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类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一流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教学质量飞跃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的建设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应当遵循特定的原则与方法。本文以武汉文理学院“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为例,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类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指出在课程改革中应当着力打破时空限制、打造新的教学模式、构建“教学—实践”的课程生态,为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层楼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外语类专业;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课程建设背景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何开展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19年10月24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旨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普及型教育发展改革的产物,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与公办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应用型本科高校外语类专业教学在课程目标、教材选定、评价方式和教学方法上均倾向于照搬公办院校的模式,对存在的差异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无足够的人力和精力来解决。应用型本科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其外语类专业的教学应有其独到之处。
二、外语类专业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核心
(一)混合教学定义与理念
混合学习及混合教学指结合传统课堂教学和在线学习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获得更深入的教学效果。混合教学不仅可充分利用优质在线教学资源,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满意度,以及团体合作意识。混合教学已在欧美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充分重视和广泛应用,被许多学者称为授课方式的“新常态”。
2019年4月,教育部明确提出在建设一流课程中专门设立“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的要求,强调对优质在线资源的应用和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应利用线上优质资源进行本地化改造,采用翻转课堂但不限于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打造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混合式课程。因此,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外语类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将成为外语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再上一个台阶的重要举措。
(二)外语类专业混合式课程的设计与构思
2018年11月,教育部提出了“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建设标准。从课程内容上看,需要从外语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定位出发,将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机结合,提供给学生学科前沿性成果,提高课程内容的挑战性;在教学模式上,以学生为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国家级和省级外语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巧妙设计线上及线下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增加外语产出,提升外语课程质量。
近年来,如何将混合教学理念应用至外语教学领域,学界已有不少实践及反思。索恩伯力提出了技术支持的二语习得混合教学的12 种模式,认为外语混合教学需要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语言的输入、输出、交互和脚手架等方面的支持。霍克丽认为设计出有效的混合教学课程对于英语教学实践者来说至关重要,并提出了外语混合教学的核心要素,包括任务设计、材料供给、资源整合、课程评价、情境设计等九大要素,构建了一个客观全面的外语混合课程设计框架。
三、“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为适应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从学科探索的角度出发,教育部于2006年设立翻译本科专业。武汉文理学院于2014年开设翻译本科专业,并于同年在培养方案中编制“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该课程属于典型的跨学科融合性课程,把计算机和翻译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
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坚持应用型导向,与行业开展深度合作,设立了翻译教学实验室,模拟应用场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此外,还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型教学模式,选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的优秀课程,为课程的学习提供更多选择和保障。
(二)课程教学改革解决的重点问题
1.推动校企合作,联合推动课程建设。
一方面,企业派翻译从业人员指导课程教学设计,为学生进行计算机辅助翻译培训并提供翻译实训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派老师到翻译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充分了解企业翻译项目的流程、管理以及翻译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动态。
2.完善培养环节,强化翻译技术实践。
翻译技术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而这些实践如果缺乏相应的引导和要求,容易流于形式,因此需要在培养环节做出相应规定这样能使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接触翻译工具,提高他们的熟练程度。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还可以与笔译工作坊或实际翻译项目密切配合,通过不断强化,提高学生的翻译技术能力。
3.教师角色转变,管理者变为引导者。
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要求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被管理者。课堂管理被异化成教师控制与学生服从,导致课堂的过分僵化,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活力,也制约了课堂的持久发展,课堂秩序因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情况
本课程教学内容学科跨度大,课程组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了课程多媒体资源库,有效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授课量,引入了在线学习,从而拓展教学时空,提高教学效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
本课程的课堂讲授为32学时,全部在计算机机房内完成,从理论讲解到实际操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板块: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史,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原理,广义与狭义的翻译工具,语料库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术语与术语库,对齐与翻译记忆,主流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计算机辅助翻译与全球化和本地化等内容,同时要求修课学生学会使用主流的语料库分析工具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前面的内容是铺垫,理论性知识较多, 后面部分是实践, 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