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共情能力”的叙事技巧对提升全科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的教学实验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共情能力”的叙事医学的规范化培训对全科住院医师共情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022年全科住院医师60名,随机分为两组,各30名。对照组给予常规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基于“共情能力”的叙事医学教育策略,比较两组认知共情能力、职业精神、沟通技能及患者诊疗沟通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干预后认知共情能力、职业精神、沟通技能以及患者诊疗沟通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全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中引入基于“共情能力”的叙事技巧,可有效提高其认知共情能力,增强其职业精神,显著优化其沟通技巧,提高患者对医生诊疗沟通的满意度。
关键词:共情能力;叙事技巧;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力度,全科医学服务的作用愈发明显,其服务内容、模式也在不断更新,这些改变给全科住院医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1]。经过多年的学习与实践,我国全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逐步完善,除培养医生的临床思维与技能、职业素养、患者照护能力外,还增加了医患沟通[2-3]。有研究表明,在医院发生的医患纠纷、医疗事故中,有50%以上是医患沟通缺乏所致。可见医患沟通在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共情能力”指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感受并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临床医学中的“共情能力”指医生具有认知能力,可理解患者的特殊处境、精力及需求,与其共情[4]。叙事医学指通过倾听患者的故事、想象其境遇、理解其痛苦,进而产生并强化“共情能力”[5]。为探究基于“共情能力”的叙事技巧的规范化培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全科住院医师中,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2022年新入职的全科住院医师60名,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名。对照组男16名,女14名;年龄24-35岁,平均年龄为(27.68±3.42)岁;家庭临床医学背景有8例,无22例。实验组男17名,女13名;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为(27.44±3.37)岁;家庭临床医学背景有9例,无21例。纳入标准:已具有医学专业学位、已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完整参与住院医师规培。排除标准:未完成完整住院医师规培;已取得住院医师合格证书。两组一般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予以常规全科住院医师规培,培训时间为6个月。以轮转培训为主,通过临床实践对全科医师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1.2.2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共情能力”的叙事医学教育策略,培训时间为6个月。具体内容包括:(1)叙事医学教育阶段:①第一阶段(1个月):该阶段为理论学习。查阅书籍或观看影片,基于理论基础思考疾病、医患沟通,用思维导图将引起思考的内容记录下来;研读叙事医学案例,研读后及时撰写反思日记,每研读5个案例开展1次小组讨论,每小组10人。②第二阶段(3个月):该阶段为临床实践。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了解其入院前后的感想,每名住院医师每月至少访问1名患者,访问后撰写平行病历。③第三阶段(1个月):该阶段为故事演绎。在平行病历中选出最佳病例,将其编成剧本,选4名成员扮演患者及家属,其他成员担任医师,以角色扮演形式模拟对话。④第四阶段(1个月):该阶段为典例展播。播放典型医患沟通案例视频,引导住院医师发现问题,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选出1名成员汇报;汇报后,教师围绕患者、家属给小组成员布置任务,待其收集相关资料后,讨论并制定沟通目标与策略,再由教师对其进行点评。(2)叙事医学教育策略内容:包括5个部分,即观学、做学、访学、自学与互学。①观学:组织住院医师聆听专家讲座,了解专家的见解,受邀专家就讲座主题发表意见,与住院医师进行讨论。在规培中,至少组织2次讲座,每次讲座时间在3h及以上。②做学:加强住院医师对叙事医学的学习,感受他人的医患沟通艺术,总结其经验;引导住院医师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做学”中。③访学:住院医师通过探访专家,了解其职业经历,学习其职业态度,并就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专家进行沟通,获得专家的指导。在规培中,至少组织2次访学,可在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任一阶段进行。④自学:引导住院医师学习《叙事医学》、《医患沟通学》等理论,了解并掌握叙事医学的构架,体会叙事医学的现实意义。可在理论学习阶段进行。⑤互学:通过手机APP进一步学习叙事医学,鼓励住院医师展示学习成果,互相评价,帮助彼此梳理并总结所学知识。可贯穿于整个教学阶段。
