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如何体现地方高校舞蹈专业办学特色?
概述
高校是当今时代培育优秀人才的主要阵地,以培育社会所需人才为目标,以社会就业需求面为导向,承担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提供优质人才,高校专业设立应该是高校、政府、市场以及社会多种力量多重考量的结果。高校专业的设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地方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的统一、是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统一。其中,共性所包含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是办学所需的共同基础;而个性则是以学校自身结合政府、社会等多种条件下,设立的具有本学校特色的、具有杰出的人才培养战略发展眼光的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专业带头性,能够使学校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同时,特色专业的建立,必然是以社会需求为前提,以在校教师队伍为基础的综合考量下形成的。因此,当今时代,不同高校在培养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为前提,结合自身院校定位,建立具有独到的办学特色,才能最大限度为社会培育优质人才。
舞蹈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在高校艺术专业建设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我国开设舞蹈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多达190余所,还有舞蹈表演、舞蹈编导以及近年新增舞蹈教育专业,都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无论是地方院校、艺术院校、体育院校、省级重点院校,甚至于国家级重点院校,都依据自身培养方案建设相应的舞蹈专业,众多高校由于办学定位以及师资等因素的差异,各院校在舞蹈人才培养目标也会出现区分。
院校发展及师资力量
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办学风格、独到的办学理念以及在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特色。办学特色的形成首先应当在遵循国家提出的高校教育方针、遵循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实际状况进行学科的建设及教学。因此,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本文以潍坊学院为例,对舞蹈系的建设进行分析。
首先,从高校建设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潍坊学院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创办于1951年,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属于地方综合性院校,学院前身为青岛教师进修学院、昌潍师范专科学校,后经教育部批准潍坊高等专科学校与昌潍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潍坊学院。从学校的成立来看,潍坊学院前身的主要人才培养以职业性教师,职业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为主。其次,从师资力量方面分析。院系教师大多由潍坊艺校毕业,随后担任各科目教师。学校教师对教育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专业能力在地方各高校具有相对优势。综合考量以上两方面背景,潍坊学院在教育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以地方优势为依托,充分发挥地方院校的办学优势。
学科特色建设
充分发挥潍坊学院舞蹈专业的地方优势,积极推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建设符合学校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在专业课程建设中,不能照搬其他同等院校或各艺术院校的课程,由于地域、环境、办学理念、教师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课程设置应当符合自身需要,符合专业学员需求,符合学校办学宗旨与办学理念。
发挥自身之所长,防止“庸俗化”
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首先应当具有清晰的认识,高校之间存在差异,学科建设中,应当从自身出发,课程设置需符合本专业、本校学生的能力,最大限度发挥所修课程效益,防止“庸俗化”、“泛化”。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固然重要,但一味的“墨守成规”会导致学校在教学中与其同等高校内容过分相似,丧失的学校自身的特性。相比于更高一级院校而言,教学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实践与其相比,无论从学生自身能力相比还是从设施建设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失去的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业率同样也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在学科建设中,应特别注意到防止教学的“庸俗化”,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以主客观相统一的形式进行学科建设。
共性与个性相统一
由于学科未来发展的需要,潍坊学院应当从自身考虑,深入分析自身办学优势,发挥自身之所长,突显院校的地域特色,以就业为导向,建立共性基础上的特色课程,以民族民间舞课程为例。潍坊学院位于山东省,山东秧歌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汉族民间舞蹈之一,山东各高校对本土民间舞蹈的教学都比较深入,而潍坊学院在此大趋势下,同时又以专门培育职业类教师的专科学校为前身,应当考虑将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地方优势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创新相应课程,形成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特色课程为依托,提高学校办学特色,增强学校学科知名度。
优势转化特色、特色强化优势
从高校教育的规律来看,学科办学优势会逐渐转化为办学特色,高校办学特色建设,首先从现实出发,继续优化学科优势,突出办学优势的特性,打造优势下的特色专业或特色科目,增强学科教学系统化科学化的发展。以办学特色增强办学优势,但是办学特色的建设不等于建设优势学科,因为学校不是单纯的培训机构,高校的核心任务为培养人才,学科科研都是围绕这一点进行建设的,培养人才单纯围绕优势学科不足以培育当今时代所需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相对齐全的学科设施,培育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全、自主学习能力强的人才。由此可知,高校的学科建设,应当以全面、科学、具体的基础性设备为前提,以学校自身优势为基础,强化办学特色以辅佐办学优势。
竞争中寻特色,稳定中求创新
特色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学习或模仿他人的成果不能作为特色,学科特点的建设首先应当具备前瞻性、共识性,应当顺应社会的需要,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预测未来社会需求的指向。因此学科特点的建设不应以当下社会需要及人才需求为基准,应当具有前瞻性的战略发展眼光,学科特点能够体现高校远见卓识。同时,办学特点建设应围绕解决学生在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处理好高校在社会人才培养与就业方面的具有共识性、共同性的问题。其次,高校应当加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众多同等、同级高校中脱颖而出。同时,还应加强与各高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院系间的良性竞争,如专业技能的比较,专业理论能力的比较,促进教师、高校专业组织者、施教者等参与者能力的发展。此外,还应增强各高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深入探讨与分析,增强各院校解决组织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竞争中提升学科建设,在沟通中完善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