唱的教育者、学子把握不同风格演唱提供了借鉴。

以上作者的研究内容虽突出点不同,但都在江苏、河北两地《茉莉花》的对比研究中展现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到两地《茉莉花》的旋律、节奏、衬词等风格特点,例如河北南皮版本中,每句歌词都有“哎”“吔”“哎咳咳”等衬词,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展现北方民歌说唱风味。另外,各位研究者都有一个共性目标,那就是希望对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民歌文化的研究,起到现实作用。

二、河北民歌《茉莉花》源流研究

《茉莉花》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同宗民歌,流传全国却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变化,研究者称之为“同宗异流”或“同曲变体流传”现象。河北《茉莉花》的源流和变化发展同样得到了各位学者的探索:

狄其安在《三个不同地区的汉族民歌〈茉莉花〉的衍变过程》一文中,将江苏、河南、河北三个地区《茉莉花》对比研究,试图揭开民歌“同曲变体流传”的谜底。他认为河北《茉莉花》除了直接演变于江苏以外,还与河南《茉莉花》有着连带关系,与之地域相近有关,在此基础上融合了河北地区语言特点和戏曲风味而产生。甄程在《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同宗异流研究》中描述为,沧州南皮《茉莉花》距今至少有五百多年历史,京杭大运河开通后由江苏人把江南风格《茉莉花》带到南皮,后赋予河北民歌特色。

从以上两位甚至大多数研究者的成果来看,《茉莉花》源自江苏。但在夏琳的《民歌〈茉莉花〉源流考辨》中却不这么认为。作者选取了江苏、湖北、河北、东北四个地区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句式结构、调性以及地域性色彩,得出《茉莉花》的渊源可能在北方的观点。对此,笔者对其差异性观点给与尊重,并持观望态度。正是因为研究结果的不同才更需要人们对学术持有不断研究、探索的热情。

三、河北民歌《茉莉花》在教学中的研究

经文献搜集可见,河北民歌《茉莉花》于教学方面也有所研究。杨瑞侠在其《茉莉飘香,香飘四海》一文中,以教学河北民歌《茉莉花》为例,阐述了几个在教学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类文章强调了民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民歌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此外,还有将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教案发表的研究者,他们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民间音乐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总结与思考

纵观上述研究成果,河北民歌《茉莉花》的研究在既有成果基础之上,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该课题已有研究成果多为将河北、江苏两地《茉莉花》对比研究的文章,单独拎出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针对性研究的文章却少之又少。另外,昌黎民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传承与保护更为迫切,但对河北昌黎版《茉莉花》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仅在几篇“昌黎民歌艺术特色、唱腔特色、传承保护”文章中看到部分内容。因此,笔者认为,对河北民歌《茉莉花》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或者将河北地区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对比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希望更多业内人士对此课题进行进一步研究,共同助力河北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艳坤.江苏《茉莉花》与河北南皮《茉莉花》之比较[J].大舞台,2010(12):124.

[2]裴黎明.江苏与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比较分析[J].通俗歌曲,2015(07):34-36.

[3]张国琴.典型民歌《茉莉花》南北演唱风格之差异[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  报,2011,27(04):40-41.

[4]陈娜.中国民歌《茉莉花》之研究——以江苏、河北两地《茉莉花》为例[D].河北师范大学,2014.

[5]狄其安.三个不同地区的汉族民歌《茉莉花》的衍变过程[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04):69-75.

[6]甄程. 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同宗异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7]夏琳.民歌《茉莉花》源流考辨[J].黄河之声,2011(13):18-20.

[8]杨瑞侠.茉莉飘香  香飘四海[J].北方音乐,2011(08):124-125.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