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旅行社线路的辽宁省旅游特征研究
摘要:基于途牛、携程、驴妈妈等各大旅游APP提供的团队旅游线路,对涉及辽宁省旅游线路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游线设计进行搜集和统计作为研究样本,并对文本内容进行编码,通过使用ROST CM 6软件提取样本中的高频词,并以此来分析辽宁省的旅游线路特征。
关键词:辽宁省旅游;旅游线路;特征
一、研究背景
现代市场环境下,旅游产品逐渐由供给导向转变为市场需求导向,游客的行为越来越得到重视,决定着旅游产品和线路的设计,因此旅游线路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也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在旅游线路相关研究中,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与优化、线路的组织、线路空间结构等方面。研究的空间范围较广泛,史春云等学者以旅行社中远程旅游线路报价单为数据来源,比较分析了我国旅行线路空间模式、格局和特征;中小尺度空间范围的景区之间点对点的线路组织设计,吴荣华等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分析了城市历史文化旅游地的小尺度空间结构及关联。
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辽宁省的旅游业也在不断发展。历史文化、民俗、海洋、红色、生态和工业等成为辽宁旅游的六大优势旅游资源,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康复疗养旅游、访古旅游等文化旅游以及商务旅游成为辽宁特色旅游。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2017年辽宁省旅游业经济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辽宁省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059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50318.4万人次,增长12.1%;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78.8万人次,增长1.9%。在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中,外国人217.0万人次,增长2.3%;港澳台同胞61.8万人次,增长0.5%。全年旅游总收入47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辽宁省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呈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较好。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及样本选取
本文基于途牛、携程、驴妈妈等各大旅游APP提供的团队旅游线路,对涉及辽宁省旅游线路的旅游目的地、客源地以及游线设计进行搜集和统计,共选取了400条旅游线路作为数据样本。搜集时间为2017年11月到2018年7月,选取旅游线路的范围包括辽宁省省内游以及以辽宁省内城市以外的城市作为旅游出发地、辽宁省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线路,并进行筛选作为最后的研究样本。运用ROST CM 6文本分析软件,采用内容分析法将搜集的旅游线路转换为可定量描述的数据资料,最后从数据中发现辽宁省的旅游特征。
(二)高频特征词统计
首先把整理好的数据样本导入到ROST CM 6软件中进行分词,然后用该软件过滤词汇表过滤掉与研究无关的词语,从生成词汇频度表中将词汇按照从高至低进行排序,最后选取排序前40的词汇生成表1,如下所示:
三、分析与结论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特征词主要为名词,均为地区和景区名词,如“大连”、“沈阳”、“丹东”、“老虎滩”、“红海滩”、“本溪水洞”、“故宫”等等,其中,“大连”一词出现的频数最多,其次是“沈阳”和“丹东”,这说明了游客对于辽宁省的这三个城市以及其旅游景点的印象最为深刻,愿意并且多次去往这三个城市旅游度假。大连、沈阳、丹东这三个城市的排名位列前三,说明了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重点城市的特点为:经济发达的海滨城市——大连;重要的行政城市——省会沈阳;独具特色的边境城市——丹东。其中“大连”一词出现的次数以及“金石滩”、“老虎滩”、“棒棰岛”、“发现王国”、“渔人码头”等词语也说明了辽宁省旅游线路中以游览大连市的旅游路线居多,游客更喜欢去经济发达的海滨城市旅游。“金石滩”、“水洞”、“故宫”、“温泉”、“千山”、“山庄”、“森林”等词语也体现了辽宁省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和旅游线路的多样性:有山有水、有海滩有溶洞、有宫殿有山庄、有城有乡。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推动了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也吸引了许多省外游客来此一游。
参考文献:
[1]李巍,韩佩杰.基于旅行社线路的甘肃省旅游特征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6):750-753.
[2]李渊,丁燕杰,王德.旅游者时间约束和空间行为特征的景区旅游线路设计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16,31(9):53 -57.
[3]朱明,史春云,袁欣,等.基于旅行社线路的国内旅行空间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9):32-37.
作者简介:
高迪(1997-),女,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15级学生。
赵亮(1977-),男,辽宁省阜新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旅游者行为及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