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满族服饰文化变迁
摘要:服饰既是人们御寒蔽体的必需物品,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直接体现了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其样式、选材、色彩等,不但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也彰显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服饰的产生与演变,通常与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地理、思想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息息相关,而服饰文化,则常常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相互作用,相生相成。兴起于白山黑水的满族,历史悠久。它与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中国古代民族有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被满族及其先世的服饰元素丰富,完善,世人皆知的旗袍、坎肩等在当代社会普遍流行,并代表了中华民族服饰。从服装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清服饰的,在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复杂、繁索,规章制度也多于前代。清代服饰是满族贵族、八旗子弟的主要穿着服饰,主要以满族先人女真人的服饰文化特征为体现;各民族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吸引则体现着文化特征;现当代的满族服饰而是在多民族文化融合中创新。这些服饰原用于旗人,在满入关后,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为目的,命令汉民仿制其习俗,使得清满族服饰为中国服饰文化的主流。
关键词:少数民族 服饰演变 清朝 满族
一 、 入关前满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一)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时期的服饰
在肃慎时期,生产力发展缓慢,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主要原因,服饰则只起到遮蔽身体的作用,满族先人通过实践生产来获得服饰原材料,服装的外形、体制也较简易。原材料则主要来源于猪、貂等的皮。夏季,人们就地取材,躯干则用的是兽皮毛遮挡。肃慎人用猪皮做衣服,抵挡低温,用猪毛编织,用几尺余布来遮蔽前后。到了后期,肃慎人已有初期的纺织技艺,将皮毛纺织成线、布,皮毛以猪、貂皮为主。据历史文献所记,中原地区称胡服为左祉;冬季,用猪油厚涂在身上抵挡严寒。北方位于寒带,着皮衣、冠皮帽是肃慎人依自然生物而成的衣着习惯;头发造型为编发。
挹娄为肃慎后嗣,古时肃慎在汉魏时期被称之为挹娄。挹娄人已会使用棉麻织布,但常见的是用猪皮纺织服装。赤玉被用做装饰品,好貂皮被用来做衣服,冬天是用猪油抹身体,夏天裸体,延续了肃慎先人的习俗。随后又出现了袍,为清旗袍的前身,左祉、窄袖用于狩猎和活动,毛边被用来做领、袖、下摆处的装饰。
勿吉名称来于南北朝时期,《魏书》“勿吉国,在高句丽北,旧肃慎国也。”是肃慎先人的又称。勿吉的社会组织、生产力水平、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与肃慎、挹娄前代相同,并且进步,但尚未引起服饰变迁的水平。勿吉人不单单是利用动物毛皮纺织衣裳并进一步用植物纤维来纺织布帛,扩充衣服的面料种类。服饰随社会经济、政治、生产力发展而变化。
靺鞨是勿吉在隋唐的称呼。靺鞨的服饰习俗是在勿吉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妇女布衣,男子皮衣,材质主要以猪、皮为主,从“男子衣猪狗皮”来看,皮为主要材质,汉接触多,渐随中原风俗,但仍保持着民族特色。头饰主要一种前剃后辫的发饰,编发即辫发。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为后来女真建金朝、清朝奠定基础,服饰则深受其影响。纺织业较发达,向唐朝进贡的“鱼牙绸”“朝霞绸”极其雅致。纺织技术更为细化,麻布分粗布和细布两种,细布颇为精细,作为特色进贡后唐,是与契丹交换的主产品。
(二) 女真时期的服饰
女真族初见于 903 年(唐天复三年),与靺鞨、肃慎、挹娄、勿吉一脉相承。女真族主要由黑水靺鞨过渡而来。辽时期,女真族仍处于经济水平低下的时期,服饰上主要继承先人的习俗,使用毛皮,麻布及少量的丝织品作为服饰的主要原材料。
辽女真时期的男子服饰短而左,围领,细袖包身,四开气。女真族妇女为左桩长衫,系丝带,腰身窄而下摆宽,成三角形。中国服饰文化在公元 11世纪至14 世纪期间,又出现胡汉合流这一景象。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十分多样的汉文化在不断地涵化、采借和创新,首先互相排斥,其次又互相融合,在融合中得以发展升华,不可逆转地构成了崭新的文化因子。金代女真服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继承与融合。
