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研究
【摘要】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与教育性,能起到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及国家认同感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大量的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后,能牢记国家发展中刻骨铭心的历史,感知与倾听灵魂的赞歌,从而使学生受到精神熏陶,更能促进文化自信的实现。因此,文章通过对统编教材中的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为例,对其中的革命文化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与阐述,并探讨革命文化题材的教学方式,以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国家认同感,促进学生成为一个热爱国家与热爱民族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
教育的本质任务是要立德树人,教材则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是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要学会继承与弘扬其中的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及先进文化。可见,革命文化题材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作用,而由于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具有时空跨越等因素,在教学中存在诸多的困难,教师需要克服其中存在的困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言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学生实施持续性与沉浸式的精神熏陶,方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
一、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精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助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品质的提升。同时,还能通过文章中对革命英雄人物的描写,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革命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的事迹,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来之不易,从而推动学生在学习中养成爱国爱党意识,并能促使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培养人文素养
人文价值能展示出人类发展以来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文化历经了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发展与沉淀,是一座瑰丽且丰富的人文宝库。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中能将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人的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革命文化题材中蕴含着较高的思想教育性,在思想教育上能体现出政治、理想、态度及精神等。加上革命文化题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主精神的组成部分,能反映出我国某一时期的人文史诗,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华所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处。再者,由于革命文化题材所具有的人文价值,还能直接影响着民族与国家的发展、生存,因此学习革命文化题材中的内容,能助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推动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三)有利于传承革命文化优良传统
统编版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文化题材,能起到育人的效果。具体而言,是课文中所蕴含的语言文字,为我们诉说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这些语言文字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表达人情感的工具,也是作者与生活沟通心灵的工具,是历史的记录与文化的传承。且革命文化题材中的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及结构安排也具有丰富的价值,蕴含着丰富的语文要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此外,革命文化题材能起到传承革命优良传统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促进自身德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养成爱国精神、忠诚精神等优良传统,从而能起到推进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因此说,革命文化题材中蕴含着极高的育人价值,能促进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开展革命文化题材教学十分必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
由于革命文化题材中的文章,距离学生而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学生理解与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积极性不足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进行学习时,都无法处理自我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对内容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导致学生无法提升个人学习积极性。在学习中存在着逃避语文课程的现象,从而无法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此为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教师教学缺乏创新力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革命文化题材内容时,应该要采用创新的教学为学生讲解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具有创新性与思维性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让蒙着厚重尘埃的历史跃然于纸上,使学生能接纳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转换。方能使学生从革命文化题材中汲取更多的养分,而不是依据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接受教学内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时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与讲授式教育,并无法提升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了创新思维,则为导致教学质量无法提升的因素之一,致使革命文化题材的价值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
(三)课堂学习氛围不活跃
现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时,整体学习氛围存在着不够活跃的现象,学生学习多为被动式学习状态,出现厌倦的学习情绪,尚未融入到课堂教学里。鉴于此,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与审视自我,采用更加活泼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能吸收更多革命文化题材的知识,并能感受到更多的学习乐趣,方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然而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班级内的学习氛围普遍存在着学习气氛不佳的问题,致使教学出现严重的问题,学生无法集中在课堂学习中,使课堂任务无法完成,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潜能。
(四)学生学习面临时代隔膜
伴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学生处于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中,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在学习革命文化题材时,学生并无法体会到其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与艰苦之情,与文章存在着较大的鸿沟,会遇到阅读隔膜与阅读障碍,而此种障碍会直接对学生的深入性学习产生制约与妨碍,导致学生无法体会其中表达思想感情。而只有学生在学习中将自身融入到艰苦奋战的革命时期,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当时革命英雄的伟大之处与壮志豪情,从而促使学生能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与洗礼中,成为一个具有坚定意志、有志向及有梦想的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但是小学生在目前的学习中,并未找到相应的学习方法来拉近与学习内容的距离,造成学生无法体会到其中传达的情感与内容,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
(一)要素融通,落实语文要素与育人要素的相统一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其所具有的优势在于既包含了育人的要素,又能起到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陶冶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操,确保学生能得到人文精神的滋润,以此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上,教师在进行革命文化题材教学时,应该要学会将语文要素与育人要素的融会贯通,关注语文要素提升的同时,又要确保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能发挥出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凝聚信仰及立德树人等方面育人价值的实现,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互统一。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年级中的不同内容,其所具有的学习目标是各不相同的,但是最终的目标都落实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因此,教师要在对学生在字、词、句、段、篇的语言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语文思维训练中对学生实施熏陶。以《黄继光》课文为例,此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从课文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人物的品质。而针对感受此能力训练点,在四年级第一单元中的要求是让学生能在边读边想象中,感受到自然中的美好。鉴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黄继光》时,要结合学生已经具备的“感受”学习经验,在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关于语言、动作的描写,从而在理解内容与品味文字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一步感受到课文中主人公的英雄气概与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所以说,将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相融合进行教学,不仅能落实此单元的语言学习目标,还能促使学生激发对英雄人物的缅怀与敬畏之心。
