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儒林外史》之小人物简析
摘 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书中塑造了人物达380多个,其中小人物大概有200多个,占人数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二。对小人物中那些迂腐的八股文选家,是本文的撰写中心,以及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科举背景下逐渐变成腐儒的。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小人物
一、迂腐的八股文选家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为我们刻画了许多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的不同的人物特性,展示了非常广阔的生活画面,其中有关城市的、乡村的、官府的、市井小民等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使他们活现于他的笔墨之下。着墨轻重各有千秋,“看纸的地步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
《儒林外史》中有一些自己无法取得科举功名,仍旧把毕生精力献给八股举业的八股文选家,他们对推行八股科举的助益非常明显,马二先生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补廪二十四年,蒙历任宗师的青目,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只是科场不利”,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八股举业的热衷。他怀着坚定的信念:“举业二字,是从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只是有本事进了学,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热忱地宣传八股取士制,投入八股文的选评工作,乐此不疲,希望能帮青年人取得功名富贵。八股文选家除了马二先生,还有卫体善、随岑庵等人。比马二先生晚些的卫体善、随岑庵二人自恃选家身份,妄自尊大,其诗作水平连原于文章理法欠通的初学举业者匡超人都看不在眼里,更何况与马二先生相提并论了。甚至连匡超人这样的初学举业者,也可以跻身批文章供应试者研读的行伍,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时八股科举的腐朽不堪已昭然若揭。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作者精心塑造刻画的-一个典型人物,和周进、范进相对比,像匡超人一样的知识分子是受科举毒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小说中通过匡超人的变质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科举毒汁在社会上的影响是何等的极端与恶劣。乡村小民匡超人原本是一个老实、纯朴的农家孩子,为了生存每天起早贪黑地做点小本生意来供养自己的父母亲,但是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他在一步步地发生着质的劣变。然而,“初遇马纯上,再遇李本瑛,复遇景兰江,所言所行,无不煽惑其功名之心。马、李所教,是所谓‘正途’,而景兰江所言,则为‘别途’。卧评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苟为素丝,未有不遭染者也”。起初是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自己光宗耀祖荣身出路,一股脑地扎进了科考的队伍里面,考上秀才后,结交了一群所谓江湖名士,在他们的认真的“栽培”下,他假冒名士,到处骗吃骗喝,把它作为追名逐利的一种卑劣手段。匡超人学问不深、心性未定,接触了弥漫着功名富贵颓风的社会后,以怨报德,假造文书,从一个纯朴善良的农家子弟,到毫无顾忌地撒谎,继而停妻一娶再娶,还自谓才子风流殊荣,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一步步地从自强不息到自甘堕落。对“功名富贵”强烈追求的动机,造就了变质之后的匡超人。
市井青年牛浦,自己没有功名,却由羡慕他人功名而癫狂痴迷,用假冒行骗的手段来得逞。他读书不多,仍然受到势利社会风气的影响。自作聪明,偷祖父店里的钱买书读诗,要破破“俗气”。后又偷甘露庵老和尚保管的《牛布衣诗稿》,从牛布衣与官员的应酬之作中获得启示:“只要会做两句诗,并不要进学、中举,就可以同这些老爷们来往。何等荣耀!”于是,他“像瘟疫一样随时准备钻入上层社会。在这匹生狼敏锐目光的审视下,大世界里的诸色人像退潮后海边显露的礁石一样,暴露了自己活法的全部秘密。他只知道成功是不可替代,必须成功,不择手段的成功”。他先剽窃牛布衣的著作权,接着冒充其人,与官员来往,满足虚荣心,再与骗子牛玉圃一起行骗打秋风,后又冒充秀才,停妻再娶,逐步堕落变质。
二、科举对腐儒的影响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的是在封建末世的清代,社会中各个阶层读书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清世末年统治者用所谓的正统思想程朱理学作为宗教信条来禁锢人们的思想和心灵,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来控制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之能更好地听从与服务于统治者,强化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因此,以八股作文把这一目的更为固化了。
在清代科举制度的影响下,读书入仕做官成了知识分子学习唯一的目标和追求。因此,士子们往往穷其毕生精力以求取功名。但是在科举的种种与层层中,能金榜题名者少之甚少,许多人最终老死科场。为了应对年复一年的各级考试,士子们忍受各种各样的辛苦和精神折磨,人格破损。严复指出,“八股有三害,一日锢智慧,二日坏心术,三日滋游手。总之,八股取士,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味之中,长人虚骄,昏人神智,上不足以辅国家,下不足以资事畜,破坏人才,国随贫弱。此之不除,徒补苴罅漏,张皇幽渺,无益也,虽练军实,讲通商,亦无益也。”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举制度的实施对士人的影响是极大的,那些想要荣华富贵、功成名就的儒生在不能考取功名的情况下,逐渐走上了为人所不齿的道路,这是在社会大背景下无法避免的。然而,同样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敬梓带给读者一些真儒士的风采,在他们的对比下,腐儒的行为更加不堪。在同样的生活环境下,能够坚持自我初心的意义,穿越千年也是值得称赞歌颂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441.
[2][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166.
[3][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167.
[4][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193.
[5]陈美林.《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9:218.
[6][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26.
[7][清]吴敬梓.《儒林外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253.
[8]李汉秋,张国风,周月亮.《儒林外史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89.
[9]张祥浩.《中国传统人才思想》[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21.
[10]张祥浩.《中国传统人才思想》[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421.
作者简介:李丽(1997-),女,汉族,安徽六安人 ,硕士在读,济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先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