金代女真人的服装转向汉化、辽化,即趋向于繁华、奢靡。金规定的常服是辽服,辽服并不是契丹原有的服饰,而是辽入主中原,将汉族服饰与辽服饰融合而形成。辽的衣冠制度,有其本族的服饰,又有采借汉族的服饰。更因金作为一个朝代载进史册,由于近些年来不断出土的金墓、绘画(壁画、石崖摩刻) 和出土的考古文物,为研究金代服饰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二、入关后多民族服饰文化相互融合发展
满族人民与汉族等其他各族人民在满族入关以后历经了一个从相互隔阂、仇视或畏惧,到相互了解、接受、学习和相互影响,融洽相处的过程。在这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满族民族服饰文化在得到传承的同时,也发生了一定的演变。
一方面,清统治者与中原历代封建王朝相同,十分重视服饰等级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强制汉人剃发易服,与满族形成“一道同风之义”因为服饰在礼制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所以清统治者对衣冠之制作出了具体而详尽的规定,以此作为树立政治权威与影响的有力手段,以期达到施礼教驭民心、据条规约下俗的政治效果。
清代皇帝冠服,头戴皇冠有凉、暖帽之分,皆顶饰东珠大宝石。服饰为黄锦袍,饰以龙袍,带以金镶玉,版嵌东珠,胸前挂念珠,足着软靴。以满族传统旗服为主,结合汉制龙补而形成。清代帝服的龙袍是胸前绣一正龙,即绣龙头正面,龙身则盘旋成团,似乎是稳坐江山的象征,其形象与意义要比历代升龙图案显得尊贵。清代官服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为了方便扩大统治范围,便效仿明朝官服,于天命六年(1621) 初步制定了能标志身份和等级的补服制规定,并对各级官更服饰的颜色、花纹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后来,皇太极又对这一官服规制进行了更定和补充。在清代官更服中,又以满族的长衫、大褂、马蹄袖口、锦袍为主,同时还有独具特色的品级标志顶戴花翎、披领、挂珠等,这些又与汉制的补子相结合,形成等级森严、内容丰富的清代官吏新服饰制度。随着清朝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和巩固,满族服饰在民间也进一步得到推行。入关后,清统治者为巩固权力和提升地位,大力推行“剃发易服”,因此清统治者在推行发政策的过程中导致了冲突,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破坏了汉族进步的生产关系,清统治者只得在不成文的“十从十不从”“男从女不从”缓解了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激烈矛盾,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满族服饰也同时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点,融于自己的服饰中,但并不因吸收外民族的服饰因素而淡化自己的特色,清代满族从不改变其本来的服制。虽然制度未改,但随时间推移,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有所变更,清初服饰那种适于骑射、形制瘦的风气至清末已荡然无存。
满族在与汉族的杂居相处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本民族原有的文化习俗,诸如语言、婚姻等方面逐渐地吸收汉民族文化习俗。清初,妇女的服饰风俗显现出满、汉分流异帜的特殊格局,但是到康乾以后,满、汉妇女由于长期的杂居相处,在服饰上的相互效仿,彼此影响日益加强,款式在渐渐地发生改变。
三、近现代时期满族服饰文化的演变
清后,清王朝已转为衰败,更标志着一个新的革命时代的开始。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百日维新运动。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而清代服饰也在同时向民国服饰转化。清末人们服饰的转变,不仅是清王朝衰落的象征,也是欧洲文化冲击的结果。西方服饰被引入中国,传统服饰受到严重打击,但满服饰中的旗袍、马褂等穿着习俗、美观实用、民族性等显著的特点,在长时间内仍得到普及和流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旗袍演变到今天,已成为中国女子服饰的代言,以它量体裁衣的优美典雅款式,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誉。在探寻满族服饰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族服饰在自身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居住环境、宗教信仰等影响下,与外民族服饰文化不断交流融合,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服饰特点,成为中华服饰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