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论艺术歌曲《乡愁》的作品艺术处理
摘要:艺术歌曲《乡愁》是中国现代艺术歌曲的代表作之一。作品歌词精炼且意境深厚,音乐富于民族特色。此论文论述作品的艺术处理。对于作品的演唱及处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愁;听觉处理;舞台表现
歌曲《乡愁》源自于大型影视纪录片,是作为纪录片的片头曲而出现的。其内容是选取中国100个传统村落为对象,以乡愁为内核的纪录片作品。在其中的数代表性音乐中,歌曲《乡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歌曲之一。
1.作品的听觉处理
1.1意境的想象
以生活中的“水”、“酒”以及天上的“云”作为情感的寄托。借物抒情不但能巧妙的将思乡之情体现的淋漓尽致,还能以此体现出在家乡看见这些景物时的场景,想起家乡昔日里的日日夜夜。作者将这句诗运用到歌词中,间接地描述了自己的状况和思维,将“乡愁”体现的惟妙惟肖。最后用反问的语气描写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亲人的挂念;语气的改变深深地加深了整首歌词的真情实感。“游子”和“妈妈”这一形象表达,使歌词的表达更为完整,更能引起共鸣。整片歌词句子长短不一,句式是非方整性的,平仄分明,上下句结构完整,一日了然。结合歌词深意将作品表现的巧妙且深情。
1.2换气点设计
在演唱《乡愁》时,气息控制需要得当。前两个乐句在气口都应该以每个乐句为单位,再以每一句的中间部分为分割点进行吸气,这是一种换气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方便补气,有了这个时候的补气,接下来的演唱更加洪亮和饱满,洪亮和饱满的声音给听众产生激烈的听觉冲击,让听众更好的体会歌曲中包涵的情感和内涵。如在演唱“多少年的追寻、多少年的叩问”时,这里的“追寻”注意换气,多少年后亲人不在了,要表现的悲伤和惆怅,所以这一句要唱的很轻很深情。呼吸作为歌唱发声的基础,是歌唱活动的动力源,更是歌曲演唱活动中表达感情的重中之重。唯有演唱者控制好呼吸的时机和气息的切换,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唱能力。
1.3音色的选择
唱歌最重要的是要以情带声,它是人类用来宣泄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最具魅力,最吸引人的一种方式。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个民族、地域在艺术文化方面都各有差异,在歌曲风格和音色的习惯上也各有不同,所以在唱歌技巧,情感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调整方式。演唱时,首先扎实的歌唱基本功是基础,其次通过了解作品的风格,在民族唱腔风格的基础上加入通俗歌曲演唱的语气,气息稳且轻;A部分需要有感情的诉说,咬字注重先抬笑肌,调整内部情绪积极且深情,每个字头都是前门牙的力量和鼻咽腔加眉心的高位置,字尾要及时归韵,使发音更加标准吐字更加清晰,也可以先朗诵再唱。B部分,音域相对于主歌部分提高了八度及八度以上,以强烈的怀念和想念故土的激动情绪来处理情感,在气息沉稳的同时,需要我们演唱者加上更强的哼鸣和打开更大的后脑勺头腔,咬字要坚实,吐字要带轻,以此将整首作品的“情绪化”处理到极致。
2.舞台表现
2.1歌词咬字
唱歌和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通过歌手的发音传达给观众的。发音的准确性是歌唱者准备好表达一个词的意思的基本要求。发音准确是保证发音的前提。许多人学习唱歌,因为他们的口头条件或年轻的语言习惯的限制,他们不能保证他们唱的歌词是事先准备好的,有些词发音不准确。例如,在一些地方方言中,缺少后鼻音,而在南方方言中,通常没有失真的音调。所谓“正确的发音”,除了发音的准确度外,还指发音的准确度和发音的准确度,使人能听得清楚。此外,还应根据唱歌的需要调整发音。例如,《乡愁》中的第一个词“问”是一个闭合重音,但闭合重音的发音相当单调,与后面的发音不一致。这就要求演唱者在发“问”音时要注意首音的感觉,以保证句末“eng”上的单词发音,从而实现整个句子在音调上的统一。对于《乡愁》一曲的发音,歌曲的速度不能随意改变,仅可以在必要时进行一定的适当调整,在发音重要尽量保持整首作品的完整性,使全曲保持一个统一和谐的基调。如果速度减慢,会显得整首曲子沉闷,本来想要表现出的相思情绪便会变成幽怨之情,速度太快又不符合古典歌曲的诵唱特点。所以在演唱《乡愁》时要做到气息连贯且均匀,气息在口中应是轻进、轻出以此形成自然连接。在歌曲中还有很多休止,在演唱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其时间,不可过分的延长或者缩短。
2.2情绪运用
二度创作是声乐表演的主要表现手段,其本质就是演唱者根据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理解歌曲中曲、诗、情后,再用声音音色和演唱形式的不同来对作品的进行诗情的再现,需要在不改变原作作品的前提下,在对歌曲的创作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其一,从歌曲谱例去入手,体会歌曲创作时在和声伴奏方面的创作心理;其二、真情地投入,其二,把自己的情感经历带入到作品中,每个人对于艺术歌曲的情感理解不同,所以在二度创作中,演唱要不改变原作意义的情况下,对音乐作品带入情感进行细细的揣摩。
艺术歌曲因为主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特征,歌曲中的诗词和诗人产生于相同的时代,而曲调和作曲家与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所以诗词艺术歌曲都带有时代的特征。想要诠释好一首音乐作品,首先就要了解歌曲背景,熟读歌词,理解歌词含义,对歌曲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揣测音乐的形象和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随着对歌词、作品的理解,演唱者的情感也就越发丰富。实现艺术歌曲演唱时的“诗情并举”是每位演唱者的毕生追求。演唱者需要了解作者的情感,结合歌曲内容进行反复揣摩与研究,以艺术歌曲本身的诗性为前提,以演唱时的情感表达为载体。理解诗意,表现曲情,从作品的本意和理解起步,经过情感的升华和分析,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将自身置于艺术歌曲诗意的角色中,用最自然的状态演唱出歌曲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马志祥.艺术歌曲《乡愁》的演唱处理分析[J].戏剧之家,2017.
[2]张玉.歌曲《乡愁》的演唱分析[J].当代音乐,2017.
[3]谭明珠.“最中国的声音”[D].华中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