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现代多媒体工具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速读·下旬


  摘 要:信息时代,多媒体工具的不断革新,为中职物理改进教学方式提供了新的途径。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物理教学增添了乐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工具革新的角度探讨了多媒体给中职物理教学改革带来的新选择。
  关键词:现代多媒体工具;中职物理教学;运用
  一、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首位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唤醒他们自主学习的潜在爆发力。传统黑板板书教学工具,尽管至今必不可少,它能很随意的书写教师想要表达的内容,但毕竟形式过于单一。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定理的演绎和证明大多需要实验和图像演绎来展示,如果在传统黑板教学方式下,这就要求物理老师具有很强的手工绘图能力,图形要准确才能在精准度上说明问题。但往往在计算机普遍性应用的今天,大众对键盘打字的依赖性,导致很多人的汉字书写准确都是问题,图形绘制就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单一的传统教学工具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在前期备课的时候就能充分运用计算机工具带来的图文并茂的生动形象,使书本上单调的、静止的物理原理和定律变成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用声音和图画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参与的意愿更加直接和强烈。
  例如,关于自由落体的实验,通过三维立体动画从不同角度演绎:一个张片和一个铁球从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哪个更先落地?一个硬币和一滴露珠从同一高度落下,是否能同时落地呢?这两个实验可以在真实的课堂中和计算机中分别模拟实验,不同的是在课堂上真实演绎的结果肯定是重的物体先落地,原因在于:一是课堂的高度有限,通常是老师站在讲台上将两个东西同样落下,实验的结果必然是眼睛看到的重的物体先落地;二是课堂上的空气中并不是真空状态。物理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通常只能用口述的形式告诉学生,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如果是在真空中做实验的话,不考虑空气中的阻力,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在同一高度同时落下,应该是同时落地。但这样的口述学生并不能真正很好的理解,只能机械的接受老师讲授的书本上已经存在的定理,尽管可以通过证明来解释,但实验带给学生的真切体验是书面证明的结果无法取代的。
  然而,利用现代多媒体工具就能突破上述人工带来的弊端。计算机三维立体作图工具通过模拟不同状态下的条件,能让实验有不同方式的呈现。上述自由落体的实验可以至少模拟两种情景:一是考虑空气中存在的阻力;二是模拟真空状态。同时在模拟实验中自由落体高度的问题亦能得到同时的解决。运用计算机技术完全可以模拟当时比萨铁塔实验的真实场景,设置与当时实验完全相同的条件进行展示。通过动画演绎,能让学生真实的看到实验得出的结果形成的定理内容,从而使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从对落体运动的表象的观察,到深层的分析和研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一展开,最后明确运动规律。
  二、在多媒体工具中再现经典情景,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物理是由生活现象总结提炼并且经过证明后总结得出的抽象学科。中职学校虽然大多设置有实验室,老师也可以带着学生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演绎抽象的物理概念,但人工操作和实验室的设置毕竟是有很大人为制约因素弊端的。同时现在的90后、零零后学生从小接触计算机,他们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只是通常并没有将自己所会的作图作画技巧运用于课堂常规学习的内容练习上。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从老师开始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通过作画作图、投影映射、立体制作、美化修饰等多种软件和工具,就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动画,然后将自己的结果带到课堂上来,由此还可以设立不同专题的学习兴趣小组,每一个小组制作一个专题的实验动画,在课堂上亲自给全班同学展示,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养成积极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关于物体是否一定要在力的作用下才能运动起来?如果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是否还能继续运动?这两个疑问如果不通过实验来说明,仅仅凭着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主观认为的话,得出的结论必然会是物体一定要给一个外在的作用力才能运动,而当这个力突然停止施加时,物体会马上停止运动。当然,每个定理都是有它运行的条件的。学科上关于这些保证定理成立的前提往往都是有很多假设,假设外界不存在任何阻力,假设物体运动的通道够长,假设物体运动的时间是无限的等等。而这些假设条件在真实的生活中是没有办法体现的,因为生活中到处都存在各种阻力,这样不专业的环境中所做的实验往往得出的都是误导学生的结论,因此这就又体现出了现代多媒体工具带给人的便利。当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制作来演示光滑的面上推一辆小车,小车前进,当停止施加外力时,小车并没有停下时,就得出了与现实生活中的主观印象相反的结论。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就能立马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如此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什么是实验假设的光滑的平面,还能真切的体会关于惯性的概念。与此同时,再接着往深入的引导,如果这个把两辆不同大小,即意味着不同质量的车施加相同的外力前进的情况、施加不同的外力时前进的情况、以及同时停止外力的施加的时候再出现的情况,将以上几种情况分别作对比,进而再得出其它的结论等等、层次深入的引导,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作为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某些实验,这样还能同时提高学生是动手操作能力,激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三、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绎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传统黑板教学,物理老师通常采用“满堂灌”的单线推动形式,学生在课堂上只能呆板的静止性被动接受。加上我们国内的学生向来不主动开口向老师问问题,职业学校学生青春期的年纪,自尊心作祟,不想因为问老师问题而向别人说明自己没有听懂,所以即使自己没听懂,也就此作罢,这样长此以往的结果,必然是学生不能跟上教学进度,物理基础不能学好,步步影响日后的学习。更严重的还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的自信心,形成偏科的后果。因此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软件就能从一开始就克服这种缺陷,它通过作图演绎、PPT的动画展示让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更新,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例如,关于加速度的概念,其实很抽象。但生活中做电梯的实际例子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然而老师又不能在课上的50分钟将大量的学生带到有电梯的地方亲自体验,可通过多媒体的工具,在计算机上运用软件就能设计再现演绎乘坐电梯的场景。通过两部运行不同快慢的电梯带给乘坐电梯人的不同速度;通过人步行上楼梯和乘坐电梯上静止不动,带来的不同加速度的差别,还有乘坐在电梯上静止不动和在运动的电梯上再采用步行的方式上到某一个高度产生的差异等等。这些情况都可以通过动画做不同的演绎和分析,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不同的情况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存在的条件。
  作者简介:
  石丽芝(1985~ ),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新疆塔城地区乌苏职业技术学校中教二级,研究方向为中职物理教学。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