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英雄与帝王
摘要:英雄相见,惺惺相惜。项羽和樊哙都是壮士,因此一见之下,项羽就非常喜爱樊哙,赐酒赐肉。由此演出了鸿门宴上最引人注目的一刻,也是最惊险最关键的一刻。可惜项羽一片喜爱之情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樊哙不仅不领会,还大声斥责项羽。英雄是相见,但并不相惜。由此似可略窥项羽性格之一二。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此话不一定准确,但在项羽身上却很适合。--项羽,只适合当英雄,不适合当帝王。
关键字:项羽;本色;英雄
一、项羽是一个本色英雄
项羽本纪记载“哙遂入,披帷西向立,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太史公用如椽巨笔,为我们刻绘了一个忠勇神武、足智多谋的英雄好汉的形象。只见他“带剑拥盾”,侧盾冲撞,一路闯去,所向无敌。“卫士仆地”,“欲止不内”,又从侧面烘托出樊哙单枪匹马勇闯军帐的强悍骁勇。
哙带剑拥盾,直闯军帐,说轻点是莽撞无礼的举动,说重点是武装挑畔的行为,项羽对此却不怒不责,反而一再称其为“壮士”,还赐酒,赐肉,赐坐,这种反常的表现一者见出项王糊里糊涂,敌我不分;二者见出项王坦荡直率,光明磊落。他看重的不是不共戴天,铲除异己,而是粗豪勇武,坦率直爽,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好汉,所以,项羽是一个真正的本色英雄。
文中还写了一个樊哙吃肉的细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羽赏赐给他的是一大块半生不熟的猪腿,樊哙当即倒扣盾牌,放下猪腿,拔出宝剑,把猪腿切成几块,几下功夫,狼吞虎咽,“消灭”得干干净净。如此粗豪勇猛,如此干脆直爽,怎么能不让同样直率爽快的项羽深深佩服呢?
纵观彼时之乱世,能让项羽看的上眼的人不多,无怪乎项羽亲切地以“壮士”相称了!樊哙喝酒壮胆,借酒发威,吃肉壮志,志在必得。他瞅准时机,巧妙发难,一番理直气壮、滴水不漏的陈辞让项羽心服口服,无言以对。先数暴秦之罪,实则暗刺项羽杀人如麻、血腥发家的累累罪恶。再忆怀王之约,暗指项羽背信弃义,平庸无能。次表沛公之德,映射项羽目光短浅,气量狭小。最后假以推心置腹之语,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前硬后软。可是项羽对此毫无察觉,还觉得人家说的有道理,自己反而有内疚之感,其本色率直实在天真得可以!
二、孤傲自负,刚愎自用
在项羽的心目中,自始至终就没有将他所不齿的刘邦放在眼里。项羽杀宋义,破釜沉舟出击巨鹿一战和上述的彭城之战,项羽不仅仅个人果敢、勇猛,就是其排兵布阵,出奇制胜的兵法谋略以及对战争火候的把握上也丝毫不让于他人,出身战国名将项燕后裔的他对此一项是颇为自负的。而对个人魅力的极度自我崇拜使得他过于相信自己个人的能力,忽视了团体作战以多胜少的绝对力量,也为随后的败绩埋下了祸根。
项羽的几次胜仗基本都是以少胜多,每一次的战役都堪称经典,均为兵家史册所惊叹,为当时之豪杰所敬仰,由此“西楚霸王”的称号的由来,也足以反映当时项羽的心态。要知道,以少胜多固然值得称颂,但那不过是极少数个别的案例,纵观历史长河,兵家长胜的道理大多时候却是以多胜少,远的不说,毛泽东的“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屡试不爽,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兵场力量悬殊的对比将最终决定战的最终胜负。当一个人面对一群人的战斗时,结局将不言而喻。
三、极度好面子
项羽杀掉投降的子婴后,焚烧宫室,收其货宝妇女而东。有人劝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而项羽心怀思欲东归,他要回到家乡去,“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当有人因此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他却把人放在油锅里煮了。还有当他俘获刘邦的将领周苛的时候,周苛就说他不是刘邦的对手,不如赶快投降。项羽做什么呢?他也把周苛扔到油锅里面煮了。从这点看来,他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也是一个注重当下,没有长远考虑的人。他只注重一时的荣耀与欢乐。他也只在乎他自己的一切。为满足一点私欲而滥杀,屠城。司马迁说,“何兴之暴也,自矝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四、天真、无政治远见与多情
还有一个他和刘邦之间的故事,“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就很有心机了,笑谢“吾宁斗智,不能斗力。”这件事情看起来是很可笑的,两军对峙,项羽却要提出来和人家单挑,真的也只有项羽才能做出来,可见在他的心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整个军队,也没有其他人。而且战斗的时候,的确每次冲锋陷阵,他都冲在最前头。而刘邦在韩信这个军事天才看来却是善于将将的。所以项羽只是一个人的勇猛,那里会是刘邦的对手呢?刘邦最后成为西汉开国元首,以其心机不无关系,想当初项羽要把他老爸用油锅煮了的时候,刘邦竟然说分他一杯羹。
刘邦是有长远考虑的,所以他不会在乎他爹的死活。他也曾经把他的子女在逃难中三次推下车,他也不会在乎他子女的死活,因为这和他最后要称王称帝那是没法比的,这就是政治家无情的一面,为了长远利益毫不顾虑眼前的小的失去。而项羽最后那一刻,面对着他的美人,乌骓马,他却摆起了酒宴,饮而歌。这跟后来的南唐李后主很像,结果当然都是丢掉了天下。因此项羽最终无法完成帝王之业,也就可以理解了。
赳赳武夫的内心是多情的,尽管表现这多情的却是无情。性格的祭奠是悲壮的,因为它的代价是生命、执著和无奈。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中华书局第一版
[2]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三联出版社 1984年版
[3]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 三联出版社 1986年版
[4]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三联出版社 198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