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基于“双一流”建设视角下的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划与绩效评价研究

河北广播电视报·教育实践
湖北江汉大学工程训练中心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本文以“双一流”高校建设为视角,结合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划与绩效评价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研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对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践创新一体化的基础实训改革、实践创新一体化的项目研训改革、实践创新一体化的竞赛促训改革、实践创新一体化的智能导训改革、实践创新一体化的校企共训改革、融入大数据信息化教学技术改革、校企联动共建全周期实训导师等。通过以上研究内容及路径,再结合工程训练中心现状分析、建设规划研究、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 “双一流”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规划;绩效评价

1背景及意义

“双一流”建设是指中国政府在2015年提出的一项旨在将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提升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其中,工程训练中心作为高校实践教学和劳动育人的重要基地,对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双一流”高校建设视角下,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规划与绩效评价研究具有深远的作用及意义。通过研究和规划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可以提供更加优质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双一流”大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同时,还可以推动工程训练中心的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结合以及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建设的内容

2.1建设“一体五翼”的工程训练项目创新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该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基础实训:通过开展基本技能、基本工艺方法训练,如机械加工、电工电子技术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项目研训:构建实训产品研训项目教学资源库,分层分类开展研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竞赛促训: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竞赛研训项目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智能导训:以产品为核心,将实训项目与实际产品制造相结合,让学生走进当今前沿企业的实际生产场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校企共训:联合企业协同育人,将企业的需求和规范融入工程实践,保障人才培养符合行业、产业的需求。

2.2搭建工程训练课程开放式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大数据下的学生学习效果。

建立线上实践教学平台:首先需要开发出一款适合工程训练课程的线上实践教学平台,该平台应具备在线学习、在线实验、在线考试、学习统计等功能,能够提供方便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多元化的学习内容。

引入大数据技术:通过引入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从而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推荐,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辅助和支持。

强化学习效果:通过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帮助。同时,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可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自由探索的空间,通过自主选择实验课题、自主制定实验方案、自主开展实验操作等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素质。

加强教师指导作用:虽然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自主的学习空间,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加强教师的在线指导和互动交流工作,及时回答学生的问题和学习反馈,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

搭建工程训练课程开放式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强化大数据下的学生学习效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灵活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服务,提高其学习效果和兴趣,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更加针对性、个性化的教学辅助和支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2.3建立全工种校企融合实训教师队伍,提高工训实践教学的能力水平。这需要高校实验室具备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的能力,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同时,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共享资源,提升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水平和综合实力。

在师资方面,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应具备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包括教授、副教授等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实验指导。定期举办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科研成果展示活动,评选优秀教师和科研成果。同时,鼓励教师参与相关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和论坛,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

3.建设的主要路径。

3.1实践创新一体化的基础实训改革。基础实训是开展基本技能、基本工艺方法训练,如机械加工(车、铣、刨、磨、钳等)、电工电子技术、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等,并对实训内容“模块化”,根据专业需求,搭建以工程训练课程的全工种实训知识点为基本元素,结合学生所在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导向,分类构建不同专业的一体化实训产品的教学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精心设计的产品为引领,将成果作为导向,引发学生反思产品制作所应掌握的实训知识点及与专业的融合。由初始的让学生单一的分段掌握知识,到全过程的贯穿式掌握知识,由无成果目标的掌握知识,到产品成果导向的寻源挖掘性学习知识,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能更强,目标更明确,知识连贯性更强。

3.2实践创新一体化的项目研训改革。通过构建实训产品研训项目教学资源库,分层分类开展研讨式教学。通过三种模式构建项目研训资源库,分别为:基础创意产品研训项目资源库——实训教师与前沿企业共同构建;学科融合产品研训项目资源库——实训教师与专业学科教师联合开发,以工训知识为基本元素,融入专业学科知识;创新融合产品研训项目资源库——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的工训知识,根据个人学习领悟,设计产品,指导教师结合产品制作过程中所涉及实训知识的全面性、贴切性等要素审核改良产品,最终让学生自主设计的产品能在实训制作中贯穿整个实训知识点的教学,达到知识与创新的融合。从而对整改基础实训项目进行“菜单式”选择,提升实训能力培养的知识连贯性。

3.3实践创新一体化的竞赛促训改革。通过竞赛资源与竞赛机制,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竞赛研训项目为载体,结合学生工训社团,不断挖掘学生工程训练课程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提升实训产品设计构建能力的创新与提升。提高学生对工程实践的兴趣与积极性。借助竞赛的多种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4实践创新一体化的智能导训改革。智能导训以产品为核心,根据行业前沿需求和技术,将实训项目与实际产品制造相结合,让学生走进当今前沿企业的实际生产场景,对实训平台内的智能生产线设备进行调试和排布。如完成机械手臂装夹任务和数控机床的通信,并将学习到生产环节中各方面的关键技术,多样化的实训内容旨在将不同学科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整合重构,对智能制造系统有宏观的整体性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5实践创新一体化的校企共训改革。联合企业协同育人,将企业的需求和规范融入工程实践,保障人才的培养符合行业、产业的需求。企业的实际需求转变成项目研训的课题,企业的工作规范转变成学生实训的劳动纪律等,实现工程实训项目在校企共训中的升华。

3.6融入大数据信息化教学技术改革。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工程训练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线上学习掌握,适宜通过虚拟仿真软件讲解的重难点知识在线上展示,利用线上大数据的学习统计优势,有效分析学生学习各方面状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兴趣。活跃学生线上学习交流的氛围,激发知识牢固掌握的源动力。

3.7校企联动共建全周期实训导师。与前沿企业共同培育建立一批高层次、创新性实践教学团队,工程训练改革的关键在于师资,难点与突破也在师资。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再好的设计都是空中楼阁。前沿企业与学校共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实训教师分批次到前沿企业去学习当今智能制造的生产技术,企业技术人才到学校来为学生讲解当今行业领域的发展,共建实训教师师资队伍,共同开展科研、教学等方面的育人合作。

4.要研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

对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和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指标。建立评价方法: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问卷调查、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等,对工程训练中心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建立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评价提供可靠的依据。加强监督和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工程训练中心的绩效水平。

5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研究内容包括:构建“一体五翼”工程训练项目创新体系、搭建工程训练课程开放式线上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全工种校企融合实训教师队伍以及研究并建立一套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这些内容的设计与研究,可以有效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推动教师团队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收能力、建立部门间的互联互通模式,并为“双一流”高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杨,杨雪峰,徐林,等. “五位一体”的“双一流”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路径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2, 39(5): 244-24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项目,武汉市教研项目(编号:2019041)的研究成果。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