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基于幼小衔接的识字教学策略
【摘要】识字是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基础,识字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朗读表达等能力。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如何对刚结束学前教育进入小学阶段学习的儿童开展高质有效的识字教学,是教师在第一学段需要反复思考和重点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双减”政策落地的大环境,以及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探讨基于幼小衔接的识字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识字教学;策略
一、语文课程标准加强了学段衔接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变化之一便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明确指出: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由此可见,国家对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安排作了调整,同时对第一学段的课程学习设计也提出了相关指引,一年级上学期在小学阶段的定位是“入学适应期”,也就是幼小衔接期,在这一幼小衔接期里,学校重点实施的是与幼儿园相衔接的入学适应教育。
二、“双减”政策促使教育教学方式变革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要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允许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但可在校内适当地安排一些巩固练习。“双减”政策的出台吹响了学教变革的号角,于识字教学而言,没有了直接的、可控的家庭书面作业反馈,若想沿用“课上没学好,下课再通过反复写、反复练,抄抄写写直到记住为止”这样的做法已然行不通。我们要适时地转变识字教学的方式,要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要在识字形式上下功夫,要在识字效果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把有限的校内时间发挥至更大的作用。
三、基于幼小衔接的识字教学策略
学前教育以游戏、活动为主,小学教育则有严格的纪律规矩要求,学生需要遵守日常行为准则和校规校纪。刚结束幼儿园生活的儿童需要时间适应小学校园的学习与生活,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同伴学习和大人督促下,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识字写字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阅读理解、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种影响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刚刚从幼儿园毕业步入小学阶段的儿童更甚。为帮助学生尽快融入小学学习,尽早地接触阅读,教材编写也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第一学段要认识的生字共1600个,其中一年级上册300个,下册400个,二年级上下册各450个。如何科学地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探索基于幼小衔接期的探究性、体验性学习活动,设计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识字教学策略,提升识字教学质量,强化识字教学效果,是我们在小学第一学段需要反复思考和重点解决的难题。
(一)游戏中识字
儿童天性好动,爱玩游戏,在游戏中学,应该是儿童最愿意、乐意接受的学习方式。那我们就充分地利用游戏,精心地设计寓教于乐的游戏,使学生在好玩又有趣的游戏中激发对汉字的喜爱之情,产生想要学习汉字的欲望,在动手动脑的游戏中强化识字效果。
1.找朋友。这个游戏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玩,也可以是师生一起玩。准备好生字卡片,最好是学生自制的字卡,为了强化识字效果,字卡上面不出现拼音为宜。教师报生字或词语,学生找出对应的字卡,拼出字音,再用生字来组词。比如,你说“秋”,我找“秋”,q-iū-qiū,秋天、秋风。认识一些表示动作的字词时,除了要找出对应的字卡,还可以要求做出对应的动作。这样,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但巩固了识字,记住了汉字的读音和字形,还能了解字词的意思。
2.对对碰。这个游戏可以在课堂上玩,也可以在课余时间玩。教师提前把要认识的生字的偏旁和部件拆开,做成卡片(如果能根据每个单元要学的汉字,由学生来制作更好)。游戏开始前,教师把卡片分给参与游戏的学生。手举字的偏旁的学生先站到讲台,下面的学生手拿字的部件的卡片,轮流着上台跟“偏旁”碰对儿(构成一个新的字)。把碰成一对儿后的字的音准确地拼出来,并给字组成一个恰当的词语,表示游戏通关。比如,A学生说:“我是水。”B学生说:“我是每。”AB学生一起说:“碰在一起就是海,h-ǎi-hǎi,大海、海水。”
3.摘苹果。这个游戏难度适中,可以长期用作巩固字词,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玩。我们制作道具:先画好一棵高大的苹果树,再用硬卡纸剪出30至50个苹果,苹果的正面涂上红色,背面写上生字,将背面贴在苹果树上。游戏开始了,学生们随机摘苹果,摘下一个苹果,认读一个苹果背面的生字,要求拼出字音,给字组词。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单元要认识的字做成不同的苹果卡片,定期将卡片贴到苹果树上,可以通过课堂玩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字词,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集中一起玩的方式来提升学生认字的效果。
(二)字谜中识字
猜字谜可谓是既有情趣又富有挑战的语言文字活动,将它应用于我们的识字教学中,能活跃语文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识字的热情,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笔者特别推崇教师自创谜面,因为教师创作的谜面往往能兼顾汉字整体的自行分析和关键笔画的重点提醒。比如,学习“磨”,就可以通过编字谜“一点一横长又长,一撇撇到左手边,一对孪生树娃娃,并排长在石头上”来识记。
除了自己编字谜,教师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编字谜活动中来。学生编的字谜也许不如教师编的严谨,但肯定是童趣十足,耐人寻味,重点是学生在编字谜的过程中加深了体验,有更实在的成就感,这对学生识记生字很有帮助。如,识记一年级“影”字时,学生自编为“三个小娃娃,一起看风景”;识记“真”字时,学生自编为“十个玩具,让我美梦成真”;识记“串”字时,学生自编为“两口一根竖签签,就是爱吃烤串串”,等等。学生自编的这些字谜虽然简单,细品下来却发现其不失理据,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字形,倾向于直观地把字与字形成组合来识记。看,这样像编顺口溜儿一样的字谜对学生来说是不是易学易记,妙趣横生?