1.3观察指标(1)认知共情能力:采用杰弗逊共情医生量表进行评价[6]。量表包括观点采择、情感关怀与换位思考3个维度,共20个条目,各维度对应的条目数分别为10、8、2,所有条目均以1-7分评分,总分为20-140分。评分越高认知共情能力越高。(2)职业精神:采用中国临床医师职业精神评价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包括维度一为“同情、尊重、交流与合作”,维度二为“正直、廉洁、有强烈责任感”,维度三为“追求卓越”,维度四为“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履行人道主义、恪守伦理准则”4个维度,共40个条目,各维度对应的条目数分别为14、10、8、8,所有条目均以1-5分评分,总分为40-200分。评分越高职业精神越强。(3)沟通技能:采用医患沟通技能评价表进行评价。量表分为医患沟通内容与医患沟通技巧2部分,包括准备阶段、信息收集、信息给予、理解患者与结束问诊5个维度,共25个条目,各维度对应的条目数分别为5、10、4、4、2,回答“是”计1分,回答“否”计0分,总分为0-25分。评分越高沟通技能越好。(4)患者诊疗沟通满意度:采用人际关系过程量表进行评价。量表包括一般性沟通、共同决策与人际关系模式3个维度,共13个条目,条目均以1-5分评分,总分为13-65分。评分越高患者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认知共情能力实验组干预后认知共情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职业精神实验组干预后职业精神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沟通技能实验组干预后沟通技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4患者诊疗沟通满意度实验组干预后患者诊疗沟通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优秀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全科住院医师的成长黄金期,要求各个专科综合科室特点、兼顾全科思维,重视对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其了解并掌握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并应用于临床工作中,进而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水平[10-11]。在全科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中引入基于“共情能力”的叙事技巧能够逐步提高医生的“共情能力”,促使其在临床工作中站在患者的位置想象其处境,与其建立良好关系,改善其就医体验,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干预后认知共情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在规培中,要求住院医师研读叙事医学案例,并撰写反思日记,提高其对叙事医学的了解,同时让住院医师访问患者,了解其入院治疗前后的感想,并在访问患者、撰写平行病历后,将相关内容编写成剧本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使住院医师与患者处于同一位置来理解患者,进而逐渐提高住院医师的认知共情能力。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干预后职业精神强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在规培中,通过理论学习、临床实践、故事演绎及典例展播4个阶段,在提高住院医师的专业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其责任感。此外,住院医师在工作时与患者的共情、共鸣,能够促使两者建立良好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提高住院医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增强其职业精神。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干预后沟通技能优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通过理论授课、角色扮演、观看经典医患沟通案例视频等途径,促使住院医师发现并解决医患沟通中的不足;并通过与患者、家属等进行沟通,了解其内心的感受,进而学会换位思考与共情。此外,住院医师就所学知识、临床实践经验等,讨论并制定医患沟通目标与策略,再由教师进行点评,纠正其不足,进而逐渐改善住院医师的沟通技能。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干预后患者诊疗沟通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原因为通过叙事医学、医患沟通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其共情能力,促使其在工作时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与理解,改善患者在就诊时的体验感,提高其对住院医师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共情能力”的叙事技巧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住院医师的认知共情能力、职业精神,提升其沟通能力,改善患者就医时的体验感。
参考文献:
[1]闻婷玉,梁冰,李苗.全科规培学员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初步实践[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4):670-673.
[2]单益梅,袁路,范春琴,等.专科医生对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认知情况及带教意向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21(4):349-354.
[3]孙绍武,李阳阳,张真真,等.GLTC医患沟通模式对全科规培医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10):1787-1789.
[4]方林燕,王燕,严晓晔,等.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毕业学员的岗位胜任力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3,22(1):36-42.
[5]吴冰,王一托,马小虎,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学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10):1247-1250.
[6]胡建荣,张焕云.医学生标准化病人在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1,19(2):155-157.
通讯作者:郭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