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锦鲤选育技术及饲料营养
摘要:锦鲤是名贵的观赏鱼,在中国受到许多人的喜爱。锦鲤从十九世纪就被人们熟知,起源于中国,大兴于日本,日本广岛更是被称为锦鲤城,近代以来观赏锦鲤已经在全世界开始流行。五百多年前我国初代的红色鲤鱼被带回日本国后,经过日本数代人的培育得到了现在的锦鲤,现在被专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锦鲤一共有十四个大类,两百余个品种。养殖锦鲤需要注意的就是筛选,一代接一代的筛选,优胜劣汰,优中选优。
关键词:锦鲤养殖;饲料营养;技术分析
1锦鲤选育技术
1.1红白的筛选技术
红白锦鲤即锦鲤的体色只有红和白两种颜色的锦鲤,红白锦鲤是锦鲤中的典型品种,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红白锦鲤的挑选标准,再去学习其他品种的锦鲤挑选标准就会很容易。
1.1.1第一次挑选
当锦鲤生长到3~5cm时进行第一轮挑选(一般为30~40天),当鱼体生长到火柴棒大小时,花纹就会浮现出一些,遴选标准是不会生长出红白花纹的要剔除,不会生长出红白花纹的一般有两种情况,即白棒和赤棒;白棒要全部剔除,因为白棒长大后必然不会形成红白花纹,谨着成本效益原则,即全身皆白的要全部剔除,一条都不留,避免浪费饲料。赤棒则是有条件的保留,当赤棒腹部有白时保留,腹部被染红的剔除。因为腹部有白色的可能在进一步的生长中锦鲤可能长出漂亮的红白节段,但是腹部非白即腹部被染红的是很接近于原型的种,在进一步的养殖中长出优美的节段的几率几乎为零,所以舍去。但是腹部有白的赤棒若带有面罩也要舍去,以及若是赤棒的红色很少也要舍去。
1.1.2第二次挑选
一般来说第二次筛选在第一次筛选之后30天左右,第二次遴选标准是在形成红白花纹的基础上,还有保证有形体良好。即在第一轮筛选的标准(白棒全部舍去,赤棒有选择地保留)基础上还要剔除身体残缺不全的、畸形的、游泳姿势不自然、不美观的、在第一次筛选的标准上又拔高了门槛。
1.1.3第三次挑选
在第二次筛选后三十天进行第三次筛选。遴选标准为“只保留体型颜色较好者”。第三次挑选要留下的锦鲤数量大约为最初数量的两个百分点,此时如果还有白棒那就是前两次筛选的疏忽导致的。如果背上的绯盘面积没有达到30%的,或者上身没有漂亮斑纹的锦鲤需要淘汰,赤棒要淘汰,绯红体色比较淡薄的也要淘汰。这个时间锦鲤的生长已经产生了很明显的差异,形体明显较小的要淘汰,能明显看出体态有畸形的要无条件淘汰。
1.1.4第四轮挑选
在第三次筛选后的四十五天进行第四次筛选,筛选标准是;要挑出几条放到大池的精品,形体极其出众的才会被留下,绯盘的面积小于40%的锦鲤要淘汰,带面罩的、和尚头、只有一条绯色纹路的都要淘汰;绯盘的位置在鱼体下半部分要淘汰,如果没有美丽的花纹要淘汰;绯色比较淡以及颜色不正的也要排除;绯色里边夹杂着白色的都要淘汰;即使身体没有明显的畸形,但是如果锦鲤难以自己保持平衡感的也要淘汰,一龄锦鲤的筛选到这算告一段落。
1.2大正三色的筛选技术
锦鲤的黑色和红色全都聚集在侧线以下但是背部没有颜色的要淘汰;黑色、红色与白色交织成漂亮的花纹的要保留;锦鲤身上有蓝色的,除非有严重缺点的,都留存,因为这些蓝色会随着锦鲤的长大加深;锦鲤的全身只有零碎的墨色,其余全为白色的要淘汰;如果身体颜色为蓝色,即使有零碎的墨色,也留存;锦鲤胸鳍位置有一条或者两条墨色纹路的留存,因为这些花纹颜色日后会加深形成优美的花纹。
2锦鲤的饲料营养
2.1脂类
脂类是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饲料分析时所测得的粗脂肪是指饲料中的脂类物质。脂类物质按结构可分为中性脂肪和类脂质两大类。中性脂肪,俗称油脂,我们常见的鱼油和豆油等。类脂质包括磷脂、固醇、糖脂和蜡等成分。油脂在锦鲤有重要的作用:为锦鲤高效功能,脂肪是能量最高的营养素,产热量高于糖类和蛋白质;利于脂溶性维生素A、D、E、K和利于锦鲤增色的类胡萝卜素等的转运和吸收,适量高品质油脂,利于锦鲤颜色更加艳丽,质地有光泽;提供必需的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维持锦鲤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等;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锦鲤对脂肪有较强的利用能力,其用于增重和分解功能的总利用率达90%以上,特别是快速生长阶段的仔鱼和幼鱼尤为突出;饲料中添加油脂可以改善饲料的适口性和外观特性,减少粉尘,提高动物的采食量,加快生长速度。但是在锦鲤养殖过程中,油脂的添加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添加过高容易造成脂肪沉积过多,造成大肚子,甚至发生脂肪肝等,同时不利于饲料贮藏。特别是外喷在饲料表面的油脂,接触空气更充分,更容易氧化。