(三)儿歌中识字
相信很多语文教师都曾为学生识字方面居高不下的“回生”率头疼不已,明明当天检查学生认读效果感觉还不错的,隔了几天再检查,学生竟忘了个大半。一年级上册每课认字量,平均数达到了十个/课,识字量不少,若不讲究方法,就会学得快也忘得快。一回生,二回熟,三回成为好朋友。我们可以通过编儿歌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多一些与生字见面的机会,见面多了,自然而然就熟得快了。
如,学习一年级上册识字单元课文《大小多少》时,自编儿歌:
黄·牛·个子高,小猫·个子矮。小鸡·嘴巴尖,鸭·子嘴巴扁。苹·果·圆又大,杏·子小又甜。
还可以以单元为单位,将几个单元里要认识的生字整合在一首儿歌中:
青·蛙·宝贝·爱写·诗·,雨·点·娃·娃·爱美·丽·。雨前·乌云黑·压压,雨后·彩虹挂·半·空·。
这样将生字编入儿歌中,学生在节奏轻快的儿歌中来来回回地与生字宝宝见面,就能逐渐跟生字成为熟悉的“好朋友”。
(四)韵文中识字
不少的蒙学读物大多是以集中识字的方法呈现的,像我们所熟知的《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皆是以三字句或四字句为主的韵语形式来编写。韵文结构比较统一,方便记忆,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符合儿童的阅读兴趣。适当地利用韵文开展识字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识字方式,拓宽学生的识字量。
韵文诵读最宜放在清晨。经过一夜睡眠,人的精神更饱满,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清脆的童声中开启晨读时光。语文课前三分钟也可以安排韵文诵读,既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安静下来,等候教师进班上课,又能把有限的课前预备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经过长时间坚持,学生在一篇篇短小的韵文诵读中积累了更多的汉字,有时候遇到一些生僻的姓氏,也能在反复诵读中轻松识记。
(五)故事中识字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刚进入小学阶段的儿童,爱听也爱讲故事。在识字教学中加入故事元素,可以将抽象的汉字演绎成生动的小故事,既能使学生在故事中拓展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笔者喜欢给学生讲故事,在一年级教学时,笔者坚持在语文课前跟学生讲成语故事。故事开始讲之前,笔者会先把故事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带着学生读一读故事名称,让学生对故事有一个整体感知之余,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一些跟故事内容有密切关联的汉字,笔者会详细讲解一番,让学生了解这个字的由来,或这个字在故事中的意思。第二天讲新的故事之前,再重复一遍前一天讲的故事名字,以帮助学生巩固前一天识记的汉字。
(六)生活中识字
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汉字还没在课堂上教,学生就已经认识了,那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公交车站牌、文具店店名、糖果包装纸、动画片片名,等等,都是识字的活教材,我们可以将它们运用起来。没有什么比亲身体验来得更真实、更深刻了,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出示生字后,先让学生认一认,初步了解学生对要认字的整体认识程度;对学生已经认识的字,让他说说自己是怎么认识的,在哪里认识的,听听学生与汉字之间的故事;学生分享完后,教师要及时肯定,给予表扬。学生体会到识字的成功感后,识字的欲望会增强,识字能力自然就会逐渐提升。
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把课室的墙面用起来吧,开辟一个属于学生的识字展示平台。给学生安排一个专门的交流时间,可以每周安排一节专门的识字分享课,让学生说说一周以来认识到的汉字,在分享认字经历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也为其他同学创造了识字的机会。
(七)字典中识字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学生掌握一个易操作且实用的识字方法,既能推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又能提升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字典是国家为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配备的学习用具,查字典则是最经济、最快速的识字方法。在学生懂得了汉字结构,知道汉字的偏旁部首后,即可以开始教学生查字典。教方法重在教透彻,教师应跟学生讲清楚查字典的步骤,带着学生从头到尾地查一个汉字,每一步应作示范,呈现完整的查字典过程,让学生切实听明白、看清楚,在动手操作中习得查字典的方法。在学生学会查字典后,鼓励学生借助字典认识新课生字,使其在反复操作中熟悉查字典的方法。对于学生在查字典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师应及时解答,学生体验到了独立识字的成功感后,才能体验到识字的快乐。
(八)阅读中识字
识字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重现、逐步熟知的过程。识字效果不能单靠课堂上的教学讲解,还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各种阅读活动来强化。阅读时,课内学过的汉字在阅读中反复出现,阅读过程不仅成了不漏痕迹地巩固识字效果的过程,还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扩宽了学生的识字量。
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读物的选择。我们知道,识字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认字量比较大的儿童阅读起来更轻松,阅读更能使其产生成功感、愉悦感,而认字量比较小的儿童阅读起来则会感觉困难,对阅读产生排斥甚至厌恶的情感。因此,在阅读开始前,我们要引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读物。不宜使用全文字读物,这类读物会使学生望而却步,宜选择带拼音的图文并茂的读物。有图有文字的读物,适合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难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只有开展过程,没有结果评估的活动,其效用往往会大打折扣。在班里开展一段时间的阅读活动后,教师应组织一次阅读成果展示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识字成果的机会,制作读书卡片就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展示方式。以下是笔者在班上开展读书卡制作活动的学生作品:
(九)导图中识字
其实,儿童的认知在进入小学前并非一张白纸,生活中的事物在他们头脑中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他们有时不能通过语言精准地表达想法,却能通过画画传递内心所想。把画图应用到汉字学习中,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呈现学生的识字过程,能把学生无形的思考过程通过有形的思维导图展现出来,实现知识可视化。
不难发现,教材中的识字内容编排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由简单的独体字到相对复杂的合体字,引导学生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一个个主题情境中认识汉字、认识世界。学生学习了偏旁,对汉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们可以以字群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识字学习。比如,学习“虫字家族”“包字家族”“青字家族”的字,就最适合采用导图识字法了,让学生通过画思维导图的方式,识记这类字。
以下是笔者班上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
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图画,呈现的是学生对汉字不同的感知和认识,作图的过程就是认识汉字的过程,就是积累字词的过程,就是巩固提升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责任编辑 温铁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