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以草稿为抓手变学生为主人

速读·下旬

一、作业检查 爱你不易

刚参加工作时我就发现在课堂的练习环节或单元测试,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批改后,当作业本发下去以后中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会“哦,我晓得错在哪里了!”的声音就会有很多。可学生在做作业的不能认真完成,做完后不能发现、检查、改正错误呢?经过一段时间的的观察我发现了以下几种情况:1.学生在做题时,教师往往会提示:做完了要仔细检查。但到底应该怎样检查老师却说得很少。(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2.学生的检查就是再做一遍,能利用检查草稿来检查的题目的还不到10%的学生。3.学生在作业本或试卷上的书写和草稿本上的书写犹如两个同学的字迹,而且顺序全是乱的。

为什么检查、草稿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不知道如何检查,为什么老师也不太清楚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改正本来可以做对的题目了,带着这样的问题开始最简单的研究。

二、简单研究 发现原委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我发现出现上述几个问题几个重要的的原因:

1.审题造成的错误

审题就是读懂题,弄清题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不会审题或审题不清不严造成的错误是较普遍的情况。学生的审题大部分就是把这个题目读几次而已。学生在审题时常犯的错误是不认真的读题,对题目中的重点的词句不能准确的的理解。学生对审题的作用和意义不了解或没有正确认识。在解题时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就已经将本题已经做出来,造成答非所问的现象。

2.粗心造成的错误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学生学习习惯越差,越容易犯这样的错误。粗心大意表现读题粗心(特别是关键的字、词)、计算粗心、检验验算粗心等。粗心在作业、检测、考试中造成的错误是教多的,究其根源学习习惯差、书写不规范、不耐心、不细心,做事急于求成有很大的影响。请听下面几句对白,大家是否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个题咋个错了”。“我没看清楚”。“再看一哈做得倒不”。“做得倒”。“是啥子原因错了”。“我晃错了”。“而天还晃不晃”。“不了”。…………

3.草稿书写造成错误

学生的草稿本上的书写往往比作业本上的书写要潦草得多,这时候基本上每天都会山上演这样的对白:“XX同学你打草稿没有?“。“我打了草稿的”。“那把你草稿本上这道题的草稿找给我看一哈”。这时候学生找呀找,在若干分钟后,学生抬起头来说:“老师在这里”……。由于学生在草稿本上的书写潦草,草稿等于白打,更不要说通过检查草稿从而起到检查的作用。

三、找出方法 不得要领

找到问题的原因后,我很是兴奋了一段时间,我想只要用一定的方法把粗心和审题和草稿的问题解决了,那对于那些学生可以自己改正的问题,老师不就减轻了很多的精力吗?为此我对于审题提出这么几点:每个题至少读3次,勾出重点词句,想一想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对于草稿,我提出了这样的几点:将纸分成相同的若干份,书写工整,标上序号。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这样做还是有很多的不足,对于审题这一块,老师只能从学生的勾画圈点来检查。对于打草稿我发现计算草稿多,分析草稿少。草稿本连同作业或试卷一同交上交来以后基本出现的是密密麻麻全是计算,而有关分析的关系式、线段图、过程性的说明等基本没有。学生对此也不是特别的理解,有一天有一位同学对我说:“张老师,草稿本就不要要求那么严格了嘛,好耽搁时间哟”经这位同学的话里我总结这样两点:其一草稿就是列一些竖式,另外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其二是反正草稿列了,我又不需要再看了,没有必要写工整。

四、蓦然回首 豁然开朗

我想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作业检查就是一个不解的迷吗?下面我画了一个示意图进行简单的说明:学生不能检查的较简单的问题→审题不注意和粗心→审题老师可量化检查的不多,寄希望草稿体现做题的思路和过程→草稿不理想或基本都是计算→检查只能再做一次。我经过思考发现问题的核心就是学生做题过程尤其是分析过程没有反应在草稿本上。这样类型尤其是以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更为突出,平时部分中等、后进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不是A,就是B,就是C,就是D。没有任何的思考、分析、计算的过程。如果改变学生除了计算要打草稿的习惯,同时把心里面所想的即腹稿也反应在草稿本上。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反映学生解题的思路,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还为检查打下很好的基础。在检查的时候,对照草稿本上就能起到事半工倍的作用。为此我再次提出草稿的更深层次的要求:心里是怎样想的,要再草稿本上反应出来-----过程。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同学不是很明白我的意思,我笑着对学生说:“难道你这个题的结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学生在笑声中也理解过程的含义是什么。同时在课堂上我经常给学生示范,上面这样一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班上学生对那些本可以避免的非知识性的错误的检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有机结合 收获颇多

为了验证此项研究的成果在2008年的四年级非统考的科目中,我与学校教导处、四年级的1位老师进行了沟通做了一个对比实验。一个班在考试前的一个星期,这位教师按照我的方法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强化训练。在考试的时候发给该班的学生1张A4的纸,并提出试卷与草稿纸将一同回收,并且草稿纸按照书写的好坏将给予1-5分的成绩进入到考试成绩中。(实际没有计算到成绩中去)最后测试的结果是:本来在多年的考试中两个班的平均分基本相同,但这一次做实验的这个班的平均分要比另一个班高3分左右。经过这次实验后,我把自己的研究与我校的数学教师进行了一定幅度的改进。比如对草稿纸的认识了比较科学的问卷调查,对填空题、计算题、文字题、应用题判断题等不同的题型开展专题的示范。同时我也积极地把研究的内容不断拓展、延伸(如学校、家长、学生等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撰写成论文。2008年我撰写的《浅谈小学生纠错习惯的培养》获成都市论文比赛一等奖,2009年在成都市骨干教师中作专题发言,并在培训成果展中,论文被全文刊登。(全市1500名教师,共刊登47篇论文)。2011-2013参与骨干教师培训中先后4次为本班学员和其他班学员及脱产置换培训班学员作讲座,受到学院老师和老师的肯定。

自从我的开始进行这项小研究以后,班级的学习习惯、检查习惯、书写习惯等都有了较大的改变。学校里面的老师也开始重视学生作业检查的意义、方法、策略,同时利用草稿本,有效地促进学生纠正错误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斯苗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案例透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王莹: 《中小学数学》,2009年12月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