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探究“家风”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如何有机结合的路径
摘 要:“家风”在人的一生中起奠基作用,是最持久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把“家风”和学校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改善中学德育管理。本文试着从转变观念,明确“家风”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完善体制,制定合理有效的家庭学校二元互动的德育规划、拓宽渠道,形成“家风”和学校德育的合力、有效实施。
关键词:“家风”;学校德育;影响有机结合
德育在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中学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德育就是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把德育内容转化为青少年的行为准则,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从而有效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科学文化和道德品质都达标的目的。
家长可以说是子女生活的领路人,家庭是子女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众多的家长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子女生活领路人的作用,家庭也没有成为子女进入社会之前的演习场,他们忽略了“家风”,或者说缺乏“家风”方面的知识。
一、“家风”的现状和分析
“家风”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家风”具有盲目性和自发性等特点,因而“家风”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大多数家长在观念上常被一般的社会期望和价值观所左右,因而往往仅从提高学业成绩地角度来关心子女的成长,很少顾及子女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问题,因而引发出各种问题。
第二,家长对学校教育与“家风”如何密切配合的问题认识片面。他们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要交学费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没事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造成学生对老师、学校产生厌恶的情绪,认为父母都不管,老师倒变成了多管闲事的人了。甚至有个别的家长袒护孩子,不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的教育。
第三,家长对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家庭因素认识不足,往往把学业的失败归因于学生本人不努力、不聪明,或某个老师上课不认真等,忽略了左右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
二、“家风”与学校德育的有机结合的路径
学校德育离不开“家风”的配合。“家风”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独立和健康的人。但是目前的实际教育中,“家风”“重智力、轻道德”的现象非常突出,而且,父母越是年轻在“家风”中给予孩子的道德教育成分就越少。因此,要呼吁更多家长提高对孩子进行家庭德育的重视程度,珍视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亲情、感恩教育和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与“家风”相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发挥有效的作用。但是,如何使学校德育与“家风”有机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明确“家风”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建设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仅凭学校一己之力收不到良好的效果。以往的德育教育,总是把“家风”做为学校德育建设的一个补充,没有真正的重视起来,从而忽视了家长监督、以身示范的作用,使得德育工作没有有效的展开。针对现在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的特点,学校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转变只以学校为中心的观念,重视“家风”的重要性,从制度上和观念上把“家风”纳入学校德育的建设体系。
2.利用开家长会提高家长对“家风”重要性的认识
让家长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严格杜绝互相推诿的现象,特别不能让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会是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学校教育工作,使得学校和家长能够互通信息,统一思想和认识,从而充分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来配合学校教育,让他们认识到教育是我们双方共同责任的一种有效形式。
3.通过家访或采用现代通讯手段与家长及时地沟通,互相配合
班主任要以介绍学生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的成绩与进步为主,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对于后进生,班主任应实事求是地反映他们在校内外的表现,并和家长一道耐心地进行分析、研究,商量教育地方法,不能带有厌恶学生、埋怨家长的情绪。班主任在和家长联系时切忌“告状”,因为“告状”会带来消极作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学生对老师反感,从而加深师生间的隔阂。
4.举办家长学校教给家长教育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教育水平高不仅对子女的学习、成长有利,而且更可以与学校教育达成一种默契,使两股教育力量联合在一起。把家长集中起来,向他们传授有关教育的科学知识,帮助家长端正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掌握对子女的教育方法。
5.拓宽渠道,形成“家风”和学校德育的合力
从学校方面来说,进行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思想政治课教学、其他各课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会和学班会、大型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心里咨询等。而学校单方面的进行这些是不够的,要和“家风”相结合,拓宽德育途径,如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学校”,学校要求家长定期举办德育主体的“家风”等。这样的话,“家风”不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做的针对性的教育,学校也可以建立家长群,方便了解家庭德育教育方面的进展和动态,这样才能双管齐下,共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6.有效实施,以对学生德育的正确引导为重心
家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要明确把学生做为主体地位来对待。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让学生觉得只有压力,而没有动力,这样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家风”中由于各个家长的文化程度不同、思想认识水平也不一致,有的家长对子女溺爱、纵容,而有的家长则是要求过于严格,这样的引导都是不适宜的。
中学德育始终是全社会都关注的社会性课堂,中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是人类不断进化的标志,抓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国家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而又光荣的使命。这不仅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提高重视、齐心协力、相互配合,更需要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支持、关心和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来自各方面的合力,共同营造适合青少年成长的德育氛围,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形成健康的思想、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来共同推进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进程,从而促进全民族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苏霍林姆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