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析庄子忘我之境
摘要:“忘”是庄学中阐释的重要范畴,是庄子得“道”达“游”的重要方式,是超越个体生命的哲学思想。通过“忘”,荡涤心灵遮蔽,回归自然之本性,以契合宇宙,与万化冥合,最终达到“忘我之境”,以虚静,澄澈之心来观照万物,显现其浑全大美世界。
关键词:庄子;忘;无为;自然
一、“忘”的内涵
庄子哲学是关乎人的生命哲学,解困当下、安顿人心,其思想越来越成为生命哲学所关注的焦点。庄子在老子“损道”基础上不断发展,提出了“坐忘”、“心斋”等一系列美学命题,这些美学命题并不是追求玄妙的 “道”和神秘的、不可测的“神”,而是为了安抚惊恐的内心,是出于对心灵的安顿,是为人生而艺术。试图通过“忘”去除遮蔽,打破心灵的枷锁,摆脱各种世俗的利益和一切杂念,恢复本来的样子,回归内心,寻找一个意义世界。
“忘”在庄子书中多次出现,“忘乎物,忘乎天,其名曰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1。庄子将“忘”作为一种精神境界,一种人生观,试图从各种欲望、是非得失中抽离出来,进入“无功、无名”的虚静状态,达到“丧我”、“无己”的境界。又以“坐忘”的方式来获得内外交相养,获得无为至乐。在《庄子的思想世界》中解释到“坐忘”是庄子实现对“道”观照的重要范畴,可以通过“心斋”、“坐忘”的修养方式使内心彻底达到虚静的状态2 。
庄子提出“忘”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庄子所处的时代背后有许多现实之中难以摆脱的人生困境,寄希望于“忘”来给身处困境之中的人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从本质上来看“忘”是一种澄明,随着忘的深入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去繁入简,从而抽象出典型、共相和一般3。应该忘掉该忘的,有所忘记才能有所获得。当通过“忘我”的修炼,不断接近“真人”的时候,也就真正掌握了“道”的本质,把握住了庄子美学的真谛。
二、“忘”的艺术精神境界
庄子在天道篇中提出以“无为而尊”为天道的观点。但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人有为所实现的,先秦道家和儒家的师祖都背离了无为之道,而堕入了“有为”的泥潭不能自拔。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无为”和“有为”之间又存在一个怎样的诗意般境界4?
庄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艺术为对象去加以追求,他本无心于艺术,只是在追求达到最高境界“道”的过程中产生了艺术精神,而“忘”与“游”正是艺术精神全体呈露的人生。后世以此来当作人生的体验从而得到体悟时,便也呈现出艺术的意味。
中国在战国时期艺术已经高度发达,根据出土的文物考证,当时的艺术已经可以看到从传统重压中释放的自由气息,而制作工匠们已经在无意识中把握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以“有为”进入“无为”的境界可以说是“技进乎道”的境界,也是“忘我”的境界。“庖丁解牛”是技进乎道的艺术创造,将“无为”消解在“有为”中,将“道”降低到了技艺层面,使内在审美消融在外在审美之中,形成内外审美的有机统一,达到道技合一的境界。“得道者忘道,得技者忘技”。当人的技术一旦达到心手相一的时候,便达到了物我高度和谐的境界,这是一种绝对自由的创造境界,是“忘我”的境界,是不经意地将艺术进入“道”的境界。庄子的这种艺术精神对人们产生了极大影响,人们试图沉醉于庄子的这种“艺术精神”之中,以此来体道,而在这过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蕴即是审美境界。
黑格尔说“心灵和灵魂的深度不是未知的,而是取决于艺术家沉浸在外部和内心世界中去的深入探索”。艺术体验是主客体由低到高的互动,也是艺术家从感受事物到超越事物,最终进入“忘物与我”状态的体验过程。艺术家忘记一切,与天和谐的理想状态,反对人为之事,追求“与兽同生,与万物同生”,追求自然无为。在艺术创作中,主张应去除人欲、功利、目的等,只是为独抒性灵,表现神韵,是一种无目的、无人为的艺术创作。但是这并不是代表庄子的这种无为就是对艺术创作的不重视,而是在这种无为的创作中寻找另一种意味。如顾恺之提出“气韵生动”、“传神写照”;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郭熙“身即山川而取之”等命题来提出对艺术创作的要求5,又如在审美欣赏方面,宗炳主张“以玄对山水”、“澄怀味象”等命题,这都要是通过有为的、有目的对自我进行修养,来建立审美心胸,同时又追求无功利和无目的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
三、“忘”的审美境界
如果要问庄子及其学派什么是美,那么自然无为即是美,而且是最高的美。崇尚自然朴素之美是庄子的审美观与文艺思想,当然,这里不是讲自然美的概念。在庄子那里,自然与天、道是融为一体的。“庄周梦蝶”是庄子物化的集中体现,达到物我合一的忘我境界。即物我互化、物我一体、物我界限消解的“物化”之境。让心灵从喧嚣的世界中遁入宁静,再从宁静中遁入“虚无”,摆脱其一切束缚,最终由虚无之境中的澄澈之心获得“道”。将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回归于自然,顺应自然,以此对美的追求也应以自然为本。
如何才能达到忘我的审美境界?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是天地之“大美”,是天地的本来面目。“致虚极,守静笃”,“虚静”有着无为和复归自然的倾向6。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最后回归根源,这根源正是“空”与“静”,是生命的本质,以此来观察世界,进入一个明澈、空灵的境界。如此一来,“道”尽管虚无,但也有了某种介于抽象与具象间的存在,鲜明地体现出庄子生命哲学和生命美学的自然意蕴。
“坐忘”、“心斋”的提出, 固然是为了应对现世人生困境, 但庄子“坐忘”的生命美学意义并不止于此。“坐忘”最终通向的是“道”,是自然,是宇宙,是澄澈之境。而打通自然之境与现世人生的,就是庄子所推崇的“物我一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坐忘”自然而然地走向“物化”。从而“心随物化,物我玄冥”在开放心灵的审美意境中感悟生命的本性7。由“坐忘”发现并抵达生命大美的“物化”之境,实现对美的观照。
徐复观认为庄子所追求的是“无为”的形而上学的“道”,而这需要有一颗得到解放的虚静之心才得以实现,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即“忘”所必然呈现的境界。庄子“忘”的审美心态,以体悟天地大美,其深刻哲思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影响着人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创造。
四、结语
“忘”在庄子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人回归本心,实现其核心思想“自由”的重要方式。在超越世俗,对自由追求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艺术的审美观照,寻找其独特艺术精神,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忘”本无心对艺术做出指导,但其丰富的人生哲学,赋予庄子思想极其深厚的意蕴,对人开始注重内心修养产生重大影响。使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寻找纯粹的心灵空间,寻找最真实的自我。“忘”的思想不仅对艺术创作有着影响,而且对于我们当下的价值追求和人生观亦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贺琼.《<庄子>中“忘”的内涵》.载《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 杨国荣著.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3 陈霞著.“相忘”与“自适”--论庄子之“忘”[J].哲学研究,2012.
4王建疆.《老庄人生境界的审美生成》.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
5 徐子涵. 中国传统艺术意境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19.
6 刘宽文.道家思想对中国美学思想影响管窥[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
7贾永雄.《庄子之“忘”的美学意义》.载《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作者简介:李东菊(1997-),女,土家族,重庆人,北方民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艺术。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级创新项目(2022YJSC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