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英语“思辨课堂”探索
摘 要:本论文通过对英语“思辨课堂”实践的研讨,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思辨能力;思辨课堂;创新;外语人才
1前言
思辨能力作为一项核心竞争力,是优秀人才的重要素质。大学作为优秀人才培养的摇篮,理应将思辨能力作为其最具价值的教育目标之一。第五届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思路中明确提出今后工作的六大命题中就包括“思辨能力培养 ”这一命题,因此,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英语教育界的一种共识。
2“思辨课堂”实践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认为大学英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他于1956年提出了认知领域的六种分层类型,即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识记与理解属于认知领域里较低层次的思维技能;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则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大一、大二是打基础的阶段,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无非是机械性的记忆模仿,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却忽视了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根据布鲁姆的认知分层理论,这一阶段可以归结为知识识记与理解的过程,也就是前期的输入过程。那么大三、大四就应该是后期的输出过程,也是思辨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课堂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师讲,学生记为主。不利于学生思辨技能的培养。本文提倡的思辨课堂采用“浸入式”的教学,将思辨能力的培养融入文本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思辨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2.1课前
相比于传统课堂,思辨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程中必须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前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课前教师要将学生分好组,以便后期任务的分配。教师在课前要选好本学期要讲解的课文,提前告知学生并按小组分配任务。教师提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发给学生要预习的内容,以及课上需要讨论的问题。通过这样有目的的预习学生可以提高查找文献的能力,也可以明确课文内容,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上课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有助于分析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2.2课中
思辨课堂不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是以学生讲解或师生讨论为主。思辨课堂的过程可分为学生作报告,教师提问讲解,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首先,思辨课堂摆脱了以往教师一灌到底的模式。根据克拉申的 “i+1”理论,教师提问的问题要略高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以便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其次,教师仍然要对文本内容有侧重点的进行讲解,不能只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最根本的知识,一定要将两者融合在一起,运用“浸入式”的授课方法,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最后,教师要根据本课内容观点和同学进行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各抒己见,大胆的猜想、质疑、发问。老师要认真听清楚学生的问题,实事求是的进行作答。对同学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的回答,并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找到答案,而不是直接告知。如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可以先存疑,找合适的机会再作答。
2.3课后
思辨课堂不仅课上对老师和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课后的拓展也是必不可少的。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由于高级英语教材课文虽然涉及的领域很宽,但很多话题不能与时俱进。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为学生查阅一些前言的相关知识内容,促进学生视野的开阔。同时也要倡导学生关注时事新闻,不仅仅是掌握新闻中的新词、新句型,而是要根据新闻中的话题,通过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善于运用评判性的思维去考虑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内容所引起的话题组织学生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不断地思辨,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表现进行评分,最后的成绩不是单单取决于期末的成绩,而更注重于平时的表现,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积极参与,并养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好习惯,以利于后期思辨能力的形成。
3小结
中国大学里传统的英语教学把重点一直放在传授知识上而不是培养思辨能力上。相比之下,西方国家更加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教育上,因为思辨能力在学习、事业和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布鲁姆的认知分层理论为基础,采用“浸入式”的教学方法,通过①presentation, workshop, project-based program等教学环节的设计;②课程内容的预先准备;③课程过程中的问答和讨论;④课后思考与拓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思辨课堂”的作用,为培养具有思辨能力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董辉、闫慧颖.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四[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2):139—140.
[3]赵杨.第二语言习得[M].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11:153—166.
作者简介:
刘佳,沈阳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英语教学。
王少凯,沈阳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注:本论文为辽宁省“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思辨课堂’ 对外语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课题批准号 JG15DB256) 和沈阳大学2014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英语专业‘思辨课堂’探索”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