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社科学术交流文集
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沈阳 110016

摘要:2020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呼啸而来,大学生日常行为在此起彼伏的疫情环境里,普遍存在着一定的焦虑、认知行为偏差,自我效能感低的现象。本文将围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针对后疫情时代下焦虑惯性,手机成瘾、群体情绪消极化、行为偏差化等问题,通过对个体认知、群体环境,行为管理的深入研究,促进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个体人本管理、学校社会的环境管理、以及自我行为中的KSS反思模式管理。基于此,笔者提出完善宣传渠道,淡化个体认知的矛盾、健全激励制度,深化群体情感的驱动、践行沉浸教学,强化自我行为的自律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认知理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高校教师应该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认知,自觉提升群体道德,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勇于担当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在蓬勃向上的青春岁月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阻断了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对国家和人民的考验,而且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考验。大学生的年龄基本处于17-21岁,尚未形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社会认知理论是人类的行为活动是在个体的认知的自我意识系统和个体当下所处的大环境的结果,个体认知、个体特征因素、个体所处外部环境、个体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观察法等形式,基于社会认知理论,探索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从而增强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期为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提供参考。

一、社会认知理论下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建构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不仅环境能够决定个体的行为,而且人的行为还能够塑造环境,这就是典型的“交互决定论”。[2]个体意向性是学习者在环境背景下主动建构的成果,个体通过在认知、环境、行为的调节中,从某种平稳的行为管理逐渐在新环境的驱动下形成新的趋于平衡的行为。行为管理是一种凝练复杂行为模式的认知性指导的程序符号,更是连接行为和结果的重要桥梁。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观察榜样、习得内化、训练保持、举措外化的系统过程,大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榜样,将其主观意念下选择习得的知识、观点内化成潜在的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强化训练保持,以此在出现某一种问题时,能够依靠自身的经验选择正确的举措外化行动。

二、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存在日常行为管理现状分析

疫情大环境下削弱了大学生自我行为的自律性。后疫情时代,社会依旧笼罩在疫情的阴霾之下。随着校园封闭式管理模式,学生实践活动减少,空闲时间逐渐被手机里的娱乐内容所取代,手机成瘾和精神需求空缺,在很大程度上会动摇学生的自我定位,定位模糊会弱化行为的自律性。在新冠疫情的大环境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行为的空间和时空,此时大学生的思想却并不成熟,且其内在需求的功利化,所以自我行为很容易受社会环境、社会思潮的影响。

三、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引导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宣传渠道,纠正个体认知的误区

大学生是认知、改造自我的关键期,认知又是相关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因此在信息化时代,应该加强完善宣传渠道,如利用公众号、微博等社交渠道,结合当下学生热衷碎片化阅读的习惯,纠正大学生因为认知偏差而产生认知上的误区。

(二)采取寓教于乐,升华道德情感的驱动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只要置身于环境中,就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自身及其经历的能动者。”社会环境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那一刻起,焦躁不安的情绪就呈现了蔓延的趋势,学生缺乏一定的意向性、前瞻性、自我反应和反思的人格能动性。故而在学生时间焦虑的问题,教师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设置四个阶梯游戏,从意向承诺作为起点、横跨对未来时间的前瞻性的后果行为,到审慎计划与选择,在自我激励的状态下执行和调控行为,最后进行复盘和强化自身的能动性,以此强化对时间掌控的娱乐方式,缓解或杜绝情绪焦虑,升华道德情感的驱动意识。

(三)践行正向激励,强化自我行为的自律

任何人的情绪、认知和思维,最终都体现在外在行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中认为人类在自我发展、适应和更新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变革能动者。通过学生自我定位的迷糊,弱化行为的自律的问题,在正向激励的措施中,渗透KSS反思模式管理,让学生在保持行为、停止行为、开始行为的自我反思中,通过掌控和实现相关的行为和愿望,恰当处理生活的起伏,进而在自律中,迈向更远的未来。

四、总结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言:学习不是单纯简单的认知活动,还有情绪情感的因素,而情绪愉悦能够使学生步入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这种运用相关技能顺利完成某事的自信力,糅合了自我努力、环境把控、行为掌控的优势,这体现了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在认知、环境和行为上的“交互决定论”。因此在后疫情时代,教师在引导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中,要通过完善宣传渠道,纠正个体认知的误区、采取寓教于乐,升华道德情感的驱动、践行正向激励,强化自我行为的自律,从而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

参考文献:

[1]宋飞 . 基于激励理论的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研究 [D].青岛:青岛科技大学,2015.

[2]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杨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激励研究网 [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19 - 08 - 30.

[5]陈顿.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创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6]童建军,林晓娴.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倾向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4).

作者简介:

1.吕展榕1994.8,女,辽宁,硕士研究生,教师,单位:沈阳药科大学

2.姚屹北 1984.9 男.汉族.沈阳.科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思政教育.  沈阳药科大学

3.王纯爽,1992.6,女,汉族,辽宁,辅导员/中级,硕士研究生,沈阳药科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