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加入书签
添加成功
收藏成功
分享

朝鲜族刀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安家(建筑与工程)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民族研究所 黑龙江省 哈尔滨 150028

摘要:朝鲜族作为跨境民族,肩负着传承和融合两个国家文化的使命。朝鲜族刀舞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打破民族边界,吸收多元的文化元素,实现了民族性和艺术性的双重发展。全面开展朝鲜族刀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意义重大。

关 键 词:朝鲜族;刀舞文化;保护;传承

朝鲜民族素有能歌善舞的传统,祖居在有“三千里锦绣江山”之称的朝鲜半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朝鲜人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艺术表现力孕育创造了众多别具一格、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刀舞便是其中之一。朝鲜族刀舞,又名剑舞、剑器舞,是以短刀、短剑为辅助道具的朝鲜民族传统舞蹈,其发展经历了原始刀舞、武术剑舞、宫廷刀舞、民间刀舞、中国化刀舞的演变过程,在保留原有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元素,不断革新舞蹈工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

一、朝鲜族刀舞的发展历程

刀舞的产生和发展与巫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朝鲜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1]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万物有灵的信念深深根植在人们的心中,使得形形色色的宗教祭祀仪式在日常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传统的朝鲜族刀舞作为巫舞的一部分,是祭祀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武术剑舞和巫俗刀舞一脉相承,据卢恩慎的《东海舆地胜览》载:“剑舞之戏,起自黄昌郎。黄昌郎新罗人也。谚传:年七岁入百济市舞剑,观者如堵。百济王闻之如观,命升堂舞剑。昌郎刺王,国人杀之。罗人哀之,像其容为假面,作剑舞状,至今传之。”[2]意思是朝鲜半岛三国鼎立时期,新罗剑客黄昌郎擅长舞剑,孤身一人前往百济,混入集市表演剑舞,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看,成功引起了百济国王的关注。百济国王召见黄昌郎,命令他为自己表演,黄昌郎趁机刺杀百济国王,没有成功,自己反被百济王杀害。新罗国人感动于黄昌郎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为了纪念他,纷纷来到街上戴上面具手持剑器模仿黄昌郎的动作起舞,刀舞由此而来,并逐步从半岛南部蔓延至整个半岛。[3]

朝鲜纯祖时期,宫廷艺人为了满足皇亲贵族艺术审美需要,创作了大量的新乐舞,并将刀舞进行改良引入宫廷。从14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是刀舞在宫廷稳定发展时期,舞蹈道具、舞蹈动作、表演者都发生了变化。宫廷刀舞时期,刀舞经过宫廷艺人去粗取精,提取加工,艺术表现形式日趋成熟规范,表演内容也剔除了巫俗和武术的成分,成为了名副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舞蹈。

伎生制度是封建社会为满足宫廷贵族纵情歌舞享乐需要,产生的一种专门训练和培养女子舞蹈技艺的制度,这种制度在朝鲜李朝时期尤为盛行。伎生经过严格的挑选和正规的培训,成为舞技高超的表演者,受伎生制度的启发,宫廷外产生了官妓制度和妓房乐舞。朝鲜末代官妓制度废除后,保留了大量优秀的传统舞蹈资源的艺妓散落在市井,成为传承舞蹈文化的有生力量,特别是像刀舞这种经过宫廷规范化的舞蹈,通过她们的表演和传扬在民间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20世纪初期,日本吞并朝鲜,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下,朝鲜国家内外交困,民众苦不堪言。加上连年不断的灾慌,迫使部分朝鲜人民背井离乡,试图在中国定居谋生,使得刀舞流传到中国本土。刀舞传入中国后,在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姿态上保持了朝鲜民族的传统特征,同时吸收中国的文化元素,打破民族边界,实现艺术融合,呈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刀舞形式。

二、朝鲜族刀舞的艺术演变

巫舞作为刀舞的早期雏形,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在祭祀活动中,行巫者拿起供桌上的短刀,双手分别持刀,双腿时而快速旋转,时而向上蹦跳猛窜,配合手上的前转刀、横手转刀、平转刀、头上交叉转刀、里外转刀、夹刀、击打刀面等一系列甩刀、转刀、绕刀动作,[2]快如疾风闪电,配合凛凛的刀光,增添了紧张刺激的氛围。舞至高潮,巫师将刀叼在口中,多次纵情向上跺跳,节奏越来越快速激烈,达到忘我的境地。巫俗刀舞象征着神灵借助刀具与鬼神搏斗,驱鬼打鬼,消灭鬼害,替人消灾解难,从而达到趋利避害、平安吉顺的目的。

武术剑舞在一定程度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虽然武术元素多于舞蹈元素,但逐渐由勇猛刚性和原始粗犷的随性风格转变为轻盈流畅、讲究技法的艺术表现。武术刀舞多以独舞或两人对峙的形式出现,舞具多是未经修饰的战争武器长刀长剑,舞者为男性。此时刀舞逐渐具备为上流社会的宫廷王室贵族宴饮助兴的娱乐属性,减少了肃杀之气。

刀舞进入宫廷之后,刀舞的舞蹈道具由铁制的刀具改为木制,并将刀身和刀柄分离成两个部分,中间由铁环连接,使得刀具在舞动的过程中更加灵活生动,伴随着舞蹈动作发出声声悦耳的响动,为整个表演增添别样的风情。舞蹈道具改革之后,原有的舞蹈动作也做出了相应改动,随着战斗主题的摒弃,刀舞纯粹成为上流社会享乐的怡情之作,之前的砍、劈、刺等武术动作被甩刀和绕刀等动作所取代,舞者表演时不再佩戴面具。宫廷刀舞的表演形式扩展为四人刀舞,起初舞者手中并不持刀,而是将刀置于舞台之上,二人以寻刀开始,拾刀之后持刀对立,相对而舞,节奏由慢变快,动作逐渐加速,由简单到繁杂,一阵连续的挥舞动作之后,表演在刀光剑影间缓缓结束。宫廷刀舞时期,刀舞经过宫廷艺人去粗取精,提取加工,艺术表现形式日趋成熟规范,刀舞的表演者由男性转变为女性,由单人、双人发展到多人群舞,舞蹈风格由刚劲有力转为刚柔相济、轻盈灵动。