脂肪酸败会产生醛、酮、酸等有害成分,对锦鲤生长直接有毒害作用,主要体现有:使脂肪营养价值降低和饲料适口性下降,影响锦鲤正常成长;破坏一些维生素,如破坏和消耗维生素E,直接引起锦鲤的瘦背病和肌肉变性;又如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导致锦鲤脊椎变型甚至弯曲等;造成锦鲤的内部器官的毒害,尤其是肝脏和胰肾出现损伤;导致锦鲤墨质,绯盘及白质颜色异常,表面缺乏光泽度等。所以在配方设计时要关注两点:第一是适当添加优质有效的抗氧化剂成分,减缓油脂的氧化;第二是有效提高脂肪的消化利用率,防止脂肪在局部的过度蓄积。常见于锦鲤中使用的油脂是鱼油和大豆油,它们熔点低,锦鲤容易吸收,另外都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鱼油w-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具有腥味,有很强的诱食性,能大大提高饲料适口性,但是极容易酸败;大豆油含丰富的亚油酸,质量比鱼油稳定,而且亚油酸是锦鲤的必需脂肪酸,在锦鲤吸收利用率很高。
锦鲤的储存脂肪的器官是肝脏,为锦鲤投喂饲料最好也采取四定原则。锦鲤虽为杂食性鱼类,但最好在适当大小后就投喂配合颗粒饲料。锦鲤无胃但是贪食,短时间内摄食太多会造成消化不良,所以投喂应以少食多餐、无残饵为原则,每次投喂量以在5min左右吃完为宜。因此若果喂了腐败变质的饲料,会导致锦鲤肝等内脏出现疾病,甚至死亡。
2.2蛋白质
饲料蛋白质是鱼体主要构成物质的来源,含量是否合适对鱼的生长速度起决定作用。蛋白质是以氨基酸未基本单位构成,锦鲤摄食蛋白质其实是吸收氨基酸,锦鲤日常生长中要利用10种必需氨基酸:蛋氨酸、组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和缬氨酸。本着成本效益原则,锦鲤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含量为30%~42%,这与一般鲤鱼的需求相近。在生产实践中,提高饲料蛋白质利用率最为重要,蛋白质的原料组成有动物性蛋白、植物性蛋白和单细胞蛋白等,考虑到蛋白质的氨基酸平衡组成,以动物性蛋白特别是鱼粉比较好。为了锦鲤的健康成长,饲料中氨基酸的含量一定要充足;除此之外,锦鲤受伤后的修复,锦鲤性腺的发育,精子和卵细胞的产生都与蛋白质有关。如果蛋白质或者说某种必需氨基酸供给不足,会导致锦鲤生长发育迟钝,引起锦鲤的脊柱变形。
2.3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也可为锦鲤的生长发育繁殖提供能量,因此可考虑在锦鲤饲料中加可消化糖类,以降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控制单位饲料的成本。但是锦鲤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并没有像鸟类以及哺乳动物一样那么容易,糖类又会对锦鲤的健康造成损坏,糖类摄入过多会造成肝脂肪化,甚至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2.4维生素
锦鲤的日常生命活动及代谢活动离不开维生素;维生素又有脂溶性和水溶性维生素之分,在锦鲤的产卵的这段时间,母锦鲤对某些维生素的需求量会增加。虽然锦鲤对维生素的需求量也相当少,但是如果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引起生理紊乱,脂溶性维生素以多种方式存在,脂溶性维生素代谢缓慢,会留存在脂肪中,脂溶性维生素过多会引发维生素过多症,引发锦鲤的生理紊乱,而水溶性维生素很容易吸收,假如摄食的过多,可以直接在水中排泄。
2.6增色剂
由于鱼类具有将玉米黄素、虾青素等分解为维生素A的能力,故饲料中维生素A不足会影响观赏鱼对类胡萝卜素的沉积,而维生素E等可促进对类胡萝卜素的利用率。在锦鲤配合饲料中添加叶黄素、虾青素、辣椒红素、胡萝卜素阿卜酯这四种增色剂对锦鲤的抗氧化以及体色等相关指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4种增色剂对锦鲤的体态形体没有明显的变化,对抗氧化有抑制作用,但是能使锦鲤的体色更加美观,这四种之间以辣椒红素产生的影响最大,因此锦鲤饲料中辣椒红素的最佳添加量为200mg每公斤。加入一定量的螺旋藻也可以提升锦鲤的体色,锦鲤能把玉米黄素转变为虾青素并且使自身呈现红色,锦鲤对各种色素的吸收能力不同,玉米黄素最佳,叶黄素最难吸收,同时投喂红虫等活饵也能有效提高锦鲤的体色。白东清等研究表明每公斤饲料中添加1.5~2.0gβ-胡萝卜素能对提升锦鲤的色彩。
结束语
锦鲤饲料营养对其体色、体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锦鲤的养殖过程中,既要注重筛选,按照所要培育的种类标准进行选优,又需要格外重视其饲料营养,只有抓住这两个关键点才能培育出观赏价值、经济价值高的锦鲤。
参考文献:
[1]杨志强,李潇轩,殷悦,丁玉,陈建清,李志辉,金德发.锦鲤常见病害防治技术[J].水产养殖,2022,43(07):68-70.
[2]张茜,喻梅,尹静,李潇轩,杨志强.锦鲤池塘高效混养模式试验[J].水产养殖,2022,43(06):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