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文化景观史视角下东林寺植物造景探析

数码影像时代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 闽江学院经管学院       


打开文本图片集

<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dvsd/dvsd202210/dvsd202210142-2-l.jpg"><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dvsd/dvsd202210/dvsd202210142-3-l.jpg">< a rel="example_group" title="Custom title" href="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dvsd/dvsd202210/dvsd202210142-4-l.jpg">

为了全面深入地掌握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的文化内涵和特点,文章以第一座有文献记载的人工寺庙园林江西东林寺为例,运用实地调研、资料收集、照片拍摄的研究方法,从文化景观史历史透视的视角,对东林寺寺庙园林的文化序列、地域环境、植物造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东林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和青莲念佛堂空间的植物造景,以期对寺庙园林文化景观的建设提供参考。

随着国内人文旅游的复苏,寺庙园林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宗教传播发扬的重要场所,以其文化感染力在现代社会得到重视。寺庙园林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植物造景,因此在植物选择和植物配置上有深远讲究。

目前,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多集中于聚落和建筑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感知、自然风景区遗产保护等方面,较少从文化景观视角研究寺庙园林的景观布局。我国学者周尚意、赵世瑜从文化景观视角研究明清时期民间寺庙,详细整理分析了民间寺庙的空间分布、民间寺庙与人地关系及民间寺庙的区域经济文化;高凯等学者基于文化景观视角,从体系构建、景观整体布局等方面研究了波斯花园的风景园林特征。美国学者Geoffrey和Susan Jellieoe合著的《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一书,详细描述了寺庙的历史沿革及发展、佛教文化背景等。澳大利亚学者Ralf Buckley和Claudia Olenburg,从少数文化景观是世界遗产的视角,通过结合当地文化打造特色的文旅景观的方式,推动蒙古旅游景观发展。目前,对寺庙园林景观的研究多集中在寺庙园林植物与建筑相结合、空间营造等方面,多为单点突破,缺乏对寺庙园林文化内涵、人文景观的全面系统性研究。

本文以文化景观史视角,从东林寺寺庙园林的文化序列、地域环境、植物造景三个方面对东林寺的植物造景进行研究,以期为将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园林建设设计理念和审美标准的研究提供参考价值。

东林寺概况

东林寺,系东晋名僧慧远大师于东晋大元九年(384年)创建,是我国最早的山林寺庙园林,是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东林寺自建造以来,已有1600多年历史,屡废屡兴,如今的东林寺建筑宏伟,规模宏大,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江西省三大国际交流道场之一。

东林寺的文化景观史

文化景观史理论内涵

文化景观史的概念源于吴必虎、刘筱娟所著《中国景观史》一书,其将文化视作区域现象,构建了一个利用景观特征并从时空分异角度阐述中华文化基本特征的框架体系,主张从历史透视视角阐释文化景观变迁的历史进程,探讨人类与文化景观形成的内在联系,了解文化景观发生、发展的历史,反映了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文化、政治、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和特征。从文化景观史的视角可以看出,历经长期文化沉积的中国传统寺庙园林兼具自然景观与寺庙园林文化景观的双重属性,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寺庙园林文化景观史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为今后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东林寺的历史序列

东林寺的文化景观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东林寺始建于东晋时期,最初是一座小型的佛寺,名为“东林禅院”。唐宋时期,东林寺经历扩建,迎来极盛时期,寺内自然式的山水园林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僧侣和士子前来朝拜,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也曾担任过东林寺住持。元代时期,东林寺虽遭到火灾和战乱的破坏,但仍保留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明代初年,东林寺建筑得到恢复和重建,到明代中期,东林寺规模更加宏大,宫殿式建筑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成为东林寺的特色。清代时期,东林寺已经成为一座集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和艺术文化为一体的重要场所。20世纪初期,东林寺多次遭到破坏,大量文物被毁。直至1959年,东林寺被重建,其内建筑及文物得以修缮和保护,现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

东林寺的地域环境

江西东林寺是典型的山林寺庙园林,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北麓自然保护区,自然景观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与庐山风景区南北呼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北距九江市16km,东距庐山牯岭街约50km,西接105国道,交通便利,具有发展旅游的基础。

东林寺植物造景

东林寺的植物造景通过植物的种植和布局,营造出独特的寺庙景观氛围,是寺庙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东林寺的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树木种类以松、樟、银杏、玉兰、柏等为主(如表1所示),这些树种树形高大,姿态挺拔,叶茂荫浓,很好地烘托了寺庙园林的肃穆幽玄;花卉种类以莲、杜鹃、月季、山茶等为主,草坪则分布在整个寺庙内,为寺庙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这些植物不仅是园林中的装饰,更是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东林寺植物配置特色

东林寺的植物造景以山林为主,布局上以“山、水、林、石、花”为主要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山林寺庙园林风格(如图1所示)。东林寺建筑采用中国古代山林建筑群经典的空间层次布局方式,整个建筑群主次分明,相互映衬,聚散有序,谐和协调。东林寺规模较大,其植物配置和选择较其他园林更有讲究,且植株品种更多样化和乡土化,大量采用了樟、马尾松等树形优美的江西乡土树种。东林寺也栽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植物品种,如常用于寺庙园林绿化的“四君子”之一的竹。竹是禅文化中“空”和“无心”的象征,其坚韧挺拔的自然属性与其他植物搭配栽植,也是“竹子比德”思想的一种体现。

