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基教小学版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渔门镇中心学校 617109

摘要:农村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要利用起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探索。将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与生活教育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起来,立足于爱国主义活动构建、实施角度,探索“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农村小学;实践探索;“生活化”

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情感;是认知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就能在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拼搏中迸发出排山倒海的历史伟力!”农村小学要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少先队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探索爱国主义“生活化”的教育实践途径。

一、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

农村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在体现在课堂、学科当中,而是要展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亲切力,融入学生生活。而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则需要从以下三方面采取措施:

(一)爱国主义融入学科课程体系

尝试从课程构建角度进行探索,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体系,才能确定爱国主义教学的模式和内容,在课堂主渠道作用的推动下,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活化”实践得以推进,教育质量也会明显上升。

(二)常规课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

用常规课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如,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组织学生研学旅行、去烈士陵园献花等,融入到学校每日、每周的常规课程中[1]。

(三)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形式

尝试从交流的维度,融合家庭、社会和农村、城市等维度,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内容,引导学生能够从爱父母到爱国、爱家乡到爱国,凸显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要求。立足于小学生的道德、情感、认知规律,抓住生活这个突破口,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课程,让爱国主义融入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才能取得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果。

二、学科课程“生活化”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一)语文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各学科教师也要尝试从不同途径,实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作为小学阶段主要的科目,语文中也蕴含着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也在潜移默化的发展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要及时意识到这一点,挖掘语文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二)科学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等成就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文化自信。而通过华为芯片被国外打压的案例,也让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发展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少先队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

此外,在学校开展的少先队活动中,带领学生佩戴红旗、升国旗、奏国歌,在缅怀先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在学校的教学活动、学科教育中体现爱国主义,才能实现“生活化”的实践目标。

三、建立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评价方式

(一)“生活化”评价爱国主义教育

想要在农村小学发挥出爱国主义教育效用,就需要建立“生活化”的评价机制。不同于一般学科和教学活动的评价机制,小学生对爱国主义的了解不多,因此也要从“生活化”角度寻找突破口,才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立足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及生活中经常基础的场景,这样评价才更容易操作,学生也能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活化”评价。此外,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热爱祖国,也要立足于教育实际,引导学生学会爱同学、爱老师、爱父母、爱家乡……在实际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精神。也要尝试拓展更多的评价主体,教师对学生开展评价的同时,同学、父母以及自身都应当成为评价的主体,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评价的作用[2]。

(二)创设“生活化”的评价情境

在评价中也要关注学生的爱国主义知识、技能领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针对一些实际问题去思考、解决,逐渐养成爱国主义的思维和习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检验学生的爱国主义学习效果,进而展现出应有的教育价值。如,一年级学生需要考察他们是否能歌唱国歌、认识国旗,在一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创设相应情境,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及“生活化”评价。可以尝试以“祖国,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了解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在寒暑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鼓励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开展活动,见证祖国的发展和变化。

结束语:

爱国主义教育的“生活化”,要结合小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知,尝试构建爱国主义课程教育体系,帮助学生表达自身对祖国的热爱。在生活化情境中开展少先队、研学旅行等教育活动,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祖国,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才能取得理想的爱国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刘亚楠.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发挥与学校互动机制构建——以渭南市博物馆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402:123-128.

[2]张娜,李晴.爱国主义教育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教材栏目特点及教学优化路径[J].中国冶金教育,2022,02:90-92.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