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试论《项链》教学的切入点
《项链》是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不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本文具有极高的欣赏性,堪称千古佳作。莫泊桑的小说以长于心理描写,构思巧妙而著称。作者尤其善于设计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项链》充分体现了上述艺术特点。对这篇名作的讲授我从分析故事情节和从分析人物形象两个方面切入。
一、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
这篇小说的情节线索清晰明了,从故事情节切入分析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让学生静听配乐朗读,学生边听便展开想象,教师在听前设计几个问题。①小说的人物有那些人?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③“丢项链”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层层铺垫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请你说一说作者是怎样铺垫的?④小说情节曲折,扣人心弦,恰当铺垫,合情合理;结局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⑤ 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面早已埋下了诸多伏笔,请学生找出来。这篇小说表现了莫泊桑在小说的情节构思方面的艺术匠心。莫泊桑特意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在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对比反衬中,求得强烈的戏剧性艺术效果。起先,玛蒂尔德在婚姻上的失意,似乎已经使她陷入了绝望的逆境。但是,教育部长举行舞会的请柬,又打开了希望之门。玛蒂尔德时来运转,步入顺利的境遇。她为参加舞会而碰到两大难题——舞服和首饰,都能想出办法,得到圆满解决。舞会上她大出风头,眼看就要踏上成功的道路。不料乐极生悲,丢失了项链,她的命运顿时生出波折,玛蒂尔德再次陷入了厄运,以至为项链断送了自己的青春。这样,人物的命运从逆境转入顺境,又猝然从顺境转入逆境,顺境成了逆境的有力陪衬,顺境越顺,逆境就越显得悲惨,玛蒂尔德受到的惩罚也就更加严重。莫泊桑在小说中还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小说一再描写玛蒂尔德如何向往上流社会的生活,可是她在舞会前的两次表现却出人意料:见到请柬,不但不欢喜,反而发怒,准备好舞服,她不但不高兴,反而发愁。这种意外的表现吸引读者去探究人物的心理和动机,同时又使情节的发展出现波澜而不显呆板。丢失项链的偶然事件使人物的命运发生根本的变化,也成了小说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小说的结尾,作者又出人意料地让主人公在备受生活艰辛之后又经受一次精神的打击,对她的虚荣心给以双重的惩罚。最后,小说在玛蒂尔德路遇故友,得知赝品的情况下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得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然后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这个主要情节概括出来,按照情节线索依次展开对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最后归纳主题,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艺术特色,完成教学任务。这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给与恰如其分的分析、点评、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独到见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二、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三要素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都是围绕着塑造人物形象展开的,学生通过阅读,基本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的前提下,教师可把切入点放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品以大量的篇幅,通过玛蒂尔德自己的言行,深刻而细腻地表现她的种种内心活动。如写她看到舞会请柬时,先是赌气往桌上一丢,转而怒视丈夫,进而伤心落泪,把那种既急切地盼望出席舞会,又为自己没有合适的舞服而懊恼,为丈夫的贫困而哀怨的复杂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又如玛蒂尔德在朋友家借首饰时贪婪而焦急的心情,也写得细致入微,她戴上首饰,在镜子面前左试右试,舍不得摘下,待到发现青缎盒子里那串非常美丽的钻石项链,她激动得心也跳,手也哆嗦,戴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了神。项链的珍贵使她不敢提出要求,吞吞吐吐地表示借意,通过这些人物描写,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在虚荣心支使下所表现的出来的卑俗心里,刻画得活灵活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对人物的心理的描写分析带动对人物整体形象的分析,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带动对小说的情节结构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变更教学方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他们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作为中职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语文课,使学生在每一次的语文课堂上都有所收获,使学生在名作中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
作者简介:
王为(1965~ ),女,汉族,北京人,单位: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本科学历,职称: 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教学,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