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活态传承理念下山东省非遗研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山东省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齐鲁大地,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遗研学旅行作为活态传承的主要途径,得到国家和人民的大力支持与认可。本文主要分析在活态传承背景下,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的融合与可持续发展,并且探讨活态传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活态传承
1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语境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物质水平逐渐得到满足,全民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让文化“活起来”成为当今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当今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其传承问题历来都是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而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非遗传承的主要群体,得到了国家的大力鼓舞和支持。
在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青少年全方位综合发展的同时,研学旅行得到了不断的完善,“非遗—研学旅行”也逐渐融入我国教育发展体系。面对现代化新媒体“流量为王”的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老龄化、资源数据缺失等现象,突出显示了“活态传承”的重要性。把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人们在日常中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让非遗“活”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活态传承”逐渐成为发展非遗的主要目的。济南市国际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河鼓子秧歌”则是很好的活态传承的典范,人们在日常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同时就了解了非遗,活态传承在潜移默化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了潜在群体。
2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2.1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齐鲁山东地大物博,蕴藏着丰富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政府大力推动与支持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积极部署开展“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十大模范传承人”等评选活动,为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自文化部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山东省17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山东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类代表作名录项目8个,国家级名录173项,省级名录751项,市级名录2990项,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大省。
2.2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自中国古代开始,人们就提出了“知行合一”,到了当今社会,研学旅行则成为了“知行合一”的主要表现形式。山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大省,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促进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以山东淄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蹴鞠为例,山东淄博在成立蹴鞠博物馆的同时,大力支持蹴鞠俱乐部的发展。淄博市政府和学校合作,以参观旅游的形式带领学生走进蹴鞠博物馆,领略蹴鞠文化,促进非遗文化与教育旅游的融合。全国中小学根据教育局的相关文件规定,以周边非遗文化资源为主,不同年纪的学生进行非遗研学活动,为学校师生积累教育经验,为学校学生开阔视野。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根据最新的资料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家长表示支持学校开展研学旅游活动,并且支持以素质教育为主传统教育为辅的教学模式。研学旅行的素质教育特征非常明显,它会在锻炼学生自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促进学生走进自然、接触社会、了解非遗,这些突出的特征会使非遗研学旅行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更加蓬勃发展,非遗文化也会在研学旅行的带动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3研学旅行与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合
3.1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特色文旅融合产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的完善与推广,研学旅行的教育模式得到了学校及广大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其中,非遗+研学旅行是文旅教育发展中最主要和最突出的模式。非遗研学旅行可以充分且深刻的挖掘非遗文化的价值,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促进青少年群体接触和了解非遗,为非遗未来的传承和发展培养潜在目标。
以济南市非遗文化特色旅游为例,济南市针对青少年群体、非遗传承与发展等方面推出了26条非物质文化遗传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主题旅游路线及研学旅游产品,从观赏、体验、讲解等多个角度将非遗文化传输给青少年,为青少年提供走进非遗、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的广阔平台。其中,由专业老师担任主讲人、各学校老师带队,全面系统的向青少年学生讲解山东省非遗文化,旨在让青少年学生群体可以理解非遗文化、对非遗文化产生兴趣,进而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该特色文化旅游路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研学旅行相结合的典范,由政府支持、学校落实,共同推进非遗研学旅行发展的,促进学生全面系统的接触非遗。该类特色旅游应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推广,研学旅行也可以借助此类特色旅行快速发展。
3.2活态传承下的非遗研学旅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是一个国家对外输入的窗口,也是旅游产业的灵魂,景区建设、游客体验等大项目的建设都和文化息息相关。近年来,许多国家都积极打造旅游产业,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传播自己国家的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打造国家文化品牌形象。我国作为唯一一个流传下来的四大文明古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更应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以文化之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生活脚步加快,对网络化的现代新媒体更感兴趣。但面对社会环境的变化,非遗的继承队伍逐渐老化、多数纸质数据遗失等众多危机,非遗的继承和发展问题刻不容缓。而在整个社会群体之中,青少年无论对于社会还是非遗继承都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应不容置疑的担任非遗传承和保护、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导者。研学旅行作为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新形势,正在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板块,这是不容置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机遇。非遗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的融合方式,不仅充分的展现了文化力量,还推动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更为学生群体提供了更加有趣的学习方式和广阔的文化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坚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力推动素质教育的普及。山东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领导与号召,贯彻落实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积极培养青少年群体、积极促进非遗文化走进民众。社会在发展、文化在创新,那么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应创新,活态传承作为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形势,把社会大众都包含在内,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传承人,整个社会人民都是非遗文化的守护者和继承者,这其中主要突出了青少年群体。非遗研学旅行把非遗、学习和青少年都连接在了一起,是很完美的一种创新发展方式,在活态传承的背景下,非遗研学旅行将得到更好的发展,拥有更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刘蕤.活态传承背景下河南省非遗研学产品开发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21):12-14.
[2]张晓霞,吴丽芳.开展主题研学活动活态传承地域文化——以大班主题研学式美术活动“延平三楼”为例[J].福建教育,2021(16):40-42.
[3]齐超.基于研学旅游的福州油纸伞非遗活态传承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
王申(1980- ),男,汉族,山东聊城人,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生涯发展教育。
刘恩慧(2002- ),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专项课题:基于研学旅行的山东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批准号:2022HHZX028)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