(二)植入情感,培育学生红色基因
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多数描写的都是对学生而言较为悠久的革命历史,要想使学生能实现想学习的目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让学生能真正地走进文本与理解文章里,使学生能在品读与对话文本的系列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两方面进行教学,首先,是在教学时要了解课文的背景,拉近学生的情感距离。
例如,在进行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创作的背景知识,使学生能了解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历程。随后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展示在课堂上,使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长征的艰难历程,为学生学习红军艰苦奋斗、顽强、坚持不懈的英雄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次,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搭建出情感的桥梁。教学中光依靠文字资料,难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与学习积极性,而将多媒体教学设备融入到其中,能解决课文教学中跨时空教学带来的问题,发挥出其所具有的优势性。例如,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红军长征的资料、视频、图片等资源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以此来促使学生能真正地走进与理解文本,从而搭建起情感的桥梁。关于长征的影视资料十分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播放视频资料的形式,使学生能真正地感受到长征中各个革命英雄不畏艰苦、顽强不屈的高尚品质。
最后,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连,抓人物真实性,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中所教学的内容与新时代学生生活相隔比较遥远,学生比并不能充分理解《七律·长征》中所描写的内容,因此课堂上的表现较为冷淡。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历史与生活相连,为学生搭建好情感的跳板,使学生能达到共情的效果。如,对学生而言英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物形象,而是学生可以触碰到的“人”,教学时教师要抓住人物的关键点与思想细节,通过填补资料的形式,将人物形象平凡化,使学生能体会到英雄的“伟大、平凡、伟大”,加深学生获得更真实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资料,将隐藏在人物形象中的“不怕、怕、不怕”等情绪变化挖掘出来,引导学生能在双重否定中将红军高尚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进而真正意识到自身需要继承的长征精神,引发学生的共鸣,促进学生情感的提升。
(三)深入探究,杜绝形式主义
在进行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文章时,教师通常会借助证明结论是的问题来展开教学,如: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人?虽然通过提问的方式,能指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但是采取单一的运用形式,久而久之会导致形式主义话,而统一的形象与答案,根本无法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致使英雄人物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而采取探究形式,能引导学生评析词句,深入想象与思考中,从而在探究中实现掌握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进行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你们认为在这篇课文题目中哪个词最重要?舍身又是什么意思?在学生齐读课文后,询问学生:你们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悟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壮举?让学生能结合文章内容,将重点的词句画出来,并对词句进行联想,加深学生对董存瑞人物形象的认识。随后,在学生进行词句的评析中,采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下,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针对此段话对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拖、顶、拉三个动作对于董存瑞而言意味着什么吗?并让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积极地参与讨论,促使学生加深文章中董存瑞不怕牺牲品质的认识。通过此种教学形式能让学生沉浸于学生,学会抓住细节品味文本,最后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加深对英雄的新认识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杜绝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
(四)思想教育和语用融合为一体,引发学生共鸣
课文是能将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审美为一体的语言文字相融合,有效地引发学生产生共鸣,有效激发学生将自身真情实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要学会结合教材所具有的特点,将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与独特的语言表达相融合,以此来引发学生共鸣。
例如,在进行教学《小英雄雨来》此课文时,文章中的第二段中描写了“雨来在河里钻上钻下、藏猫猫”,第四段中则是描写了“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妈妈望着水圈直发愣”和第五十三段中的“雨来还是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此三段能达到相互映衬的效果的,在对雨来游泳细节的描写上,将雨来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形象烘托了出来。对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品读文章中的第二段细节描写,并于后两处的细节描写中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从而促使学生能在语言欣赏中领悟到小英雄雨来的形象,促使育人与语言文字的相融合。
(五)拒绝一言堂,注重思辨张力
教师在进行革命文化题材教学时, 要避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现象。一言堂顾名思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占据话语主导权,没有给予学生充分地质疑与思考的机会,对于教师提出的思想与观点,学生只能照做,被迫行性地接受教学,而此种做法会直接压抑学生情感与思路,阻碍了学生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在实施革命文化题材教学时,要学会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让质疑能成为学生思辨意识的开端。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质疑,并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敢于和善于提出。其次,还要鼓励学生能参与到讨论交流中,让学生能学会针对不同的问题展开辩论,从全方位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讨论中形成思辨意识。最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在不同的观点中发生碰撞,形成新的想法与感悟,促使学生能对他人与自身的观点进行辨析、筛选与整合,最后形成自我的观点。
例如,在进行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以通过结合时代特征进行重构,以“生命意识”进行讨论,通过深入课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对“生命意识”进行全新构建,随后将不同角度的素材引入到教学中,结合新时代,引导学生说出自身是如何看待生命的。并结合教学的内容,从尊重生命此层面深入学习,通过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课文中所描写的情境如何是出现在当下两国战争之时,这五位战士如果在最后走投无路之下并没有选择英勇就义,而是被敌人抓获最后回到了祖国,你是否还认为他们是伟大的?他们又是否能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崇拜?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的教材与材料进行思考。通过此种形式,能让学生在面对教师的问题时,产生不同的想法,使不同的想法产生碰撞,促进学生思维得以发展。同时,还能让学生在讨论中促进自我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整合信息及反思自我,从而促进学生在交流与讨论中掌握更多知识,有效改变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教学现象,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全面理解,产生更深刻的感悟。
四、结语
总之,革命文化题材在语文教材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这些教学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此来促进学生能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使学生能掌握多元化的语言,在学习中加深对革命文化题材的理解与感悟,从而推动学生进一步提升爱国、爱党的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倩.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篇目的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22(4):107-110.
[2]王芳.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定位和策略优化[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2(3):22-24.
[3]林志芳,潘庆玉.中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文化教育的价值澄清与实践路径[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5):99-105.
[4]何奕宁,吴春彦.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探索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C刊,2022(3):19-21.
[5]倪凌云. 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1(20):57.
[6]林竹.红色革命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摭探[J].成才之路,2022(3):40-42.
[7]沈惠芳.让传承革命文化与落实语文要素有机融合——以第一学段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3):9-12.
[8]郭越凤.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及应用[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