三、朝鲜族刀舞的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舞蹈审美意识的时代性发展,朝鲜族刀舞的动作难度和技术复杂程度逐渐加深,艺术表现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一时期,很多朝鲜族舞蹈家经过精心编排和设计,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刀舞作品,如《勇士的欢乐》、《炫光》等。《勇士的欢乐》以刀舞的形式表现古代战士欢庆胜利的场景,一名女舞者扮演将军,四名男舞者扮演士兵,五人群舞相互配合,展现了战士们英勇豪放的性格特征。韩贤杰编创的剧目《炫光》由九人演绎,先是三人一组,每人手持双刀四处观望,模拟战争开始的场景,随即所有演员同时出现在舞台,眼神坚定,出刀快速准确,步伐轻盈,随着音乐节奏的加快,演员旋转跳跃,表现出英姿飒爽的人物形象。朝鲜族舞蹈作为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舞蹈之一,一直是各大艺术院校舞蹈教学的必修内容,朝鲜族刀舞教学为此已经发展了50多年,经过多年的教学沿革,教材体系更加科学和系统化。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对刀舞艺术十分重视,特别是朝鲜族聚居的吉林省延边地区和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将朝鲜族刀舞申请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了一些保护措施,为朝鲜族刀舞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努力和贡献。

四、朝鲜族刀舞的传承困境

朝鲜族作为中国境内的一个独特的跨境民族,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流动,其中既有跨国性质的流动,又有非跨国性质的流动。国际方面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加上文化与民族的同宗,中国朝鲜族利用探亲、劳务等形式大量流入韩国;在国内则迁入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大城市或沿海城市。大规模的人口外流,使朝鲜族原聚居区出现了人口骤减、村屯空洞化的社会现象,直接导致了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主体的群体萎缩。人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审美取向在外流的过程中也有所改变,外界的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加上朝鲜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随着朝鲜族聚居区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朝鲜族传统的文化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空间正在不断缩小甚至消失。[4]朝鲜族刀舞作为一种器具舞蹈,操作复杂,难度较大,表演必须建立在长期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不利于业余人士学习模仿,群众的参与程度不高。刀舞的表演形式比较特殊,模式相对固定,与其他舞种结合的难度较大,表现形式比较单一,难以激起当代人群的审美欲望,存在感和影响力较低。

五、朝鲜族刀舞传承与发展建议

朝鲜族刀舞作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全面开展朝鲜族刀舞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丰富朝鲜族舞蹈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促进朝鲜族舞蹈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教育院校的保护与传承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针对朝鲜族刀舞这种专业性较强,不便于社会普遍习得的舞蹈,学校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首先,在朝鲜族学校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充分利用语文、历史等课程,对朝鲜族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普及,使他们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在心理上与民族文化自然亲近,建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音乐、体育等课程的教学上,可以相应加入朝鲜族舞蹈的启蒙课程,邀请刀舞传承人深入学校,开展教学。既在中小学生心中埋下传承本民族文化的种子,也为刀舞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其次,刀舞作为各大艺术院校朝鲜族舞蹈教学的必修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探源寻流,移俗入教。要求学生在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的过程中学习刀舞的动作姿态,使一招一式、一呼一吸富有历史的神韵和纯粹的美感。在教材的选编和设计上,既要立足民族传统,又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力求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朝鲜族刀舞舞者。另外,充分发挥艺术院校和研究院所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性和创造性,积极创编具有朝鲜族刀舞元素的剧目和作品,进行多渠道展演,为弘扬朝鲜族刀舞文化做出贡献。

(二)基于社会阵地的保护与传承

文化不能束之高阁,只有融合于大众,为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才能实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朝鲜族刀舞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若要保持人民群众持续的热爱,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相关部门保证保护资金的定量投入,通过采风、调研,搜集整理有关朝鲜族刀舞的书籍、影像、视频、音频等资料,留存建档,设立资料库。利用文化节、艺术节等庆典活动,鼓励朝鲜族刀舞传承人和相关演出团体参与其中,丰富节庆的内容,宣传刀舞艺术。刀舞传承人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刀舞的艺术细节,吸引社会多方面的关注。朝鲜族作为跨境民族,与韩国、朝鲜同源同流,利用族源、地源、亲源优势,加强与国外的学习交流,相互补充,拓宽朝鲜族刀舞保护传承的路径。

朝鲜族刀舞经过历史和岁月的洗礼,其价值文化和精神品质弥足珍贵,是我国朝鲜族艺术文化的宝贵财富。促进朝鲜族刀舞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守护传统文化这座精神家园,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杜欣潼.巫俗文化对朝鲜族舞蹈文化内涵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8.

[2]刘欣.朝鲜族刀舞的文化积淀与外在表现[D].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3]郭珍妮.朝鲜族刀舞的文化积淀与外在表现[J].艺术评鉴,2019,(02):65.

[4]郑丽丽.论黑龙江省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01):156.

作者简介:郑丽丽(1982—),女(朝鲜族),黑龙江林口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问题研究。

*本文暂不支持打印功能

monitor