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舞蹈与历史相结合的创造性舞蹈情景教学实践中的创新研究
【摘要】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明:“基础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本文从实践出发,以示范课《四大历史事件——南昌起义》为例,分析舞蹈与历史进行学科融合的创造性情景教学在美育探索道路上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情景教学;舞蹈教育;美育;学科融合;创新教学
在我国现代教育中,美育越来越被重视。《意见》提到:“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功能,构建和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融合。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办学要求: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因此,在舞蹈教学当中,融入其它学科的知识与能力,便于形成知识体系与课程特色,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一、概念综述
在舞蹈中加入历史课知识,便于形成知识体系,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基于教学主题的学科融合,课堂教学中,学科融合是为了完成某个教学内容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式;基于生活主题的学科融合,“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基于活动主题的学科融合,学科融合的实质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创造性舞蹈情景教学指的是,在已有的情景构架下,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动作即兴创编,动作即兴创编是意象到形象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是“合作伙伴”,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为教学理念,选择贴近学生心理为切入点,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成就感,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主动分析,大胆尝试,并经过合理的整理,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情景舞蹈教学指的是学生在规定的舞蹈情境体验过程中,主动建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围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主动参与、主动想象、获得发展,通过身体语言、想象、即兴与道具等手段,将符号学习与学生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相连,产生学习的兴趣与愿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把握学科核心思想方法,形成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学习动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舞蹈中学习党史,在爱国爱党的精神理念背景下进行情景舞蹈即兴创造,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生活情境,将舞蹈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自主创造,与人文历史及生活情境相结合,加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民族主义情怀,发展学生身体素养、艺术审美、艺术能力与人文精神。
二、教学现状
在如今的舞蹈教学当中,固定的模式和固定的内容使学生在枯燥无味的舞蹈课中难以感受美育带来的审美培养和情感体验。
素质舞蹈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舞蹈教学缺乏个性化教育,内容按照系统化、传统化训练模式,没有适应素质教育的总体化需求。
(二)中学舞蹈教材有待完善,没有利用好学生的课程时间,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基本的肢体训练上。
(三)中学舞蹈重实践轻理论,在中学生繁重学业的基础上,应当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理解舞蹈,学懂舞蹈,而不是一味地培养“舞蹈演员”。在肢体训练之外,应当同时注意学生的观察、想象、试听、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四)中学舞蹈不应当只作为单独一门学科进行学习,增添学生的负担,应当与其它学科进行融合,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桥梁。
三、价值体现
以历史课为例,革命主题是自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象征着共产党伟大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革命主题是革命先辈与人民群众一同创造的珍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进程下,革命主题体现我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和文化底蕴,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希望。在舞蹈教育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将课堂与革命主题相结合,学生获得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感受中国共产党千锤百炼、不怕苦不怕难、自强不息、不断奋斗的精神,以时代的楷模为榜样,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爱国主题情操和文化素养,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以美育人”。
四、教学内容(以单元课例《四大历史事件——南昌起义》为例进行分析)
(一)单元教学规划
在这个单元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把握学科核心思想方法,形成具有内在驱动力的学习动机,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舞蹈中学习党史,培养爱国爱党的精神”理念背景下进行情景舞蹈即兴创造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愉悦和谐的生活情境,将舞蹈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自主创造,与人文历史及生活情境相结合,加强学生“爱国爱党”的民族主义情怀,发展学生身体素养、艺术审美、艺术能力与人文精神。
(二)单元内容价值分析
本单元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南昌起义”这个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游戏教学为载体,通过欣赏“南昌起义”中特定人物的图片,抓住角色特点,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在不改变人物形象的前提下,进行各个部位动作的自主改编,合作编出一个作品初版。此目的意在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党史,感受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感受我党先辈们为革命理想,坚守宗旨、敢于斗争的信念,培养学生对于舞蹈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部分,以“万里长征”这个历史事件为主题,同样对图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模仿、改编、编创。舞蹈课堂与历史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感受共产党先辈们在长征旅途中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
第三部分,以“抗日战争”这个事件为主题,再次通过模仿、改编、编创,提升学生对抗战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第四部分,以“建国大业”为主题,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毛泽东等领导人的风姿和人民喜悦的情景,学生们在模仿游戏中体会那个时代人民的爱国爱党之心,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民族自豪、爱国爱党主义情感。
(三)单元内容结构
(四)课时教学目的
内容引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之中“南昌起义”历史事件,“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初二的学生在历史课上能够初步的对课程主题有一个认知,在舞蹈课上,能较快地了解时代背景和人文情怀。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对于舞蹈动作细节的把握和编创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在头脑认知与肢体操作中搭起一座桥梁,引起学生身体的主动体验与积极参与。给学生恰当的提示,打开学生的思维,就是本节课的目标与重难点。
虽然在历史课中学习过“南昌起义”的内容,但是舞蹈动作创编往往涉及到舞蹈基本知识理论,舞蹈动作基本原理等。学生初次接触即兴创编,有一定的难度。因为规定了人物形象,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知识面有了一定限制,但这个限制对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动作的创编当中,如何创编出符合人物形象的动作就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与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们主动探索,一方面要给予学生可供想象的方向提示,要加强教学目的的明确性。同时,要通过学生之间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比较与评价和分析,才能把握教学中心。
(五)课时教学过程
1.以提问和故事的形式导入,开门见山,抓住重点,促使思维迅速定向。既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同时又使课程开展更加顺利,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通过学生了解认识的五位英雄人物入手,将学生在历史课上学习到的人物事迹和图片中的形象相结合,再进行模仿,能够更容易让学生抓住人物形象特点,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观察与模仿能力。
3.在已有的动作上进行一个或多个部位、空间和方位的动作改编,可以降低即兴创编的难度,使学生更快入手。逐步加大难度,过程中予以提示,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舞蹈动作应用能力。在动作改编之后设定情节故事,使动作更加饱满富有情感,再将动作与动作相连接,使作品更加具有完整性。
4.在个人能够完成自己的即兴创编之后,分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我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
5.在课堂的最后,教师进行提问和总结,对学生表现、反思和评价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增加自信心,升华主题让学生体验感受时代人物的精神。
6.布置作业
(1)舞蹈作业:将自己完成的小作品进行修改加工,为其写一个小故事并配上标题。
(2)思想作业:写一篇对于“南昌起义”事件的思想体会,300字。
作业布置在舞蹈课上利于让学生整理当次舞蹈课程的学习内容,在思想上利于学生思考和抒发情感。
(六)教学评价
五、总结
通过“舞蹈与历史相结合的创造性舞蹈情景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积累,发现普及化舞蹈对于学生的培养目的不能仅停留在肢体运用层面,应当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表达内心情感活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当今舞蹈教育的发展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停留在智育的提升,应当实行五育并举,将美育与德智体劳相结合。对学生的艺术教育目的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希望他们通过艺术教育发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培养正确的“三观”。作为教师,我们仍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开发,找到更多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根据课程研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笔者形成以下几点经验:
1.舞蹈教学需要适应素质教育的总体化需求,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地域特点、时代需求进行调整。
2.舞蹈教学需要利用好学生的课程时间,将五育融入课堂教学,实行五育并举。
3.舞蹈教学应当平衡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观察、想象、试听、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培养。
4.舞蹈教学应当与其它学科进行融合,构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桥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舞蹈是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有很大的作用,对于舞蹈教育工作者来说,舞蹈素质教育的普及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雪儿.“素质教育舞蹈”课教学实践中的创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2]李娜.中学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5(5):8-11.
责任编辑 邵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