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研究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摘要】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是一门与生活实际链接、与社会发展合拍“共舞”的学科。本文通过开展体验式教学策略实践研究,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体验式情境教学还原现实问题,打造高度参与互动的体验式课堂,使学生身临其境,将“硬灌输”转化为“软灌输”,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学生喜欢的课、有思想有深度的课、有实效性的课,能有效引导学生入境入心关注生活实践,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从而入脑见行,帮助学生在“拔节孕穗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具象;创生情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不断扩大学生生活和交往范围的课程。2017年9月秋季投入使用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图文结合,以图为主。在2022年版的课程标准未颁布之前,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仍然受传统教学影响,课程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乏趣味性,无法完全激起学生的兴趣,创新意识还有待提高。

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满堂灌式”的空洞说教,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就找不到感觉,没有入境入心。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连接学生实际生活,在真实情境中激活个体体验。道德原本就来自生活,仅仅依靠教材这个有限的教育肯定是远远不够,这就给了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探索很大的空间和启示。体验式教学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可以对学生已有经验进行唤醒、加工、整理和提升,将“满堂灌”的“硬灌输、强灌输”转变为“软灌输”,做到入脑见行、学以致用,提高德育实效,打造有形有感有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具象教学内容,让《道德与法治》课更“有形”

小学低年级段的学生年龄基本是在6-8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刚入学校时间不长,仍有着幼儿时期的身心特点,能够因循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思维,但是推理思维能力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进行。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心智尚未成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教师创设生动、灵活的体验式课堂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积极参与。运用体验式教学,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把教学内容具象化从而更直观,帮助习惯于直接观感的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知,可以更有效地吸收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认知促进情感体验。

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的节假日”单元《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需要落实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学段目标,我们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教学生认识国旗国徽、学唱国歌。我们可以让视频、听革命先辈讲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党的历史,还需要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教学这课时,笔者设计了“我们来找茬”的游戏,让学生找出升旗仪式视频上做得不对、不好的地方,将认识国旗、会唱国歌,如何尊重国旗、爱国意识等具体到日常生活场景中。根据主题设置情境,让学生充分表达观点,以达到辨别是与非,知道对与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低年级学生虽然表达能力、语言能力较弱,但他们的观感是直接的,语言表达是直白的,将抽象的爱国主义教育具体体现到自己的言行上,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爱国。线上教学期间,学生们都做到穿好校服、戴好红领巾参加升旗仪式。

小学二年级下册“让我试试看”单元《试种一粒籽》一课的编写意图是通过学生与种子的“一起成长”,来实现从关注知识技能到关注德性成长的转化。这是教学的难点,二年级的学生,可能会关注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但是很难关注伴随植物生长过程中自我的成长。本学期开学伊始,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推迟返校,笔者就布置了亲子种植活动:与父母一起来栽种,并自选视频、录音、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变化和看到变化的感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作为启蒙式的教育,要做到课堂与生活并行,不脱离。教学过程种中要注意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学习特点,以学生乐于接受和易于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精心设计具象化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联系生活,并通过与自然和生活的对话,提升自己的品德,获得成长,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形”起来。

二、创生真实情境,让《道德与法治》课更“有感”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段的学生道德成长一定是基于自身经验的。他们的道德成长有赖于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再经由成人的引导而得到发展。传统课堂上与生活脱离的“满堂灌式”学习静止而封闭,低年段的学生通常活泼好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链接生活,创设真实的情境激活学生的个体经验,从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突出问题导向,正视关注度高、涉及面广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以明确、清晰的示范和导向,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断力,强化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教育。

例如,二年级上册“我们在公共场所”单元《我们小点儿声》这一课编写者就指出:二年级学生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容易不知不觉地大声讲话,打扰他人,而自己却毫无所知。而本课侧重培养学生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不打扰他人的文明行为,是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内容。针对这一教学重点,笔者在课前连续一周拍摄了学生课间休息在教室以及走廊活动的真实场景。上课时,笔者先播放声音没出示画面,让学生依据声音猜猜这是什么时间、在哪儿、什么人。学生们很有兴趣猜来猜去,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因为声音过于嘈杂、混乱、刺耳……大部分都猜是在车站、市场这种人流复杂的场所,也有猜是在校园里。但当笔者将视频播放出来,看到这样混乱的状况正是他们自己造成时,本来热闹的课堂,逐渐安静了下来。这一段视频还原学生真实的生活,直接呈现学生平时生活中他们忽略的问题。此时,教师顺势引导他们认真地反思平日里自己存在还不自知或是未能引起重视的不当行为,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帮助他们养成文明行为,树立自觉维护公共空间文明的规则意识,在心中播种下文明的种子,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

小学二年级下册《学做“快乐鸟”》一课中关于“也有不开心的事”的内容,教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仅依靠这简单的几幅图或一两行文字进行教学,很难达到教学目标。这个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生活实际,为了增加他们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活动等,帮助学生代入甚至是还原过往经历。例如,在课堂中组织学生们玩报数抱团游戏,然后,采访落单学生的感受。通过游戏亲身体验“伙伴不带我玩而生气”的问题,去揣摩人物心理、人物行为,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情感共鸣。

创设这种链接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教学内容接上了“童气”激发了情感,才能让教育者外在的引导犹如“阳光雨露”,促使学生基于自身经验这个根基性力量蓬勃发展,使《道德与法治》课更“有感”。

三、拓展实践体验,让《道德与法治》课更“有效”

《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运用体验式教学可以不断扩大学生生活和交往范围,学生通过情境体验,贴近学生生活,拉近课堂和现实的距离,实现情感共鸣和迁移。道德成长只有付诸于实践,运用于生活,学生道德品质的成长是基于正确的认知上不断内化深化。《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将课内与课外有效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我们还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课堂设计体验式实践活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能增强课堂的生活化。

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我会努力的”单元中《奖励一下自己》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课。这一课既是对低年段学习生活的总结,又开启中年段学习生活、憧憬未来的有效链接。梳理总结和规划未来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设计体验式实践活动,将抽象概括的总结建立在具体的活动内容上。教师邀请一、二年级里的科任教师以及家长,收集学生不同时期的作业、照片、作品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采访身边的人,通过他人的观察、评价,去体会成长进步中的喜悦和自豪。而“三年级的期待”这个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说说我的三年级心愿”活动,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愿。

如,小学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单元中《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对于移民城市深圳的大多数学生来说,往往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少学生回家乡的机会不多时间不长,对家乡情况不了解不熟悉,无法产生亲近感。教学中,安排调查、采访等课前准备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家乡的了解、认知,从而增强主人翁意识。

《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体验式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全身心的参与中强化认知,有效地内化为自身素养。正如李洪修、陈栎旭所强调的: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充分考虑将知识还原至完整的社会情境中,去探讨知识与社会的联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回归现实生活、融入生活实际的情境体验式教学,更能彰显学科特色与魅力,让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李玉兰.让思政课“接上童气”[J].人民教育,2021(8):59-61.

[2]桓旭.“双减”政策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的价值思考与推进策略[J].中国德育,2022(8):5-7.

责任编辑  梁国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