东林寺植物配置与造景分析

1.天王殿院落

进入景区,穿过东林寺的正山门,就是东林寺的第一重院落:天王殿院落。天王殿院落是东林寺的入口序列区域,在植物造景方面,以种植树木花卉营造宗教氛围为主。

从正山门起,天王殿院落入口处是对称种植的樟树及悬铃木,以及正对着一棵历经时代变迁的百年樟树,构成了院落植物造景的最上层空间,形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如图2所示)。西配殿旁种植着桂、枫树、黑松、罗汉松、榆树,这些树种组成院落的中层空间。院落的下层空间由沿阶草、肾蕨、山茶花、雀舌黄杨、齿叶冬青组成。在山水营构方面,天王殿院落还是以利用自然为主,引用泉水溪流造景,充分利用水景营造幽静的氛围,此院落空间内水体分为固定方形放置池和流动溪水。三处方形放置池大小不一,其中较大一处为主体,建造在天王殿前,其余两处呈对称布置,三处放置池旁均不种树,放置池中央均呈现有莲花底座地桩,其内通植红白莲花。溪流则围绕天王殿院落边缘地带,引流泉绕廊行,花木扶疏,缀以竹石,溪旁种有黑松、杜鹃,南天竹、十大功劳、吉祥草、山麦冬、草地早熟禾、迎春花、梭鱼草、黄杨、香蒲等,水流尽头延伸进亭廊内,种植着八角金盘,显示出流动的溪水区域的幽静与古拙。

2.大雄宝殿主殿围合空间

东林寺的主体建筑均以大雄宝殿为中轴,向前后延伸或往左右展开,整体空间布局庄重严谨。东林寺的大雄宝殿为仿宋重檐歇山顶式建筑,琉璃碧瓦,整体形象古朴端庄。殿前高耸的铁制香炉端放在殿门两侧,殿中佛像高大庄严。大殿两侧为东西两座罗汉堂,其内的五百罗汉造诣极高,整体艺术风格生动朴实,或慈悲肃穆,或笑容以待,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大雄宝殿东西两侧对称分布的有东罗汉堂与西罗汉堂、客堂与功德处,稍远处则有地藏殿、药师殿、伽蓝殿、贤护楼。在大雄宝殿院落前,对称列植的银杏,规整排列着,给人以整齐、大气的景观感受。院落内,有一棵宋代种植的古榕树和一棵高大繁茂的九连樟,突出寺院宁静庄严的氛围(如图3所示)。东西配殿旁长条状下层空间的植物为瑞香、月季、山茶、皋月杜鹃、短叶罗汉松、长柔毛矾根与沿阶草组团搭配种植,起到烘托寺院氛围,丰富景观空间的作用。

3.藏经楼主殿围合空间

藏经楼,位于东林寺的主轴线末端,大雄宝殿之后。藏经楼旁的六朝松,相传为慧远大师亲手栽培,现今依旧苍劲挺拔,虬干曲枝(如图4所示)。藏经楼所在的院落植物呈两方对称丛植,由下而上依次以玉簪、早花百子莲、金焰绣线菊、杜鹃花、木贼、罗汉松等丛植在一起,不同树种搭配得错落有致,在高大罗汉松和慧远大师亲手种植的六朝松的背景下,夏日紫红色的杜鹃花增添色彩。

4.青莲念佛堂主殿围合空间

庐山东林寺青莲念佛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云烟缭绕,梵音悠扬。整个青莲念佛堂划分为地上殿堂和地下殿堂(如图5所示)。东林寺青莲念佛堂地下殿堂空间,植物组团列植着玉兰、枫树、红花檵木及小片竹林。地上殿堂则坐拥空中花园,空中花园植物呈对称布置,在空中花园最高处放置有未绽放的莲花台,仿佛从水中深处冒升至水面含苞待放的睡莲,象征着潜藏的生命力与创造的本源(如图6所示)。通往青莲念佛堂空中花园的路由花坛植物围合种植,色彩艳丽,四季有景可观,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生机勃勃的感觉。半圆形花坛两侧皆建造紫罗兰木藤架,以银铃配之,风起之时,常听见银铃随风轻荡,叮铃作响,让观者自然而然静下心来。在植物选择上,青莲念佛堂充分考虑空间建造性、景观观赏性和季节交替性,选择结香、络石、鹅河菊、六棱景天、佛甲草、金钱蒲、铺地柏、野蔷薇、玫瑰、红花檵木、竹柏、圆柏等多种有佛教意蕴的观赏性植物;同时,辅之以景观木平台、花岗岩等,呈现出一派气含芬馥、山蕴朦胧之景。

总结

在寺庙园林环境建设、改善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将寺庙园林的历史序列、地域环境与具有佛教思想的植物文化景观等因素相结合,在文化景观史理论下打造复合的寺庙人文环境,以便提供更具有寺庙文化内涵的植物造景设计方案,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寺庙园林环境,达到保护寺庙文化遗产与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的目的。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