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浅谈古诗词鉴赏
摘要:古诗词含义、内容、情感的准确把握需要从意象、意境、诗歌类型、语言、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赏析。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和文学作品相比是文字最精炼、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修养。正确了解诗词的含义、内容、情感,把握诗词的意境就要求我们能鉴赏诗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诗歌鉴赏的一些看法:
一、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分清类型
鉴赏古诗词,首先,应当明确作者是通过什么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赋予了特定意义的事物,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通过这些意象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思想感情和生活途径相融合的,其次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 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根据诗词内容将其大致分为三类:
(一)咏物言志诗
这类诗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景物来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一种是表达自己高洁的品质。如如陆游的词——《卜算子·咏梅》,其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也是借梅花表达自己的高洁的品格。还有,如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诗人也是借苔不为环境所限依然青春焕发、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苔不为自己弱小而自暴自弃、敢于争先的品格,寄托了自己自适其乐、不甘示弱,高雅俊洁的人格精神的。
(二)送别诗
送别诗或是叮咛对方、劝慰对方,或表达一种依依不舍之情,或表达别后的思念等等。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7年(唐德宗贞元三年),《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全诗没一个“离别”,但又句句写着离别;没有直接抒情,但却处处透着深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三)怀古诗
这类诗主要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副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绮梦,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名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他太崇奉佛,建了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联想到了战争诗和思乡诗。 一般来说,战争诗中除了有一些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阔主题的少数诗词外,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前者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后者如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二、赏析语言,分清抒情
我们知道,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由“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壮丽,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含蓄等等。正是这些体现了作家卓尔不群的风格,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杜牧的清新峻拔,李商隐的精工绮丽……读唐诗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会政治不同导致的诗风的巨变同时还要注意田园诗和边塞诗的差别;读宋词就要弄清柳永和苏轼在词的发展中的地位,知道辛弃疾是一位文武全才、空有一腔报国热情
却不能驰聘疆场、因而词作中充满着悲愤之气的爱国之士;要知道李清照的词分为前后两期……还要知道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区别。赏析语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注意“诗眼”(“炼字”)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梅影疏淡,幽香缕缕,梅花神态活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用字新鲜,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2.注意 “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A.词类活用如: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
B.互文见义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C.倒装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杜甫在这里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的非同寻常。
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